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目的非常明顯,阻止新中國解放臺灣。27日,美國海軍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駛入臺灣海峽,並開始長期巡航。

新中國對此提出嚴正抗議,但我們的空軍海軍還處於草創階段,對美國人的霸道行爲真無可奈何,原定用於解放臺灣的解放軍第9兵團只能繼續訓練、訓練、再訓練,準備、準備、再準備。

按理說趕緊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纔是解放軍此時此刻最爲迫切的任務。哪知,僅僅半個多月後的7月7日,在毛澤東的提議下中央軍委做出了一個令人奇怪的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

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後,東北全境解放,成爲解放戰爭的大後方,又背靠蘇聯,不存在國防顧慮,因此四野精銳悉數南下,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東北只留了一些獨立師用於守備和剿匪。

此時全中國已經基本解放,爲何突然又要組建東北邊防軍呢?而且用的還是最強大的戰略機動兵團。東北邊防軍一開始便下轄第13兵團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它們的前身是東野1縱、2縱、3縱,戰鬥力排名最靠前的三個主力縱隊。

此外,駐防黑龍江的42軍以及炮1師、炮2師、炮8師和若干高炮、工兵部隊也被編入東北邊防軍,總兵力達到25萬人。4個步兵縱隊加3個炮兵師,這樣的野戰兵團如果放在解放戰場上,足以橫掃一切敵人了。

可問題的是,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作爲大後方的東北,爲什麼需要部署如此強大的兵團?有人把眼光對準了戰事剛起的朝鮮半島。

北方的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攻克漢城、打敗美軍先遣部隊,將殘餘的南韓和美國軍隊壓縮在大田——釜山一線,即將解放朝鮮全境,連美國人都認爲中國出兵朝鮮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

據《毛澤東智慧——典故源泉》一書記載:毛澤東於8月5日電告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

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將駐紮在華東地區的第9兵團調至津浦鐵路沿線,將駐紮在西北地區的第19兵團調至隴海鐵路沿線集結待命,以做到隨時機動。

這一天,人民軍正在猛攻釜山防禦圈,美國媒體普遍認爲美軍形勢危急,說不定哪天就有可能被趕下大海。因此,國內很多人對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命令十分不解。

剛解放沒兩天,人民軍隊打了22年仗,好不容易革命成功了,戰士們征塵還未洗,幹嗎突然弄得這麼緊張,更何況備戰本身也要耗費巨量的資源。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之際,9月15日美軍在朝鮮半島蜂腰部仁川登陸,不但切斷了人民軍主力的補給線,還與釜山防禦圈內的美韓軍隊構成南北夾擊之勢,幾乎是頃刻間擊潰了人民軍主力,朝鮮戰爭形勢急轉直下。

僅僅一個月後,幾十萬美韓軍便推進至鴨綠江附近,10月份的鴨綠江已經封凍,只要他們願意,坦克履帶隨時可以碾上中國土地,如同當年的日本侵略者一樣。東北原有的邊防部隊連重炮都沒有,根本擋不住敵人的機械化大軍。

幸運的是,這一回中國軍人不需要犧牲自己的家園、不需要讓中國人民承受苦難,我們要打出國門去,把敵人趕得遠遠的。10月19日,由東北邊防軍改編而來的志願軍悄悄進入朝鮮。

第13兵團以第一次戰役遲滯了敵軍的推進,等到第9兵團拼了命趕上來,一起發起第二次戰役,一口氣將不可一世的美軍趕回三八線,徹底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局勢。

設想一下,如果中央軍委沒有在7月7日下令組建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和第9兵團肯定不可能及時趕赴朝鮮戰場,最多倉促佈防於鴨綠江沿岸,眼睜睜地看着美軍佔領全朝鮮。

這樣一來,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就會完全暴露在美軍的炮口下,甚至連北京都不會安全。別忘了,甲午戰爭後日本正是以朝鮮爲跳板,一步步侵略東北、華北,乃至全中國的。前事之師、殷鑑不遠。

那麼,毛澤東爲何能在7月初就預見到朝鮮戰局可能出現崩壞,爲志願軍爭取到整整2個月的準備時間呢?這是毛澤東最令他的追隨者欽佩的一點——高瞻遠矚。

毛澤東沒有上過軍校,更沒有學過時髦的戰略理論,能隨口將古今中外的軍事戰略點評得頭頭是道。可他總能做出準確的戰略預測,屢次使中國革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可以說,中國革命的三個重要階段都基本符合毛澤東的預測,使我黨我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至全國解放。

