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综合报道

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动荡、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超预期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小微企业发展受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央行广州分行了解到,为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该行多措并举促进小微企业增信措施多样化,推动深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广东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4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运用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政银担和政务数据平台增信模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290.94亿元,同比增长32.3%。

“政策性担保增信”增强“敢贷”信心

央行广州分行推进金融机构加强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涉农、小微、制造业和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

一是引导政策性担保机构参与小微企业融资。如引导佛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加强和省级再担保公司、市融资担保基金合作,促进东莞市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收费,担保收费费率最低降至1%,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成本最低降至0.75%。

二是探索政府性担保体系“总对总”批量担保模式。指导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关分支机构创新“国担快贷”“善担贷”等业务,运用线上线下多渠道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采用政府性担保体系批量担保,运用到税务贷、结算贷、商户贷、泛交易链、代缴税、用工贷、电力贷等场景。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广东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平台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6.8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7678户。 

“风险补偿金增信”激发“愿贷”动力

央行广州分行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动,共同推动设立小微企业贷款奖补资金和财政贴息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运用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和企业缴纳的互保风险金、税款等,给予小微企业利率、抵押率的优惠。

一是成立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基金。如云浮市新设立3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和首期1000万元“青年创业基金”,分别用于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以及为青年创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和贴息。

二是构建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如佛山市在市融资担保基金项下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专项资金池,单个企业在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池项下融资总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融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具体风险分担比例按企业融资金额分档设置,风险分担比例最高为50%。农业银行河源分行创新推出由银行、风险补偿基金、借款人共同分担风险的“创业担保贷款”,至今累计发放该类贷款2610万元,财政贴息47.23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广东运用政府风险补偿金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538.61亿元,运用财政贴息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25.32亿元。

“政银担合作增信”夯实“能贷”基础

央行广州分行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银行开展政银担合作增信服务提供“绿色通道”。

一是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办法。如清远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和《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支持。

二是推动政银担合作项目。如人民银行茂名中支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信用+知识产权+活体抵押+保险增信”等“1+N”信贷模式,加大对信宜怀乡鸡产业园等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潮安长江村镇银行与潮州市潮安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局合作开展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业务,与潮安区妇女联合会开展关于“妇女创业贷款”的合作项目,截至今年8月末,累计发放相关贷款160笔,授信8996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广东通过“政银担合作增信”模式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49.46亿元。 

“大数据技术增信”提升“会贷”水平

央行广州分行积极推动政务数据化增信平台建设,通过在人民银行、政府融资对接平台上发布企业融资信息,增强企业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打通融资精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运用平台载体增信。推动珠海市香洲区金融产业数字化平台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衔接,促进金融机构高效对接企业。当前该平台已入驻企业1327家,金融机构46家,成功促成融资125笔,总授信额度达17.48亿元。

二是推动数据共享增信。指导辖区银行机构运用涉税信息、生物识别、工商、供应商项目采购数据、外贸电子口岸、司法等政务服务大数据信息,研发“税务贷”“普惠e贷”“外贸E贷”“政采E贷”等10余种线上纯信用信贷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广东通过“粤信融”平台累计撮合银企融资对接38.99万笔、融资金额1.99万亿元,通过中征平台累计促成融资2.82万笔,融资金额6887.25亿元。

央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构建运用“担保+奖补+合作+科技”的增信模式,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为稳经济、稳就业、稳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作者:家俊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