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記者 蔡婷貽

編輯 | 郝洲

9月13日,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市的索莫村發生大火,大片森林和耕地被燒燬。儘管已經進入秋季,歐洲不少地區仍未擺脫今年夏季的乾旱危機。

從今年7月底開始,歐洲的幾條主要河流嚴重枯竭,河底露出的各種歷史遺蹟給正飽受能源危機之苦的歐洲敲響了警鐘。在意大利北部,最長河流波河干竭,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的450公斤炸藥暴露出來,附近居民被迫緊急撤離。在德國邊境附近的易北河(Elbe River)露出的飢餓石 “Wenn du mich siehst, dann weine(當你看到我的時候,哭吧)”向世人示警,歷史上的低水位意味着乾旱,也意味着接下來的饑荒。

在整個歐洲境內,到8月中爲止,大火已經燒燬70萬畝森林,其中西班牙損失最爲嚴重,其次爲羅馬尼亞、葡萄牙、法國和意大利。

2022年初以來的連續缺乏降雨和5月以來的高溫現象,歐洲氣候變化專家將其評估爲5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歐洲各國被迫採取緊急應對措施,意大利在7月初宣佈5個區域進入緊急狀態,西班牙、荷蘭也都因爲缺水而被迫採取限水等措施。

歐盟委員會科學和知識服務機構的聯合研究中心8月22日公佈報告顯示,47%的歐洲大陸正處於警告狀態,17% 處於更嚴重的警報狀態;其中5月-8月受到最嚴重缺雨影響的區域爲葡萄牙中部和南部、西班牙、法國南部、意大利中部、瑞士、德國南部,乾旱的國家還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羅馬尼亞等。

歐盟委員會的資深氣候變化專家託雷蒂(Andrea Toreti)對《財經》記者指出,8月底的降雨緩解了歐洲多個地區的乾旱情況,但是從未來3個月的氣象預報看來,部分西歐地區仍可能面臨更暖和、更乾燥的風險。

今年的乾旱是氣候變化造成的現象之一。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所副所長布吉思(Samantha Burgess)指出,今年一連串的歐洲熱浪是由一種特殊氣候模式引發的,但是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升高的幅度高於原本應有標準,隨着氣候進一步變暖,歐洲將會看到更加頻繁且更強烈的熱浪。

大部分的氣候學者都指出,只要人類不斷使用石油,地球就無法避免持續升溫,但是今年的熱浪能否喚醒全球社會的重視卻是個問題。

對抗氣候變化組織MEER的策略總監戴恩斯(Peter Dynes)對《財經》記者指出,隨着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還沒看到足以做出改變的動能”。大部分的人對事實仍然相當無知,或只是單純地相信政治人物能通過科技“解決問題”。

萊茵河低水位

全長1233公里的萊茵河,靠着每年春天阿爾卑斯山的融雪從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法國一路流往荷蘭,途經九個國家,其中825公里是可航行水道,全流域覆蓋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6000萬居民在其周邊生活。

考慮到河流對流經國家的影響,九個國家在1950年就成立跨國家、跨部門的保護組織“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專注於水質和水生態保護。

多年來受惠於阿爾卑斯山的融雪,該組織從來不認爲水量是應該擔憂的問題,直到2003年經歷了乾旱,2017年針對水量問題才成立新的工作組。萊茵河今年經歷的低水位並非無跡可循,“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的氣候變化和河流流量專家史密(Adrian Schmid-Breton)對《財經》記者指出,他對萊茵河今年夏天的低水位“完全不感到驚訝”,因爲2021年冬天溫度相對高,降雪已經出現大量減少的跡象,2022年春天融雪也就比往年少,夏天的低水位在春天就有了跡象,接着5月起開始出現連續熱浪,導致水位進一步下降。

水位監控系統顯示,萊茵河近六個月以來大部分的監控點水位都在“低水位”或“經常處在低水位”狀態。因爲水位嚴重下降,7月和8月瑞士自阿爾卑斯山連接到北海的航道因此被打亂,化學品、糧食、煤炭、天然氣的運送量都被迫減少,原本已經受到疫情影響的供應鏈進一步遭受打擊,船運公司只能運載30%-40%的貨運量,其他貨物轉用卡車運送。在客運方面,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有所復甦的郵輪則選擇讓乘客在部分低水位區域先上岸,用巴士將遊客運送到適合航行的區域再繼續航行。考慮到未來低水位成爲常態,船運公司開始使用不同的船,同時在一些河段清除淤積的沙子,確保船隻能夠連續航行。 

