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到29日,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峯會”在華盛頓舉行,來自14個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和代表參加了這次峯會。這是太平洋島國第一次集體接到來自華盛頓的邀請。美方對此進行了高調的宣傳,一再渲染其“里程碑意義”。但輿論卻普遍認爲,這是美國爲抗衡中國而展開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外交努力”,同時一些島國已經對“被迫站隊”感到擔憂。

華盛頓把這次峯會的意義拔得很高,這是從去年以來,美國開始“盯上”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友好往來之後,對該地區進行一系列拉攏的最新動作。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的話說,峯會不僅會聽取太平洋島國領導人的意見,還“將大量的資源擺在桌面上”。在峯會上,拜登宣佈向太平洋島國提供超過8.1億美元的新資金,“以滿足太平洋地區的優先事項”。

如果華盛頓真能把承諾落到實處,倒也是一件好事。但根據以往經驗,美國在兌現承諾方面的國際信用向來是極低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美國的援助承諾背後,從來都有着各種政治條件一路尾隨。地球人都知道,美國現在突然“關心”起太平洋島國,決不是什麼良心發現,它的戰略目的性太強也太明顯了,幾乎是赤裸裸的。這些年,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快速發展的互利互惠合作,早已是美國急於拔除的眼中釘。

換句話說,美國的錢不是好拿的,往往要以出讓國家尊嚴和部分主權爲代價。此次峯會前夕,由美國國會資助的一家智庫發表報告,對太平洋島國所處位置的描述是“美國在關島和夏威夷的國防資產與東亞沿海水域之間的重要戰略緩衝區”。報告還宣稱,如果北京成功地將這些國家之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危及美國在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理指揮區的軍事能力”。美國想通過給一些小恩小惠,就讓太平洋島國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地成爲其“印太戰略”上的齒輪,這是對太平洋島國最大的不尊重。

或許,在華盛頓看來,“首次進入白宮”的“殊榮”、紅毯鎂光燈的招待排場與“鉅額美元”援助,足以讓太平洋島國受寵若驚、唯命是從。但作爲具有獨立主權的太平洋島國,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美國真正的尊重,而不是任其通過高調儀式的象徵性尊重來行干涉主義之實,用華麗的新概念來重操以小國爲從屬的地區霸權模式。

在此次峯會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媒體透露,太平洋島國刪去了聯合聲明中,太平洋島國有必要“就具有地區影響的安全決策彼此密切磋商”的內容,這被認爲是針對中所安全協議提出的。布林肯週三宣佈美國將提供480萬美元資金支持可持續漁業等的發展,海岸警衛隊司令部還將和與會國家討論如何提高海域意識和打擊非法捕撈活動,這些美其名曰是爲了太平洋島國老百姓的生計,但同時又給中國扣上“漁業威脅”的帽子,實際上就是以此爲抓手,試圖破壞太平洋島國與他國的正常漁業合作,這反過來必然會損害島國民衆的利益。

對太平洋島國而言,最核心的訴求是地區繁榮與穩定,他們希望美國能接受其《藍色太平洋2050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該地區可持續發展。此次峯會上,儘管華盛頓宣稱要對氣候危機等採取“緊急行動”,但美國自己就是氣候變化問題上公認的差等生,島國人民心裏有着一個大大的問號。更何況,美國的動機本來就不純粹。西方媒體對此也並不掩飾,美國之所以拿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拉攏太平洋島國,就是爲了“抗衡中國的影響力”。

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態度,從二戰後近80年的長期忽視,到爲了遏制中國影響的忽然重視,不變的是“後院”思維,延續的是霸權邏輯。這種骨子裏的“傲慢與偏見”,不是新開幾個使團、高官走馬燈式訪問、口頭宣稱的大筆援助就能掩蓋的。希望美國真正改變看待世界、看待其他國家的方式,以發自內心的尊重平等對待太平洋島國,這不僅是一個大國的應有風範,也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起碼責任。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標題:把太平洋島國當“夥伴”,美國是真心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