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朝鮮戰爭中美軍精神病人的文章,本文來講一講朝鮮戰爭中英軍的精神病人。英軍和美軍在精神病人產生的原因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差異,所以和美軍相比,英軍精神病人的產生,還是相當有趣的。

首先爲了避免網絡噴子,我們要先明確一點,本文的調查對象——朝鮮戰爭中的英軍——被英國官方認定,都是身心健康的人。這年頭,在網上發文章不容易,噴子特別多,不先說明,噴子就會來噴你,他們會造出各種理由來說明英軍的心理本來就不健康。

原文:“大多數預備役軍人是戰前幾年剛加入正規軍的男子,相當數量的人曾服過現役,在恢復平民生活時,雖然仍在A級預備役,但身心健康。”注:對“戰前幾年”的註釋是“大多數被派往韓國的預備役軍人都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加入正規軍的,在最近融入和平時期的生活方式之前,他們經歷了相當多的非軍事服務”。

可見,朝鮮戰爭中的參戰英軍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

一、朝鮮戰爭中英軍到底有多少精神病人?

英軍的檔案工作和美軍相比,有很大差距,英軍精神病人的病歷檔案遺失嚴重,因此無法統計出精準人數,只能在現有檔案上估算。

而英國官方估算,英軍精神病人佔參戰人員的比例爲3.5%。

英軍乘坐“錫蘭”號巡洋艦抵達釜山

英軍在朝鮮戰爭中的參戰人數爲81084人,按照3.5%的比例,精神病人的人數爲2838人。這是最保守的估計了,實際至少要超過3000人。

在戰爭初期與人民軍的交鋒中,英軍的精神病人極少。但志願軍參戰後,英軍基本上未再與人民軍交戰,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志願軍,正是從這時起,英軍的精神病人急劇增加,1950年12月至1951年11月,僅後送至日本進行治療的英軍精神病人就高達554人,毫無疑問,這554人都是重症病人。

我們來看下面這張表:

表中最上方這條線是每個月英軍在韓國的參戰兵力,1950年12月不到11000人,1951年1-2月達到11000人,1951年3-5月超過12000人,1951年6月超過13000人,1951年7月接近15000人,從1951年8月起超過16000人。

表中白色部分爲每個月的精神病人總數,陰影部分爲後送的精神病人(參見表下方的英文說明)。

我們可以看到後送的精神病人佔精神病人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即說明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1950年12月-1951年11月,後送了554人,即說明這一年中精神病人總數爲1661人-2216人。

而且英國人對於戰場應激反應的研究遠遠滯後於美軍,英軍並不懂很多身體上的症狀其實是精神病症狀。1952年8月,英軍終於發現了這個問題,醫療服務部助理主任史密斯上校指出:“慢性腰痛、胃腸紊亂和血管舒縮症狀通常是身體對焦慮、怨恨或士氣低落的反應。”很快,英軍進一步發現“呼吸、胃腸和皮膚反應,很可能代表了心理痛苦的軀體表達。”

而美軍的研究表明,“骨科患者中的56%存在精神症狀”。

實際上就是一句話,英軍中的精神病發率肯定是遠遠超過3.5%的。

二、英軍精神病人衆多的原因

哈丁中將、米德爾塞克營營長曼中校、第27旅旅科德准將和麥克阿瑟的代表斯塔夫

即使只計算3.5%的比例,這個比例也已經高得嚇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西方國家還不怎麼懂戰場應激反應的危害,二戰時,美軍的精神病人比例也不到3.5%,而越戰中美軍的精神病人比例爲1.2%。

那麼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精神病人的比例是多少呢?是3.7%,看起來和英軍持平,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造成美軍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是殘酷的戰鬥,而英軍卻不是這樣,這非常有趣。

在對志願軍戰俘營中英美軍戰俘死亡原因的說法中,通常把美軍戰俘死亡原因歸於喫不了苦,於是網友們經常說英軍死亡率極低,說明英軍遠比美軍喫苦耐勞。

僅僅從志願軍戰俘營英美軍的死亡率來得出這一結論,肯定是極爲片面的。

事實是,英軍遠不及美軍能喫苦,英軍比美軍更怕死。

1、英國官方研究指出,在戰爭初期,英軍官兵的焦慮症狀基本與戰鬥無關。從上面的表中就可以看出,英軍精神病人出現的高峯分別是1950年12月,1951年3月、6月,這三個月英軍都沒有和志願軍進行很大規模的戰鬥。