受到低水位影響的還包括能源行業。由於俄羅斯不時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整個歐洲今年夏季都在爲冬季節能,但是意料之外的缺水導致水力發電和其他電廠的冷卻系統都被迫縮減,根據估算水力發電減少了20%,核電廠因爲需要考慮河流溫度限制也被迫減少發電量。

根據德國政府統計,2018年乾旱造成的低水位給德國造成了25億歐元的損失。史密估計,今年的經濟損失或與2018年不相上下。

除了影響商業運作,低水位對河流的生態也帶來傷害。低水位加上高溫,導致河水中含氧量降低、污染濃度升高,河裏的魚面臨生存危機。同時,低水位也造成河道擁擠,魚羣很容易遭到航行船隻的衝撞。目前保護萊茵河組織還未完成對河裏生物生態的調查。

史密強調,相較於對水質的監控已有多年研究,對水量的研究是2013年部長級會議決定後纔開始推動,2017年正式展開,因此萊茵河保護組織對水量的研究只能算是初期階段。他介紹,自2018年開始進一步觀測水位,並和歷史水位記錄進行比較,目前結果顯示20世紀前50年比後50年出現低水位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更長,這意味着原本很多專家認爲低水位是隨着歷史的演進而更加嚴重的看法和事實並不符,在尚未理出其中邏輯的當下,對水位進行預測也仍存在技術難度,目前水位預報的時間最多隻能提前六週。

由於熱浪和低水位可能成爲常態,水溫和氣溫都將維持在高點,該組織2020年2月通過“萊茵河2040年計劃”,希望通過恢復自然水流的方法,讓曾經截彎取直的萊茵河回到最接近原本狀態,“因爲最原始的河流形態最能抵抗低水位帶來的負面效應”,從2000年到2020年該組織恢復了140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和重新連接了150個河跡湖,到2040年將再恢復200平方公里和連接100個河跡湖。

由於今年的低水位特別嚴重,2022年夏天進一步成立兩個工作組,目前主要課題專注在研究蓄水和其他新方法應對低水位,並且試着在河裏建立避難區,讓魚類在低水位時可以在低水溫、高水位的區域找到食物。

根據德國氣候監控部門發佈的報告,9月第二週大規模出現降雨,境內河流的多數水位都超過了低位,氣象預報指出降雨還會持續,因此河流水位將能進一步獲得改善,但是由於降水量並不是太大,萊茵河的低水位雖然獲得了短暫的緩解,但將可能再下降。史密指出,“9月-11月就是萊茵河例行性的低水位期了。”

乾旱重創農業

西歐在5月出現第一波熱浪,接着6月中、7月初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北歐、東歐在7月也被熱浪洗禮。

科學家將乾旱分爲四個階段:氣象乾旱,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乾旱天氣、低於平均值的降雨和雪;接着當河流、水庫降到一定水位,進入水文乾旱;水位持續下降、缺水導致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形成農業乾旱;接着最嚴重的是生活和工業用水受到影響達到社會經濟乾旱。

受到這波乾旱最直接影響的是農作物收成,由於歐洲原本的主要糧倉烏克蘭正陷入軍事衝突,糧食問題雪上加霜。由於空氣中的低水氣影響農作物結果,歐盟全球乾旱觀察中心(Global Drought Observatory)估算指出,受影響最大的農作物爲玉米、黃豆和向日葵籽;相較於近五年的平均收成,玉米產量將減少15%、黃豆減少15%、向日葵減少12%。

在全歐洲境內,伊比利亞半島的乾旱程度達到近1200年以來最嚴重的狀態,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爲歐洲受到最大影響的區域。西班牙春天降雨少於往年,水庫的水量約爲40.4%,低於過去十年平均值48.5%。

佔全球橄欖油市場一半份額的西班牙南部,在橄欖樹受高溫影響而不結果之下,到8月底爲止產量少了三分之一。根據西班牙橄欖油生產聯合組織統計,今年的橄欖油產出將從去年的148萬噸下滑到100萬噸。另外,原本每年從烏克蘭進口40萬噸葵花油的西班牙,今年還特別擴大了25%的向日葵種植面積,希望彌補今年缺口,卻沒想到由於氣候過於乾旱,最後能產出多少油也成了疑問。

意大利受到的影響也相當嚴重,生產大米的北部產量大減,除了因爲缺水,用來灌溉的波河還因爲水量減少而增加了鹽性,導致稻米產量減少約60%。“情況的嚴重程度幾乎可以算是悲劇。”種植大米的莫瑞託(Elisa Moretto)對媒體指出,但她更擔心接下來農地鹽分的提高可能無法逆轉,因爲這意味着未來的產量都會受到影響。