土地革命階段

毛澤東認爲革命的根本力量在於工農結合,應該發動數以億計的農民,而不是單純依靠城市暴動。當有人抱怨紅軍老是在山溝溝裏打轉時,他卻預測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靠着江西、湖南等省交界處的窮苦農民,中央紅軍打出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地盤,隊伍擴大到10萬之衆,全國的紅軍總數超過50萬。紅軍有槍有炮,已經具有殲滅整師建制敵軍的能力。

遺憾的是,在博古、李德等人的胡亂指揮下,紅軍數年奮戰取得的戰果幾乎化爲烏有,被迫長征,轉移到陝北根據地,革命力量遭受嚴重損失。

所幸在遵義會議上,廣大同志認識到毛澤東的正確,重新把他推上領導崗位。紅軍從此跳出了下坡路,萬里挺進到陝北,然後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力量,最終取得了革命勝利。

抗日戰爭階段

日本侵略軍一開始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讓很多人害怕,認爲亡國已經不遠。當國民黨軍隊取得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等一些勝利後,又有很多人產生了速勝論,覺得日本人不過如此,只要我們自己振作,馬上就能取得勝利。

於是,國民黨軍隊在1939年發動全面反攻,打算一舉扭轉戰爭局勢。然而,敵人仍然是強大的,全面反攻變成全面失敗。速勝論的破產反而導致了失敗論,國民黨軍隊開始大批投降變成僞軍。

針對速勝論和失敗論,毛澤東提出了持久戰,將抗日戰爭分爲敵人相持、我方反攻三個階段,而現在已經越過日本侵略者進攻的階段,正處於相持階段,只要我方不斷打擊敵人、積攢力量,必將迎來戰略反攻階段。

作爲後來者,我們看到的是由於美蘇兩國的夾擊,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被大大加速了,從而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反攻階段並不明顯,甚至有人認爲中國並不是依靠自己力量打贏的。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分析。從1944年開始,中國戰場上的國共兩軍其實都已經準備好反攻了。這一年裏,八路軍解放縣城20餘座,人口2230萬,殲滅日僞軍18萬。國民黨軍隊也打通了滇緬公路,使大批美援物資順利進入中國,武裝更多的中國軍隊。

到1945年,國民黨精銳軍隊的戰鬥力已經超過侵華日軍,雪峯山會戰便是最好證明。如果不是因爲蔣介石一心保存實力想打內戰,正面擊敗日軍、收復大片失地完全是可能的。

單論八路軍、新四軍,隨着繳獲重武器的增多,野戰和攻堅能力都會越來越高,可以組建更大規模的機動作戰兵團,從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整團整師地殲滅日軍。

從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來看,八路軍、新四軍是具備這種潛力的。閻錫山曾經收編過一支侵華日軍,照樣被解放軍消滅。也就是說,只要武器相差不太遠,日本兵不見得是八路軍、解放軍的對手。

即使沒有盟軍的幫助,光靠中國人自己,趕走日本侵略者也並非不可能。二戰時的南斯拉夫做到了,冷戰時的阿富汗、越南都做到了,中國的幅員更加廣闊、人口更加衆多,根本沒有理由做不到。

解放戰爭階段

解放戰爭頭一年,國民黨的全面進攻破產,開始轉爲重點進攻。這一招還挺管用,胡宗南大舉進犯陝北,不僅佔領紅色首都延安,還追着毛澤東到處鑽山溝,兩軍最近時相距僅幾百米。

正當蔣介石和他的手下議論着剿共即將勝利結束時,《毛澤東智慧——典故源泉》卻記載了此時的一件軼事。

美聯社駐延安記者問毛澤東:在目前,中國共產主義的前途看來的確黑暗,將來會怎樣?毛澤東想了一下答道:“兩年後我邀請你到北京來探我。”

這位美國記者當時可能以爲毛澤東只是嘴硬不服輸,連首都延安都丟了,革命勝利更是遙遙無期。沒想到,當真就在兩年半之後,毛澤東在北京宣佈了新中國成立。

其實毛澤東早在撤出延安時已經預計到,最多2-3年便能解放全中國,這纔有了他對美國記者說的那番話。毛澤東的依據是敵我力量的對比、戰爭形勢的變化,絕不是拍腦袋隨便想出來的。

看到毛澤東對各個革命階段的準確預言,也就能理解他爲什麼能預測到朝鮮戰爭的翻轉,及早做好參戰準備,使積弱百年的中國打了一個翻身仗,讓全世界側目。

可以說,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就沒有人會承認中國的強國地位,不會有安理會五常的待遇。今天我們擁有的一切,不是別人賞賜的,而是用輝煌戰績贏來的。

作爲領導人,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洞察力,是最能讓追隨者們仰慕的品質。所以,來自五湖四海,無論原先屬於哪個系統的革命者,留洋的、留蘇的,出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乃至資產階級的,最終都聚集在毛澤東的旗下,打出了中國革命的一片天。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