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Hernanderz

來源:ID:jiazhiyanjiusuo

隨着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開始不斷加快,工作壓力也呈直線上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陷入了“睡不着”、“睡不好”的惡性循環當中。根據《2022中國睡眠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有94%的中國人都沒能達到健康的睡眠標準,並有15%的人羣患有睡眠障礙的相關疾病。

其實目前用戶的需求很清晰,就是想睡一個好覺,但且有睡眠問題的人羣基數也不小,用戶的教育成本較低。但是睡眠問題的誘因很多,導致每個人睡眠問題的原因又千奇百怪:有生理的、有心理的、有天氣的、有飲食的、有各種刺激因素等等;從而導致想要高效的滿足該部分用戶的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然社會出現了這些問題,那必然會有人站出來去解決,這便是國內智能睡眠行業發展的一個契機,因此各種帶有睡眠監測、按摩等功能的智能牀墊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併成爲不少消費者的新選擇。

根據天風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4年至2020年國內智能電動牀的市場規模從7.72億元增長至21.77億元,預計到2027年這個數據會變成42.87億元。雖然智能電動牀只是智能睡眠中的一個環節,但也能從它的迅猛發展中看出國內已經有部分消費者開始重視智能睡眠。

圖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另外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睡眠相關企業註冊數量上漲迅速,目前國內有超過2500家企業旗下有與睡眠相關的產品,再加上華爲小米等手機巨頭的入局,國內智能睡眠市場迎來了最大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入局,從而推出更多有利於用戶睡眠的產品。

但看似正在茁壯成長的智能睡眠市場,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誰也不敢保證智能睡眠市場能夠在未來的幾年內成爲藍海。

誰在推動智能睡眠市場?

早在智能睡眠這個概念還沒被提出之前,有部分家居企業都試圖通過更改牀墊/枕頭的材質、柔軟度等方式去改善用戶的睡眠情況。但這種被動且既定的解決方案或產品本質上並不符合改善用戶睡眠的需求,而且當時較高的價格也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導致大家形成了依靠一張牀墊或是一個枕頭就能改善睡眠是無稽之談的印象。

但隨着技術的更新,市面上早已誕生出不少專爲助眠的智能產品,其大體可分爲以下三類:

電子助眠產品

可能大部分消費者對智能睡眠的印象仍停留在智能牀墊或智能枕頭,但實際上市面上仍存在不少專爲助眠而生的產品,根據今日家居發佈的《中國智能睡眠白皮書》的統計顯示,市面上的智能助眠產品種類繁多,幾乎從頭覆蓋到腳,具體可分爲:智能助眠燈、智能香薰、智能鬧鐘、智能眼罩以及助眠機器人等等。這些產品大多是通過改善用戶的睡眠環境來提升用戶的睡眠體驗,但這類產品都是被動地改變用戶的睡眠環境,難以被用戶察覺,因此在銷量和口碑方面要比智能牀墊/枕頭之類的大件低上一些。

電動智能牀

這是市面上最爲常見的一種智能牀具類型,可能很多消費者第一見到它是在醫院,確實它與醫院中的電動病牀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能夠通過內部的電機讓牀墊發生“變形”,使得整張牀更像是一張放在陽臺上的躺椅。根據醫學調查,腿部翹起時有利於下半身的血液迴流,對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有一定的效果。

當然,市面上還有一種通過改變牀墊內部氣墊的方式來調節牀墊包圍感的智能牀墊,但由於這類產品的造價過高,其售價並非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因此短時間內沒能普及開來。

數據分析型智能牀

另一種則是前文曾提到的會收集用戶身體數據的產品,這類牀墊會內置各種各樣的傳感器以便收集用戶睡眠時的數據(像周邊環境溫度、溼度、用戶心率、體溫等),再以這些數據爲基礎建立起一個只屬於用戶個人的生物算法模型,從而提供更加適合用戶的睡眠環境。

