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解放战争拉起大幕之后,战场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不过短短两三年,蒋介石就从当初一举荡平延安的踌躇满志到大势已去被迫下野。

战场上的失败也影响着指挥官的命运,蒋介石手下的将领有的弃暗投明,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后来随部队逃去了台湾,也有的成为了阶下囚。

大名鼎鼎如杜聿明之类被俘之后,经过审判送到监狱服刑,进行思想改造。但有些人则早早就被释放出来了,甚至还到某些军事学院担任教员,比如邱维达、沈澄年等。

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影视剧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亮剑》中就有一个场景是几位主角到学校进修,发现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是昔日的手下俘虏。

文章图片1

一、陈颐鼎:见证台湾日军投降

在台湾和抗日相关的历史上,必然少不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陈颐鼎。

1945年,自柳条湖的枪声响起中华儿女奋不顾身反抗了十四年之后,终于等到了把日军赶出国土的这一天,被占据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宝岛也回归祖国。

陈颐鼎带领着部队和赴任的官员渡海于1945年10月17日登录台湾,见证了台湾战区的日军投降这个历史时刻。

文章图片2

黄埔三期,虽不如一期和四期那般将星闪烁,却也走出了王耀武等大名鼎鼎的国军名将和黄公略等红军高级将领,陈颐鼎亦是其中一位。

卢沟桥日军进攻的枪声吹响了日军全面侵华的号角,仅仅一个月之后,战斗就在上海打响了。彼时,陈颐鼎所驻防的地区作为日军的重要目标之一,遭遇了非常猛烈的炮火。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陈颐鼎率领士兵们守卫过多个阵地,他亲临一线,不惧死亡。官兵们以落后的武器对抗敌军,即便经历了巨大的牺牲也毫不退却。

撤出上海后,陈颐鼎的部队只进行了非常短暂的修整,敌军很快逼近南京,大战的序幕再次拉开。这一次,陈颐鼎率部打了最激烈的那一仗。

文章图片3

将近九个小时的血战,陈颐鼎的部队以牺牲了一位旅长、一位参谋、两位营长、两位连长的代价在光华门附近歼灭了敌人,击毙了一位少佐。

三天后,南京沦陷,南京人民最苦难的一段历史也由此开始。

陈颐鼎的儿子写下一幅字来纪念这场战役中英勇的先烈们,后来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刻到了石壁上面,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记住将士们当年的牺牲。

战争和流血牺牲相关联。一旦这台机器开启,就会是血流大地的人间惨状。即便是高级将领,也不能逃脱伤亡、被俘的命运。

亲眼看到国破地失人亡的惨剧,陈颐鼎化悲痛为意志,辗转多地参加抵抗日军的战役,徐州会战、浙赣会战等都能看到他在前线指挥的一幕。

文章图片4

抗战胜利后,他奉命驻守台湾直到1947年接到调令回到大陆。同年7月,在山东战败,陈颐鼎被解放军的骑兵生擒。

陈颐鼎到了华东解教团,受到了解放军的优待,他早年和共产党有过交集,还曾护送过周总理。首长曾经专门去探望谈话,争取他们能够站到人民这边。

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乱结束之后,百废待兴的国家急需各行各业的人才参与到建设之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军事教育人才也十分稀缺。

1949年,陈颐鼎应邀到总参担任研究员,第二年,先后调任华东军政大学、军事学院担任教员,台下的学生就是将国民党打得一败涂地的将军们。

文章图片5

二、沈澄年:坐坦克跑难逃被俘

不止陈颐鼎,沈澄年也被俘虏了。

1948年6月,沈澄年按照上峰命令率部支援驻防开封的部队,此前华野大军压境,开封一度失守急需救援。

殊不知,华野这是在围点打援。指挥官准确地判断出援军行进的路线,早已部署好了部队准备攻其不备一举歼灭。

文章图片6

果不其然,沈澄年在龙王店一带被包了个正着。在的激烈战斗过后,沈部一败涂地,官兵伤亡无数,武器装备也丢了。

此时,国民党有两支精锐部队距离战斗地点都不过20里,非常近,可以快速支援被困国军。但是,解放军也早已安排好部队进行阻击,掐断了他们汇合的道路。

国军情况危急万分,但在这种时刻他们内部还爆发了矛盾,在打仗策略上起了很严重的冲突。沈澄年主张及早突围以求一线生机,区寿年则坚持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援军。

7月2日,解放军分三路从不同的方向突破两道防线拿下了龙王店。

文章图片7

沈澄年眼看败局已定,立刻组织残部进行突围。他自己则坐进了坦克里,想趁混乱逃命。但是此刻,到处都是解放军的战士们,他们又能往哪里跑呢?

