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網絡上始終爭論不休,結果也是亂糟糟一片,該用事實來蓋棺定論了。比如就要把“網紅”張靈甫咔嚓出局,1944年剛剛混上第58師的師長,抗戰末期才晉升第74軍副軍長,無論是指揮能力還是抗日戰績,比他的老上司王耀武,差得都不是一點半點,而隔壁老王勉強纔有上榜的資格!

(職務太低)

首先仍然要圈定將領們所處的職務層級,這既是爭論的源頭,也是最容易走進誤區之處:若非級別相同的將領,怎麼能夠橫向比較?

比如新38師孫立人曾經是鄭洞國的下級,他可以跟同爲師長的廖耀湘比一比,跟駐印軍副總指揮兼新一軍軍長,則完全沒有可比性,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

“軍事委員會”的大員們不能參與評選,因爲他們身居最高統帥機構,所有抗日軍隊理論上都是軍事委員會所屬,這玩意兒怎麼計算?

所以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陳誠(注意有不少兼職)這“軍委會四巨頭”先得出局。至於集團軍總司令(含抗戰初期的軍團長)、軍長、師長、旅長等各級建制的軍事主官,也不好混雜比較。

(孫立人1944年才當軍長)

因爲他們的軍職不同、率領的兵力不同、並且存在嚴重的職務交叉情況,比如張靈甫的全部抗日戰績,都在第74軍的編成之內取得,那他怎麼跟歷任軍長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相比,那不亂套了?

換句話說,張靈甫所指揮過的第305團、第153旅和第58師,殺過的所有鬼子數量,又都得算74軍軍長比如王耀武的。

而王耀武當軍長、當集團軍總司令的絕大部分戰績,又得算薛嶽第九戰區的,包括第59軍軍長、第27軍團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的戰績,難道不算李宗仁第五戰區的?

就這一層來說,跟之前討論八路軍將領哪個戰績最好是同樣的道理,所有的中下級建制主官也得出局,包括第5軍軍長杜聿明、第10軍軍長方先覺、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等等。

因爲“軍級建制”都不是獨立戰略單位,哪派是軍委會直屬各攻擊軍,作戰時也是配屬各戰區指揮,那麼他們的戰果就不可以單拉出來計算,否則是不專業的。

真正可以用來比較的,只能是戰區、方面軍和遠征軍這樣的獨立戰略單位,這些司令部和主官直接對軍事委員會負責,其下所有部隊取得的戰果,均可計入各戰略單位的總成績。包括前後組建的十二大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四個方面軍、兩期遠征軍的軍事主官。

有些戰區就是混事的,比如二戰區閻老西、三戰區顧祝同、四戰區張發奎、七戰區餘漢謀(攏共組建沒幾天)、八戰區朱紹良、十戰區李品仙,至於抗戰快勝利時新組建的十一戰區孫連仲和十二戰區傅作義,任職時間太短。

(薛嶽)

能夠上榜的有這麼幾個:第一戰區衛立煌(程潛和蔣鼎文就算了)、第五戰區李宗仁、第六戰區陳誠(還幹過第九戰區和第一戰區)、第九戰區薛嶽;以及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盧漢、張發奎也算了),兩任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和衛立煌(陳誠任內沒開始反攻)。

目測一下,湯司令必須得淘汰,雖然抗戰初期的南口戰役和臺兒莊戰役打得可以,但是抗戰中期的成績單很差,且始終沒有擔任過戰區主官,戰果分屬第五戰區和第一戰區。當上方面軍司令官已經是1944年底,桂柳追擊作戰有小勝,然而殲敵數量太少。

陳誠雖然兩次上榜,恐怕也得淘汰,這位“小委員長”治軍治人尚可,作戰指揮實在一般,親自出場的鄂西會戰、宜昌反攻戰役都沒有幹掉多少鬼子,唯一的亮點算是常德保衛戰,可惜餘程萬死守期間,第六戰區又是孫連仲代理司令長官,此時陳誠去了雲南。

(孫連仲)

王耀武殲寇如麻,這是歷史事實,不過如前文所述,他直到1944年底才晉升方面軍司令官,之前無論是當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果都不能單算自己的,還是要淘汰。

羅卓英1942年赴任遠征軍之前,擔任的是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兼19集團軍總司令,並非獨立戰略單位。而第一期中國遠征軍最後是大敗的,自身10萬人損失6萬餘,殲滅日軍的數量也不多。

所以羅卓英儘管參戰次數很多,也曾經獨立指揮戰區級單位,其實戰果並不如人意,唯一的亮點是上高戰役,還是那個道理,贛北的戰果是需要計入第九戰區整體戰績的。

這幾輪淘汰下來,抗日戰爭中殲敵數量較多的前三甲,其實只剩下李宗仁、衛立煌和薛嶽,後面就比較簡單了,看看這三位將軍在20多次大型會戰中,分別參與了哪幾場,又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主要經歷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共五次戰役,其中徐州會戰斃傷日軍26000餘人,武漢會戰第五戰區斃傷日軍20000餘人,隨棗會戰斃傷日軍13000餘人,棗宜會戰斃傷日軍11000餘人,豫南會戰斃傷日軍9000餘人。

整體戰果是斃傷日軍79000餘人,加上一些小型戰鬥,框算爲殲敵8萬餘人。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主要經歷了太原(忻口)會戰、晉南會戰、滇西反攻作戰,其中忻口會戰斃傷日軍20000餘人,晉南會戰(中條山戰役)比較慘,只斃傷日軍3500餘人,滇西反攻斃傷日軍25000餘人。

整體戰果是斃傷日軍50000餘人,加上鄭州反攻等作戰,框算殲敵6萬餘人。

(衛立煌)

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司令長官薛嶽:

主要經歷了淞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長衡會戰,其中的淞滬會戰他只是集團軍總司令,不能單列戰績。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是可以計入的,因爲薛嶽是一戰區前敵總指揮兼兵團總司令,抗戰初期的兵團是超大級建制。

第一兵團在河南斃傷日軍近10000人,萬家嶺斃傷日軍10000餘人,三次長沙會戰累計殲敵50000餘人(別信戰報,水分太大),最關鍵的是長衡會戰之衡陽保衛戰,第10軍斃傷日軍數量不低於40000人。

這事別覺得離譜,因爲第10軍確實屬於第九戰區的戰鬥序列,儘管薛嶽只是在湘東負責增援衡陽,但仍然是第10軍的直接上級。至於他協助進行的南昌會戰、常德會戰、浙贛會戰,還沒有計算在內。

結論清楚了吧?無論薛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他作爲戰略單位的軍事主官,指揮或者參與指揮的大型會戰數量,以及殲滅日軍的數字,毫無疑問排名第一,框算戰績肯定超過10萬+。

八路軍將領上榜是不現實的,畢竟我軍裝備低劣彈藥匱乏,連正兒八經的炮兵部隊都沒有,是無力與華北日軍遂行大兵團會戰的,比如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殲敵數字也只有20000餘人(其他都是僞軍),這是客觀的歷史。

比如華中日寇的精銳第11軍,無論是兵力裝備還是整體戰鬥力,都遠超整個“華北方面軍”,是日軍在華唯一的野戰兵團,確實是很難打的。換句話說,正面抗日戰場和敵後戰場面對日寇的數量和質量,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如果再細分一下,在方面軍級別上,消滅日軍最多的是王耀武,一次湘西會戰就斃傷日軍30000餘人;在集團軍層級上,消滅日軍最多的應該是張自忠;而在軍級部隊層面上,那就得算第10軍軍長方先覺了,衡陽一戰貢獻最大。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