原標題:夫妻肺片比鴨脖好賣?這家公司營收超過煌上煌,滷味巨頭掀起開店大戰

絕味食品(603517.SH)、周黑鴨(01458.HK)、煌上煌(002695.SZ)“滷味”三巨頭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後,又有一家滷製品企業成功衝刺A股。

9月26日,紫燕食品(603057.SH)正式在上交所敲鐘。上市首日,紫燕食品開盤價爲18.18元/股,開盤即漲停,並觸發停牌。截至收盤,紫燕食品報收21.82元/股,大漲44.03%,總市值約爲89.90億元。

圖片來源:紫燕百味雞官方微博

相比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紫燕食品的成立時間更早,營收規模卻排在絕味食品之後,佔據滷製品上市公司的榜眼位置。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紫燕食品分別實現營收24.35億元、26.13億元、30.92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2.47億元、3.59億元、3.28億元。2022年上半年,紫燕食品營收爲16.37億元,同比增長16.52%,淨利潤9331.94萬元,同比下降27.16%。

紫燕食品上市後,滷製品江湖從“三國殺”變成“四雄對峙”,而隨着其他新勢力的崛起,滷製品江湖也變得更加熱鬧。

就公司業務情況、未來擴張策略等問題,時代財經致電紫燕食品證券部,相關人士僅表示,具體內容以招股書爲主。

實控人家族身家超77億

資本市場從不缺少造富神話。在滷製品行業,周黑鴨的上市使得創始人周富裕身家接近百億;2016年煌上煌市值高漲至150億元,創始人徐桂芬家族身家也水漲船高,超過70億元。

紫燕食品是典型的家族企業。1989年,四川樂山的鐘春發夫婦在江蘇徐州創立了“鍾記油燙鴨”。這一時間早於煌上煌成立的1993年、周黑鴨成立的1994年,以及絕味食品成立的2005年。

1996年,鍾春發的兒子鍾懷軍辭掉了學校的鐵飯碗,接手了家裏的生意。在第二代掌門人的領導下,鍾記油燙鴨開始進軍南京。

南京人熱愛喫鴨也精於喫鴨,所有滷製品店的菜品都是以鴨爲主。爲了與同行形成差異化,鍾懷軍索性將鍾記油燙鴨更名爲“紫燕百味雞”,主打菜品也由鴨改換爲雞。

招股書顯示,IPO前,鍾懷軍直接持有紫燕食品18.5%的股份,並通過上海懷燕、寧國築巢、寧國銜泥和寧國織錦間接持有公司2.28%的股份,合計持有公司20.77%的股份,並控制公司23.37%的表決權。鍾懷軍的配偶鄧惠玲直接持有公司15.90%的股份。

圖片來源:紫燕食品招股書

鍾懷軍與鄧惠玲的兒女鍾勤川、鍾勤沁,則通過寧國川沁、寧國勤溯合計持有公司43.08%的股份,鍾勤沁的配偶戈吳超直接持有公司6.23%的股份。

鍾懷軍、鄧惠玲、鍾勤沁、戈吳超、鍾勤川合計持有紫燕食品85.98%的股份並控制公司88.58%表決權,是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按照9月26日收盤時89.90億元的總市值計算,紫燕食品創始人家族的身家超過77億元。

靠夫妻肺片“打天下”

與絕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鴨以休閒消費場景不同,紫燕食品以佐餐滷製熟食爲主營業務,招牌產品爲夫妻肺片。招股書顯示,近年來夫妻肺片在公司的營收佔比超過3成。

圖片來源:紫燕食品招股書

與絕味食品、周黑鴨不同,紫燕食品採取的是經銷商管理模式。

根據官方資料,2010年,紫燕食品改變此前的分散化管理模式,逐漸將管理權收歸母公司,逐漸演化出了“公司—經銷商—終端加盟門店”兩級銷售網絡。2021年,紫燕食品前五大經銷商貢獻了公司當年營收的62.11%,平均單個經銷商就擁有約51家門店。