例如讓你使用一個可採集數據的睡眠枕頭或牀墊,然後與室內的燈光門窗、空氣淨化器、新風系統等一切可能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的東西聯繫起來,然後記錄下你睡眠時的周圍環境情況再進行分析,最終打造出最催眠你的氛圍,再配合智能牀墊就能夠讓你快速進入睡眠。

甚至市面上還存在能夠通過識別人體的睡姿和睡眠習慣等數據進行分析,再計算出一個最適合用戶睡眠所需要的壓力分佈、牀墊的軟硬度等等。聽上去貌似有些科幻,聽上去貌似有些科幻,但名爲HEKA的廠商確實拿出了這類產品,而且經過了多次迭代升級後,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HEKA的相關負責人對雷科技表示:它們目前主推的產品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可整夜隨着顧客身體變換而不斷適應脊椎曲面的牀墊,是AI牀墊的發明者。在不打擾的情況下,管理每一個睡姿下健康支撐,減少神經分佈的壓迫與關鍵血管壓迫,成功優化頸椎與腰椎的承託,提升血液循環,並保持呼吸通暢。

另外得益於AI調節對牀墊體驗感、舒適感、健康感的提升,HEKA在線下的認可度非常高,進店率、體驗率、成交率都高於行業水平。

簡單總結來說,就是如今主流的智能睡眠與前者最大的區別便是“智能”二字,智能睡眠產品主要是依靠人工智能和醫學領域的結合去幫助用戶入睡。詳細點來說就是依靠監測+干預,也就是說通過連續監測用戶的睡眠週期和睡眠事件,在關鍵時點實施主動干預,精準調控,從而實現幫助快速入眠、加深或延長深度睡眠、實時止鼾等。

爲何大家不願嘗試?

既然市面上已經有了這麼多實用的產品,爲何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寧願去購買傳統的牀具也不願意去嘗試智能睡眠的產品呢?因爲關於改善睡眠質量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評判標準,效果無法衡量,如果用戶不能直觀看出使用產品後的改善,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失眠羣體的痛點。此外,產品同質化現象也非常嚴重,雖然品類五花八門,從頭到腳一應俱全,但質量卻良莠不齊,很多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和漏洞,常被消費者吐槽是“智商稅”。

在我看來主要原因仍是價格方面,同樣以牀墊爲例,在簡單查詢資料後即可發現市面上搭載睡眠系統、記憶棉等智能牀墊的價格普遍在8000元以上,前文提到的帶有心率、睡眠數據監測的產品更是要賣到一萬元以上。這種價格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誰也不敢輕易去嘗試,萬一買回來沒啥用那不成智商稅產品了嗎?

除開價格外,目前智能牀墊本身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產品方面,想要達到這種水平,不但需要性能和AI處理較強的處理器,而且開發者也必須針對不同的環境進行適配,同時還要進行持續的產品迭代和優化,開發時間極長。

前文也曾提到,用戶在睡眠時的狀態是千差萬別的,一些突發的情況可能會讓處理器一時間難以“理解”,這會導致監測過程中出現不可控的現象,使得最終的數據準確度會與我們想象中相差甚遠,僅能實現標準化的功能,很多功能和參數方面仍需用戶手動調節,無法實現根據用戶的實際睡眠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智能牀墊呼應了普通消費者對睡眠焦慮的情緒,但就目前市場上的產品而言,是否能真的幫助人們入睡或者睡得更好,還缺乏更多更好的技術和數據來支撐。不管是新老品牌還是整個智能牀墊市場,當前仍處於發展和探索階段。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技術自身之外,還要在用戶教育、結構設計、產品安裝等多方面加大研發力度,這進一步的增加了難度。

圖源舒福德京東自營旗艦店

其次是如何讓和其他產品組建成一個完整的睡眠場景,而目前市面上能夠獨立構建起一個睡眠生態的企業並不多,大多數廠商依舊是依靠小米、華爲、塗鴉智能等廠商所推出的協議來與臥室中的其他家電聯動。再加上雙方的合作仍處於發展期,很難做到根據用戶需求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更別說在用戶“無意識”的過程中去提升整個睡眠場景的舒適感了。