波河位於海水和淡水交界處,今年由於河水處在低位造成海水比例增加,河流內鹽分大幅上升。波河三角洲引流協會副會長勞倫蒂(Rodolfo Laurenti)指出,目前波河的水含鹽量是每升水含21克鹽,相較之下農作物能接受的鹽分是每升水1克鹽。

波河流過的重要葡萄酒產區托斯卡尼從3月起到8月初就幾乎沒有降雨,導致葡萄提早成熟,8月初又下冰雹造成大面積受損;另外該區的橄欖油收成也欠佳,產量可能減少60%。 

考慮到歐洲未來的糧食安全,部分歐洲議會議員提議歐盟應該開始考慮修法允許種植轉基因農作物,除了增加糧食安全,轉基因也能保證價格。部分研究甚至指出,種植轉基因農作物能讓農業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從10%降低到7.5%。

相較美國90%的玉米和大豆都已經是轉基因農作物,歐盟只允許抗蟲害的玉米在境內種植。不過,歐盟境內如“綠色和平”和推廣傳統食材的團體“慢食”(Slow Food)反對修改法律進一步對轉基因農作物鬆綁。隨着氣溫升高,歐盟最後是否被迫調整政策將是不同利益團體博弈的新戰場。 

誰在惡化氣候?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數據顯示,7月全球有9000個地點打破氣溫紀錄,其中6000個在美國;而得克薩斯州南部更佔數百個,得州的主要城市休斯頓、達拉斯和加爾維斯頓都受到高溫影響。得克薩斯州的州氣象學家尼爾森-加蒙(John Nielsen-Gammon)指出,形成該州連續高溫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裏的低水氣、來自墨西哥的乾燥氣流以及氣候變暖。

他進一步解釋稱,從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南得州乾燥程度比往常更嚴重,這導致氣溫上升更快,再加上來自墨西哥的炙熱氣流,氣溫自然進一步升高。類似的氣候模式在得州並非少見,但是氣候變暖加重了熱浪的熱度,造成今年破紀錄的高溫。尼爾森-加蒙和他的團隊建立的模型推估,到2036年,得州的平均溫度將比1950年-1999年的平均溫度高出3攝氏度,比1991年-2020年平均溫度高出1.8攝氏度。

不只是得州,美國乾旱監控中心(US Drought Monitor)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美國境內的乾旱影響人數達到近15年新高;截至8月9月,受到“嚴重乾旱”影響的居民達9400萬人,佔總人口30.68%,隨後8月23日美國南部部分區域降下大雨,乾旱才獲得緩解。自2000年以來,美國其他兩次較爲嚴重乾旱發生在2002年8月-9月和2007年8月-10月。

美國農業部針對西部農民在6月-7月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4%農民指出乾旱導致他們收成受到影響。

美國氣候學家邁克爾曼指出,熱浪在美國和全世界正變得更嚴重和頻繁。“熱浪本來自然就會發生,但是如果不是人類燃燒石油引發溫室效應,我們或許不會經歷這個夏天前所未有的熱浪”。喬治亞大學教授謝菲爾德(Marshall Shepherd)稱,“我不能想象以後這些熱浪會變成什麼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署預估,到2100年,美國本土溫度將上升3攝氏度-12攝氏度;每增加1攝氏度,熱浪的強烈程度將影響日常生活,包括交通、健康到工作。

“我們完全沒準備好。但是誰能爲此準備?”前加拿大環境部前部長麥克肯納(Catherine McKenna)說,“我們的基礎設施顯然不是爲極度高溫設計的,而氣溫還將不斷地往上攀升。”

今年夏天的熱浪促成美國國會更積極地調查爲什麼美國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應對可能太少和太慢,尤其是石油行業是否涉嫌傳播燃燒石油並不會促成氣候變暖的虛假信息。

事實上,2019年10月五名氣候變化學者公佈的研究分析就歸結,美國石油行業在幾十年前就知道大量燃燒石油導致氣候變化,但是這些企業爲了商業利益投入大量資金誤導輿論,包括僱傭假專家、散播充滿邏輯漏洞的說法、對氣候變化理論支持者要求不可能的高標準證據、選擇性使用數據來支撐自己觀點、散播陰謀論等。

民主黨衆議員指出這些石油企業傳播的虛假信息和1990年菸草業者否認吸菸有害健康沒有兩樣。就像菸草業者,不少共和黨議員是石油行業的支持者,對於相關指控總是以經濟發展爲理由,否定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傷害。這些石油企業則否認參與散佈任何假信息,同時強調它們堅定不移地支持減排措施。