相比之下,絕味食品、周黑鴨以及煌上煌則主要採取一級加盟模式,全國門店雖多且自負盈虧,但主要受公司直接管轄。

在銷售模式改變後,紫燕食品的擴張速度明顯增加。根據窄門餐眼數據,2018-2021年,紫燕百味雞門店擴張的增速均超過20%。

目前,紫燕食品的優勢市場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尚未形成全國性佈局。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紫燕食品在華東地區的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75.23%、74.81%和73.51%。

在此情況下,紫燕食品試圖藉助資本力量,尋求全國化擴張。

此次上市,紫燕食品計劃募集資金5.65億元,用於寧國食品生產基地二期、榮昌食品生產基地二期、倉儲基地建設項目、研發檢測中心建設項目、信息中心建設項目、品牌建設及市場推廣項目。

在餐飲分析師、凌雁管理諮詢的創始人林嶽看來,由於主打佐餐滷製品的概念,紫燕食品的產品比較適合在全國推廣,不過不能生搬硬套其在華東、華中的成功模式。

“不同地區的市場屬性、消費者認知、產品喜好都存在差異,它們在擴張的時候應該遵循謹慎孵化、快速迭代的原則,不要一下子在一個陌生市場大量鋪開,應該成功一家再開一家。”林嶽告訴時代財經。

開店大戰一觸即發

滷製品市場越來越熱鬧,但行業增長卻在放緩。

根據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發佈的研報,2015-2019年,中國滷製品行業年複合增速僅爲7%,近兩年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影響,未來行業增長預期定然也不會太樂觀。

實際上,滷製品“三巨頭”已經顯露疲態。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絕味食品營收爲33.36億元,同比增長6.11%,淨利潤爲9859.27萬元,同比減少83.94%;周黑鴨營收爲11.81億元,同比下降18.7%,淨利潤爲1837.7萬元,同比下滑92%;煌上煌營收爲11.82億元,同比下滑15.98%,淨利潤爲7991.55萬元,同比下滑46.7%。

在此情況下,龍頭企業的競爭策略也基本一致——加速擴張,以規模換取市場份額。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絕味食品門店總數14921家。其中,上半年淨增長1207家,平均每天新開6.7家門店。

煌上煌是國內最早上市的滷製品企業,但其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資本優勢轉化爲絕對的市場地位,營收規模接連被後來者周黑鴨、絕味食品趕超。

最近幾年,煌上煌開始逐漸覺醒,迎頭追趕。2017年以來,煌上煌加速門店擴張,短短几年間,相繼越過了3000家和4000家的門檻。截至2022年上半年,煌上煌門店數量達到4024家。按照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煌上煌將在全國主要城市拓展萬家連鎖門店。

一直堅持直營的周黑鴨,雖然一度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但規模提升緩慢,甚至陷入營收淨利潤持續下滑的泥潭。2019年,公司正式開放加盟。截至2022年上半年,周黑鴨社區店數量已達到561家,線下門店總數達3160家,其中特許門店增至1818家,其計劃在2023年將門店總數提升至4000至5000家。

紫燕食品也計劃到2025年開店1萬家,而截至2022年8月,其全國門店數量超5300家。

在行業增速放緩預期下,這場滷製品“內卷”大戰必將加劇。

不過,這場競爭不只侷限在上市公司之間,新品牌正以不同的打法與前輩們展開正面交鋒。包括盛香亭、菊花開、王小滷等新消費品牌,也正在成爲年輕消費者的新寵兒。

“滷製品市場還有一定的空間,外賣、預製菜的模式也能匹配很多消費場景,隨着線下市場趨於飽和,企業也需要到三四線城市尋求下沉,並逐步開拓線上渠道,這都對滷製品品牌的數字化、產品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嶽告訴時代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