最终,坦克被逼停在了路边。国军龟缩在里面负隅顽抗,只要有人试图上前就把他甩下去或者开枪打退。

然而,就凭这几个人和一两辆坦克如何抵抗千军万马?在战士威胁要炸死里面的人之时,沈澄年等人赶紧从坦克里爬出来,成为了俘虏。

一起被俘的还有区寿年,此人做了阶下囚还不改往日习气,高高在上地要求见首长,被战士们教训了一顿才安分下来。

文章图片8

在宽大为怀、改造教育为主的政策之下,接受了教育的沈澄年终于明白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放弃了原本的立场。

他也曾是一位充满了激情和情怀的热血男儿,在抗战中为国家和人民流过血,是有功之人。他的表现得到了肯定,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战俘之时没有成为战犯上法庭。

沈澄年自黄埔军校出身,在军事理论领域颇有建树,符合当时对军事教育人才的要求,先后在不同的军事院校任职。他后来在讲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文章图片9

三、王元直:亮剑原型获封军衔

在《亮剑》中,有一位国军少将被俘之后成为主角在军事学院进修时的老师,但是却惨遭戏弄、奚落。

这个情节并不是作者或者编剧凭空想象出来的,历史上确有类似的人和事,参考的人物叫王元直。他出身黄埔,是国民党内所谓的“天子门生”、老蒋倚重的人。

黄埔的报考门槛是相当高的,除了身高、年龄、身体素质之外,还必须有中学文凭。在那个年代,中学毕业已经可以出去做小学老师了,也就是说黄埔的学生文化素养都相当不错。

相对于其他军校,黄埔学生的训练时间很短,前几期是直接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输出了很多人才。王元直是第六期,是还有名将走出的最后一期。

毕业后,王元直从排长做起,历时三年升任独立旅的参谋。抗战开始的时候,他正在陆军大学进修,没能第一时间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战斗之中。

1938年7月,王元直回到部队。1942年,考虑到国际形势和日方近期的动作,他所在的第三战区研判日军极可能攻击金华衢州等地,故四月下旬调兵遣将进行备战。

文章图片10

5月,浙赣会战打响,时任暂9军团长的王元直在金华方向与日军作战,率部阻挡日军的前进。

第二年,经过朋友的推荐,王元直调到11师担任参谋长,这是国民党的一支精锐部队,师长则是他的黄埔四期师兄胡琏。

1943年鄂西之战中,在其他部队全部撤走的情况下,11师孤军守要塞,顶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守住了部分前沿阵地。1944年,升任副师长的王元直取得了雪峰山战斗的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后,副旅长王元直率领换装美械成为国军王牌的11旅(师改旅)第一时间就加入了战斗。在中原战场上,他们给解放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1948年,战场形势发生逆转,国军一败再败。11月,已经出任师长的王元直带着恢复了番号的11师加入了淮海战场。23日,在双堆集陷入了包围圈。

王元直没有坐以待毙,在反击过程中一度夺回了多个阵地。12月中旬,在友军阵地被突破、四散溃败的情况下,王元直护送胡琏突围成功自己却与部队失散了。

自知前路已绝,不管是国军还是自己都没有希望了。这种情况下,王元直选择了自杀,但由于他是通过服用安眠药的方式而解放军又很快发现他,这才救了他一条命。

被俘之后,王元直被送到江苏解教团学习。作为职业军人,立场不同的他们在战场上是敌人,拼杀个你死我活。

文章图片11

但如果王元直能够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愿意为国效劳,解放军也会不计前嫌。且王元直具备优秀的军事素养,正是国家急需的人才,所以结业之后就到华东步兵学校任教。

1950年,考虑到部队建设的需要,军事学院应运而生。此时,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战能力的老师是稀缺资源,王元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邀请担任教员组组长的。

1958年,王元直被授衔为少校。虽然这比在国军时期的少将要低,但是从一介俘虏之身不但没有被进监狱还得到军衔,实在是再幸运不过了。

文章图片12

四、邱维达:积极抗日改过前非

邱维达出生在平江,1928年这里发生了由彭德怀领导的起义,但彼时他已经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投奔了老同学王耀武。

王耀武的部队从淞沪会战开始在一场场战斗之中成长为国军的一支抗日劲旅,单是战役级别的仗就打了不下十场,凭借累累战功一路从开始时的师长升到了胜利之时的司令。

作为王耀武得力部下的邱维达在内战中态度相对消极,但是在抗战中秉着保家卫国的天职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浴血杀敌。

文章图片13

在保卫南京的战斗中,时任团长的邱维达在与日军的残酷战斗中不幸中弹身负重伤。除了这次医治和1939年赴陆军大学进修这两个时间段之外,他一直在一线作战。

到了1949年的时候,邱维达已经是中将了,但国民党也走到了穷途末路。1月10日,邱维达在永城兵败被俘。

被抓之后,邱维达的待遇非常好,在几位首长那里先后住了几天。得知王耀武在山东之后,他也要求去华东解教团。

在学习的过程中,邱维达十分感慨,回想起青年时期一腔热血爱国爱人民,还曾因此失学。那时候,是另一所学校的钟期光特意去安慰他并欢迎他转过去上学。

文章图片14

往者已矣,但以后的时间还很长,邱维达决意要在余生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有用的事情,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已经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钟期光。

而教育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让这些俘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改正过后重新做人,从而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950年初,邱维达因为表现积极而被聘请到华东军政,开始了他历时八年的教师生涯。一直到1958年10月,他才离开部队到江苏任职。

文章图片15

当老首长王耀武还在功德林里和他的老同事们探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会如何惨败之时,邱维达不但在外面美美地享受自由的呼吸,还成为了军事学院战术组的老师。

晚年,邱维达一直在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有关抗战的文章,既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公众了解到更过当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文章图片16

小结

从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开始大肆屠杀亲共人士开始到1949年其丢失大陆,几十年间,无数国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但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人,不得人心的国民党在悍然发动内战后,短短三年就一败涂地。

秉持着教育为主的理念,被俘的国军有像王元直等这四位一样表现积极,结果不但没有坐牢还成为了教员的将领;也有杜聿明这样在功德林改造成功特赦出狱的将军。

这些人感念党宽大的胸怀,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几批特赦出来的人也在晚年为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国家统一而奔波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