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解放戰爭拉起大幕之後,戰場風起雲湧瞬息萬變,不過短短兩三年,蔣介石就從當初一舉蕩平延安的躊躇滿志到大勢已去被迫下野。

戰場上的失敗也影響着指揮官的命運,蔣介石手下的將領有的棄暗投明,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後來隨部隊逃去了臺灣,也有的成爲了階下囚。

大名鼎鼎如杜聿明之類被俘之後,經過審判送到監獄服刑,進行思想改造。但有些人則早早就被釋放出來了,甚至還到某些軍事學院擔任教員,比如邱維達、沈澄年等。

類似的故事情節在影視劇中也有所體現,比如《亮劍》中就有一個場景是幾位主角到學校進修,發現給他們上課的老師是昔日的手下俘虜。

文章圖片1

一、陳頤鼎:見證臺灣日軍投降

在臺灣和抗日相關的歷史上,必然少不了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陳頤鼎。

1945年,自柳條湖的槍聲響起中華兒女奮不顧身反抗了十四年之後,終於等到了把日軍趕出國土的這一天,被佔據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寶島也迴歸祖國。

陳頤鼎帶領着部隊和赴任的官員渡海於1945年10月17日登錄臺灣,見證了臺灣戰區的日軍投降這個歷史時刻。

文章圖片2

黃埔三期,雖不如一期和四期那般將星閃爍,卻也走出了王耀武等大名鼎鼎的國軍名將和黃公略等紅軍高級將領,陳頤鼎亦是其中一位。

盧溝橋日軍進攻的槍聲吹響了日軍全面侵華的號角,僅僅一個月之後,戰鬥就在上海打響了。彼時,陳頤鼎所駐防的地區作爲日軍的重要目標之一,遭遇了非常猛烈的炮火。

在隨後的兩個多月裏,陳頤鼎率領士兵們守衛過多個陣地,他親臨一線,不懼死亡。官兵們以落後的武器對抗敵軍,即便經歷了巨大的犧牲也毫不退卻。

撤出上海後,陳頤鼎的部隊只進行了非常短暫的修整,敵軍很快逼近南京,大戰的序幕再次拉開。這一次,陳頤鼎率部打了最激烈的那一仗。

文章圖片3

將近九個小時的血戰,陳頤鼎的部隊以犧牲了一位旅長、一位參謀、兩位營長、兩位連長的代價在光華門附近殲滅了敵人,擊斃了一位少佐。

三天後,南京淪陷,南京人民最苦難的一段歷史也由此開始。

陳頤鼎的兒子寫下一幅字來紀念這場戰役中英勇的先烈們,後來被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刻到了石壁上面,讓每一個參觀者都能記住將士們當年的犧牲。