最後是用戶本身理念的問題,睡眠過程中的健康,對用戶來講,主觀覺得不是剛需,或者感知不到,健康監測了又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因此,大部分消費者不願意去買單,用戶的教育成本較高,或許還需要好幾年的發展才能讓更多的用戶去接受這類產品。

因此智能睡眠市場一直沒能在國內掀起什麼浪潮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今市面上能夠真正去徹底改善用戶睡眠的產品少之又少,在沒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之前,智能睡眠市場只會是小部分消費者的選擇。

智能睡眠的前景是一片光明,還是?

可能在我們看來,智能睡眠行業的發展速度確實有些緩慢,但實際上從行業角度來看,智能睡眠的前景依舊相當廣闊,並很有可能會是未來幾年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之一。並且隨着越來越多的廠商的入場,智能睡眠市場的目標用戶也將從高端消費人羣逐漸下沉,逐漸走向中產、新中產以及普通大衆消費羣體。

關於智能睡眠市場的現狀以及未來等問題,雷科技也專門去採訪了《今日家居》的高單單老師,她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爲三點:

一、國內智能睡眠市場前期一直沒能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是之前太多廠商推出了只有噱頭毫無實用性的產品,高價低用處的產品使得消費者逐漸不認可這個市場。不過目前頭部品牌已經開始重視這一方面,能夠快速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技術迭代,另外市面上也湧現了很多新品牌,但這些廠商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短時間內難以與頭部品牌匹敵。但最關鍵的核心元器件和解決方案,已經有幾家廠商給出了答案,這意味着在技術方面,國內的智能睡眠廠商已經找到了明確發展方向。

二、關於價格方面其實已經有部分廠商把它們的中端產品做到了六千到八千元的價位,可能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個價格還是有些高,但起碼已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範疇了。另外隨着技術的不斷升級,供應鏈和相應成本自然會下滑,未來我們必然會見到越來越多物美且價廉的智能睡眠產品。

三、像華爲小米這類爲智能家居提供生態鏈接能力企業不會去搶奪這份蛋糕,而是僅需以一個技術供應商的角色在背後支撐,因爲對於它們來說做智能牀墊不但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投入,而且這類產品也不符合它們的用戶羣體,整體來說並不友好。因此在未來智能睡眠市場的發展依舊會是以家居企業爲主,但進步速度肯定是要比之前快上不少的。

作爲普通消費者的我認爲如今的智能睡眠市場除了要滿足產品力足夠和定價不太過分兩點外,還得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畢竟如今的大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會優先考慮在網絡上購買,一來更加方便省事,二來電商平臺的價格往往要比線下店鋪便宜不少。

而如今家居廠商基本都是以線下店鋪爲主,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牀墊這類產品往往都需要親身體驗後纔能有下訂單的決心,未來的核心交易場景依舊會是線下,而且爲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線下用戶去嘗試去購買,不少企業還在賣場中開設了智能睡眠專區,以便消費者去體驗。

但在線上宣傳方面,智能睡眠企業的表現就要相對差一些了,雖然有部分廠商已經在主流的電商和社交平臺中擁有相應的宣傳方案,但力度依舊不算大,這必然會損失一部分潛藏用戶。因此智能牀墊廠商們還得加大宣傳力度,只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並瞭解到智能睡眠這一行業,纔有可能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

不管怎麼樣,依靠一家企業就想改變整個市場是不夠現實的,想要儘可能地服務好儘可能多、儘可能豐富的市場需求,就勢必要大生態的支持,不管是家電廠商也好,還是智能牀墊廠商也罷,未來只有抱團取暖纔有可能推動國內睡眠經濟爆發的前進步伐。

在這萬億“睡眠經濟”市場內,牀墊中的“智能化戰役”纔剛剛開始,真正龍頭尚未誕出,至於誰能引領整個市場走向輝煌,一切都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