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摆在湖南妹子缪伯英眼前的路有很多条,按着老法子,她可以梳妆裹脚,以嫁个好人家为人生最高目标;按着新法子,她可以随便读个书,用学历装点自己,过上流社会名媛的生活。

当时谁能想到,她最终在新旧两条路之间抛下了自己,毅然决然投身到滚滚革命浪潮中,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彪炳千秋,而现在这部讲述缪伯英的电影却起了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名字——《追光》。

要知道,在那个动荡年岁,绝大部分国人还过着相对蒙昧的日子;另一方面,从晚清开始推行的新政延续到民国,已经促使大量新事物新思想像雨后春笋般诞生,虽然暂时还不成气候,但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星星之火。

所以,在《追光》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红色题材电影里的热血杀敌,胜利凯旋——时间还太早了,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靠马克思主义救亡图存的愿景还仅仅停留于一小撮北大学子的口中,毛润之的名字还只在台词里出现。电影呈现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叫我们明白了,后来的伟人并非是横空出世的,他是踩着无数前人铺就的道路乘风而来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救了中国,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智慧与力量凝结为一种使命感,被先行者们肩负在身,一齐救了中国。

就像当下女性议题热火朝天的时代,网友们大谈近几年女性觉醒多么难得,殊不知在百年前,以缪伯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已经对女性问题作出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注妇女解放,没有妇女解放就没有全人类解放,缪伯英组织妇女运动,尤其牵挂中下层妇女的命运,她们才是中国女性的大多数。

她教女生读书明理,接受最先进的知识,还动员女性摆脱裹脚的陋习,亲自解救下来一个被婆家逼着生儿子的女子,女子感谢缪伯英给了她新生,缪伯英却说,是你自己救了自己,如果不是你拼死逃出来,又怎么会遇见我呢?自助者天助。

看到这个情节,一下子就觉得红色题材离我们没那么远了,百年前的话语放到现在也依然不过时。缪伯英明明处于当时开风气之先的精英阶层,是个女状元,还拜于李大钊门下,却丝毫不自矜于其优越身份,从不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自居。

相应的,《追光》也并不刻意弘扬缪伯英的伟大,它首先是呈现出一百年前的时代面貌,女人连身体发肤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个背景下冒出来的缪伯英当然是极不平凡的,可是《追光》与很多革命伟人故事区别的点就在于,缪伯英费尽一生苦苦要追寻的,恰恰是我们当代人习以为常的平凡。

就算是在最新式的女校里,那整齐划一的发型也叫缪伯英窒息,只见电影里她怒剪一头秀发,说假如人活在世连自己的头发都不能做主,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这一瞬间,我明白了“追光”的含义。假如每个人都按照主流社会给我们设定好的道路,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除此以外别无所求,那么人类又和流水线上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在于灵魂深处跃动的那一抹火花。

缪伯英并不拘泥于哪条人生道路,她的身份变化万千,时而是学校教员,时而是地下工作者;时而是温柔的妻子,时而是铁骨铮铮女战士,原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李维汉曾称赞缪伯英能灵活地用公开与秘密、非法与合法相结合的策略。

这一切都只因她不理会外界纷纷扰扰,始终受到灵魂火花的引领——也就是“追光”。

鲁迅说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那束光就藏在我们体内,在脊髓深处闪烁着,只是有人选择无视,有人选择追寻——是夸父追日般永远追不到的一个最近又最远的所在,也因此给人生注满无穷无尽的热力,燃烧生命。

《追光》讲述了缪伯英的短短30年人生。早期革命先驱的探索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然而这部电影更具现代性艺术价值的部分是在于,影片在描绘一个燃烧自己到极致的灵魂,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人把自己完全精神化,完全舍掉血肉之身去追光,能够爆发出怎样蓬勃的生命力,叫人惊叹。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