戰爭和流血犧牲相關聯。一旦這臺機器開啓,就會是血流大地的人間慘狀。即便是高級將領,也不能逃脫傷亡、被俘的命運。

親眼看到國破地失人亡的慘劇,陳頤鼎化悲痛爲意志,輾轉多地參加抵抗日軍的戰役,徐州會戰、浙贛會戰等都能看到他在前線指揮的一幕。

文章圖片4

抗戰勝利後,他奉命駐守臺灣直到1947年接到調令回到大陸。同年7月,在山東戰敗,陳頤鼎被解放軍的騎兵生擒。

陳頤鼎到了華東解教團,受到了解放軍的優待,他早年和共產黨有過交集,還曾護送過周總理。首長曾經專門去探望談話,爭取他們能夠站到人民這邊。

持續了幾十年的戰亂結束之後,百廢待興的國家急需各行各業的人才參與到建設之中,有知識有文化的軍事教育人才也十分稀缺。

1949年,陳頤鼎應邀到總參擔任研究員,第二年,先後調任華東軍政大學、軍事學院擔任教員,臺下的學生就是將國民黨打得一敗塗地的將軍們。

文章圖片5

二、沈澄年:坐坦克跑難逃被俘

不止陳頤鼎,沈澄年也被俘虜了。

1948年6月,沈澄年按照上峯命令率部支援駐防開封的部隊,此前華野大軍壓境,開封一度失守急需救援。

殊不知,華野這是在圍點打援。指揮官准確地判斷出援軍行進的路線,早已部署好了部隊準備攻其不備一舉殲滅。

文章圖片6

果不其然,沈澄年在龍王店一帶被包了個正着。在的激烈戰鬥過後,沈部一敗塗地,官兵傷亡無數,武器裝備也丟了。

此時,國民黨有兩支精銳部隊距離戰鬥地點都不過20裏,非常近,可以快速支援被困國軍。但是,解放軍也早已安排好部隊進行阻擊,掐斷了他們匯合的道路。

國軍情況危急萬分,但在這種時刻他們內部還爆發了矛盾,在打仗策略上起了很嚴重的衝突。沈澄年主張及早突圍以求一線生機,區壽年則堅持構築防禦工事等待援軍。

7月2日,解放軍分三路從不同的方向突破兩道防線拿下了龍王店。

文章圖片7

沈澄年眼看敗局已定,立刻組織殘部進行突圍。他自己則坐進了坦克裏,想趁混亂逃命。但是此刻,到處都是解放軍的戰士們,他們又能往哪裏跑呢?

最終,坦克被逼停在了路邊。國軍龜縮在裏面負隅頑抗,只要有人試圖上前就把他甩下去或者開槍打退。

然而,就憑這幾個人和一兩輛坦克如何抵抗千軍萬馬?在戰士威脅要炸死裏面的人之時,沈澄年等人趕緊從坦克裏爬出來,成爲了俘虜。

一起被俘的還有區壽年,此人做了階下囚還不改往日習氣,高高在上地要求見首長,被戰士們教訓了一頓才安分下來。

文章圖片8

在寬大爲懷、改造教育爲主的政策之下,接受了教育的沈澄年終於明白了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放棄了原本的立場。

他也曾是一位充滿了激情和情懷的熱血男兒,在抗戰中爲國家和人民流過血,是有功之人。他的表現得到了肯定,所以,新中國成立後處理戰俘之時沒有成爲戰犯上法庭。

沈澄年自黃埔軍校出身,在軍事理論領域頗有建樹,符合當時對軍事教育人才的要求,先後在不同的軍事院校任職。他後來在講臺上,繼續發光發熱。

文章圖片9

三、王元直:亮劍原型獲封軍銜

在《亮劍》中,有一位國軍少將被俘之後成爲主角在軍事學院進修時的老師,但是卻慘遭戲弄、奚落。

這個情節並不是作者或者編劇憑空想象出來的,歷史上確有類似的人和事,參考的人物叫王元直。他出身黃埔,是國民黨內所謂的“天子門生”、老蔣倚重的人。

黃埔的報考門檻是相當高的,除了身高、年齡、身體素質之外,還必須有中學文憑。在那個年代,中學畢業已經可以出去做小學老師了,也就是說黃埔的學生文化素養都相當不錯。

相對於其他軍校,黃埔學生的訓練時間很短,前幾期是直接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輸出了很多人才。王元直是第六期,是還有名將走出的最後一期。

畢業後,王元直從排長做起,歷時三年升任獨立旅的參謀。抗戰開始的時候,他正在陸軍大學進修,沒能第一時間投身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全民戰鬥之中。

1938年7月,王元直回到部隊。1942年,考慮到國際形勢和日方近期的動作,他所在的第三戰區研判日軍極可能攻擊金華衢州等地,故四月下旬調兵遣將進行備戰。

文章圖片10

5月,浙贛會戰打響,時任暫9軍團長的王元直在金華方向與日軍作戰,率部阻擋日軍的前進。

第二年,經過朋友的推薦,王元直調到11師擔任參謀長,這是國民黨的一支精銳部隊,師長則是他的黃埔四期師兄胡璉。

1943年鄂西之戰中,在其他部隊全部撤走的情況下,11師孤軍守要塞,頂住了日軍的猛烈進攻,守住了部分前沿陣地。1944年,升任副師長的王元直取得了雪峯山戰鬥的勝利。

解放戰爭開始後,副旅長王元直率領換裝美械成爲國軍王牌的11旅(師改旅)第一時間就加入了戰鬥。在中原戰場上,他們給解放軍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1948年,戰場形勢發生逆轉,國軍一敗再敗。11月,已經出任師長的王元直帶着恢復了番號的11師加入了淮海戰場。23日,在雙堆集陷入了包圍圈。