不過,衆議院監督和改革委員會最新取得的企業內部郵件、摘要和文件顯示,石油企業確實一直在阻擋社會和政府對抗氣候變暖現象。例如,2020年10月殼牌的內部郵件顯示,“促成零排放⋯⋯和我們的商業計劃一點關係都沒有”,同時一份發給員工的談話指導意見也指出,“請不要給出殼牌願意支持溫室氣體減排到不符合商業邏輯的程度”。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埃克森美孚的環境政策經理則要求石油行業的政策宣言避免提到《巴黎協定》,因爲這麼一來“可能有被迫承諾支持達成《巴黎協定》目標的潛在風險”。 

9月21日,“綠色和平”組織與哈佛研究員蘇普蘭(Geoffrey Supran)進一步公佈報告指出,就在全球經歷最高溫的同時,石油企業、航空業者和汽車業者通過社交媒體塑造企業的綠色形象,卻對地球變暖隻字不提,該報告指控這些企業把自己“洗綠,其實在做骯髒的事”。

不只是美國國會,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9月20日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也指出,石油業者“享受了數千億的補貼和天上掉下來的高額利潤”,現在是時候追究這些企業和縱容它們的人的責任,發達國家應該向這些企業徵收大量的稅來幫助那些因爲氣候變化受到影響的國家。

不少氣候專家警告,全球社會需要儘快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停止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否則地球升溫幅度將超過《巴黎協定》的目標。戴恩斯指出,就算全球在2030年達到零排放,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內也已經不太可能了。

地球變暖難題

不少科學研究都已表明,人類行爲引發的氣候變化導致高溫,其中2004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梅爾(Gerald Meehl)的模型更指出,北美洲和歐洲地區在21世紀將出現更頻繁、更嚴重的熱浪,但是他的結論當時並未受到重視。

英國在7月19日創下40攝氏度的紀錄;在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英國的溫度應該比出現的溫度低2攝氏度-4攝氏度。倫敦帝國學院教授奧托(Dr Friederike Otto)指出,像英國這個夏天經歷的高溫原本應該是每500年到每1500年間出現一次,但隨着溫度每增加一點就會進一步增加乾旱的發生和熱度,氣候變遷已經成爲旱災形成的“規則改變因素”,更令人擔憂的是熱浪比其他極端氣候如水災更致命,而且大旱和大水容易交互發生,因爲大旱之後土地過於乾燥,無法吸收水分。

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5500萬人直接受到乾旱的影響,其中非洲佔44%, 今年東非的大旱正威脅着2000萬人。

儘管科學家認爲,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在增加,但是提前預測仍然存在困難。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透過技術來防止乾旱天氣造成的傷害,改善對水資源的管理,包括修建水庫、建立地下儲水系統、準確對植物根部澆水的智慧灌溉,再者就是種植更多耐高溫的植物,提高農作物的多元性。

科學家認爲,導致乾旱的是越來越快的地球變暖趨勢,部分原因來自全球社會幾乎註定無法達成2015年12月《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共有192個國家加上歐盟參與締約,設定將地球較工業化前水平的升溫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且尋求將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攝氏度。

戴恩斯對《財經》記者指出,根據很多報道,“大部分參與《巴黎協定》的科學家不認爲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是可能的,現在事實證明幾乎不可能達到”。

讓問題更嚴重的是各國並未把執行《巴黎協定》當作重要政策,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氣候變暖的研究指出,全球社會對抗氣候變暖的投資遠遠不足,全球政府和民間在未來十年需要投資6%-10%的全球GDP(約6萬億-10萬億美元),纔可能對抗氣候變化帶來的傷害。

2021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公佈的報告指出,2021年之前的十年已經創下地球12.5萬年來的高溫紀錄,地球的冰川以2000年來最快速度融化,大氣水平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200萬年以來的新高、全球海平面在過去100年平均上升了8英寸。

戴恩斯強調,格陵蘭的冰川今年仍不斷加速融化,部分氣候變化造成的改變已經無法逆轉,目前的目標應該聚焦在建立機制將傷害侷限在一定程度,避免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並且確保接下來建立一個能適應新氣候形態的生態系統。

歐盟委員會的資深研究員託雷蒂對《財經》記者強調,爲了對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全球社會需要立即採取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全球社會需要儘快共同制定可持續的對應策略。

9月14日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200多個組織和1000多名科學家簽署協議,呼籲各國政府簽署化石燃料停用協定,制定停用化石燃料路徑圖,包括立即停止擴建任何化石燃料生產、進出口、開採等相關設施,高收入國家對低收入國家提供補助,協助低收入國家能源使用轉型,確保轉型對地方人員和機構的公平正義。

值得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問題在9月21日展開的第77屆聯合國大會受到了不少領袖的關注,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在發言時指出,“在全球各地,很多決策者都將氣候變化排除在優先政策之外”,問題是“我們沒有多少時間逆轉形勢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