王元直沒有坐以待斃,在反擊過程中一度奪回了多個陣地。12月中旬,在友軍陣地被突破、四散潰敗的情況下,王元直護送胡璉突圍成功自己卻與部隊失散了。

自知前路已絕,不管是國軍還是自己都沒有希望了。這種情況下,王元直選擇了自殺,但由於他是通過服用安眠藥的方式而解放軍又很快發現他,這才救了他一條命。

被俘之後,王元直被送到江蘇解教團學習。作爲職業軍人,立場不同的他們在戰場上是敵人,拼殺個你死我活。

文章圖片11

但如果王元直能夠從根本上發生轉變,願意爲國效勞,解放軍也會不計前嫌。且王元直具備優秀的軍事素養,正是國家急需的人才,所以結業之後就到華東步兵學校任教。

1950年,考慮到部隊建設的需要,軍事學院應運而生。此時,學校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兼具理論知識和實戰能力的老師是稀缺資源,王元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邀請擔任教員組組長的。

1958年,王元直被授銜爲少校。雖然這比在國軍時期的少將要低,但是從一介俘虜之身不但沒有被進監獄還得到軍銜,實在是再幸運不過了。

文章圖片12

四、邱維達:積極抗日改過前非

邱維達出生在平江,1928年這裏發生了由彭德懷領導的起義,但彼時他已經在廣州起義失敗之後投奔了老同學王耀武。

王耀武的部隊從淞滬會戰開始在一場場戰鬥之中成長爲國軍的一支抗日勁旅,單是戰役級別的仗就打了不下十場,憑藉累累戰功一路從開始時的師長升到了勝利之時的司令。

作爲王耀武得力部下的邱維達在內戰中態度相對消極,但是在抗戰中秉着保家衛國的天職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浴血殺敵。

文章圖片13

在保衛南京的戰鬥中,時任團長的邱維達在與日軍的殘酷戰鬥中不幸中彈身負重傷。除了這次醫治和1939年赴陸軍大學進修這兩個時間段之外,他一直在一線作戰。

到了1949年的時候,邱維達已經是中將了,但國民黨也走到了窮途末路。1月10日,邱維達在永城兵敗被俘。

被抓之後,邱維達的待遇非常好,在幾位首長那裏先後住了幾天。得知王耀武在山東之後,他也要求去華東解教團。

在學習的過程中,邱維達十分感慨,回想起青年時期一腔熱血愛國愛人民,還曾因此失學。那時候,是另一所學校的鐘期光特意去安慰他並歡迎他轉過去上學。

文章圖片14

往者已矣,但以後的時間還很長,邱維達決意要在餘生爲國家和人民做一點有用的事情,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已經是解放軍高級將領的鐘期光。

而教育學習的目的正是爲了讓這些俘虜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改正過後重新做人,從而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1950年初,邱維達因爲表現積極而被聘請到華東軍政,開始了他歷時八年的教師生涯。一直到1958年10月,他才離開部隊到江蘇任職。

文章圖片15

當老首長王耀武還在功德林裏和他的老同事們探討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會如何慘敗之時,邱維達不但在外面美美地享受自由的呼吸,還成爲了軍事學院戰術組的老師。

晚年,邱維達一直在蒐集資料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有關抗戰的文章,既爲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讓公衆瞭解到更過當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文章圖片16

小結

從1927年蔣介石反革命開始大肆屠殺親共人士開始到1949年其丟失大陸,幾十年間,無數國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但人民纔是國家的主人,是真正創造歷史的人,不得人心的國民黨在悍然發動內戰後,短短三年就一敗塗地。

秉持着教育爲主的理念,被俘的國軍有像王元直等這四位一樣表現積極,結果不但沒有坐牢還成爲了教員的將領;也有杜聿明這樣在功德林改造成功特赦出獄的將軍。

這些人感念黨寬大的胸懷,一直在兢兢業業地工作,幾批特赦出來的人也在晚年爲兩岸之間的交流和國家統一而奔波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