英國人自己指出:朝鮮半島惡劣的環境對英軍的影響極大,在對21名凍傷人員的抽樣調查發現,其中12人出現了血管神經病,5人出現了心理障礙,8人情緒極不穩定。這21人都表示,他們在行動中遇到了無法控制的恐懼。

2、而對美軍士兵心理健康影響很大的志願軍夜襲,軍號、口哨聲,對英軍則沒有明顯影響。在接受治療的在戰鬥後患有急性精神障礙的英軍沒有一個人提到過志願軍的夜襲、軍號和哨聲。

3、朝鮮戰爭最重要的戰場應激反應是戰鬥疲勞症。而這一項數據,英軍爲2.1%,遠遠低於諾曼底登陸作戰期間的20%,只有諾曼底登陸期間的十分之一。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和美軍相比,戰鬥對英軍的精神影響稍弱一點。後文繼續說明。

三、什麼因素造成了英軍精神病的高發?

英聯邦師師長卡羅爾少將和第29旅旅長布羅迪准將

研究人員發現,參戰軍人的不滿,個人的理想主義,目的遙遠的戰爭,極端的寒冷、炎熱和無聊,以及冗長的停戰談判,都是影響英軍官兵心理的重要因素。

1、英國根本不想參與朝鮮戰爭。從一開始,英國就認爲朝鮮戰爭勢必會導致中國的干預,英國工黨政府不理解也不贊成美國人把朝鮮戰爭和臺灣掛鉤的做法,他們更擔心這會導致中國收回香港。而香港問題正是英國不想和中國作戰的最重要考量。雖然英國政府最終從盟國的角度積極派兵出征,但是對於普通英國人來說,朝鮮戰爭和英國毫無關係,完全激發不了任何愛國熱情,這種情緒在參戰英軍官兵中極爲普遍。而且二戰後,大量的軍人早已厭倦戰爭,英軍加入參戰部隊的預備役官兵對於自己被召回部隊參戰非常不滿。

我們中國常說,敵軍士兵對於參戰的目的迷茫。這句話對英軍來說是適用的,而對美軍來說是不適用的。

2、英軍官兵的消極畏戰。事實上,美軍並不像我們國內所說的那樣消極畏戰,這是因爲美軍對戰爭目的並不茫然。美國是新晉的世界第一強國,這種“世界第一強國”的心理影響對美國人是巨大的,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美國人對志願軍參戰的普遍反應是“狠狠地教訓中國佬”。在世界歷史的範圍內,國力強大給國民帶來的自豪感(有時會變成自高自大)對所有稱霸過的國家來說都是一樣的。

但英國已經不是世界老大了,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承受了巨大的損失,自己的國土遭到德國空軍的嚴重轟炸,在朝鮮半島英國又沒有任何海外利益。所以對英軍官兵來說,他們不願意打這場戰爭。

而消極畏戰可以從數據及戰場表現中看出來。

什麼數據呢?非戰鬥傷亡。

在戰爭中,一般一支軍隊的非戰鬥傷亡越大,就越說明這支軍隊不願意戰鬥。

我們來看下英軍的數據,見下表:

我們可以看到,1952年5月至1953年6月,英軍戰鬥傷亡2026人,非戰鬥傷亡12735人,比例高達1:6.29,其中很多月份比例高達1:10,1953年1月和2月甚至高達離譜的1:160和1:200。1953年1月,總共5人戰鬥傷亡,非戰鬥傷亡居然有806人;1953年2月,總共才3人戰鬥傷亡,非戰鬥傷亡是離譜的599人。

這種數據都不用我多解釋什麼了,足夠一目瞭然。

在戰鬥中英軍的實際表現是怎麼樣的呢?

陣地戰期間,志願軍和英軍的戰鬥並不多。難道是因爲英軍參戰人員二戰老兵居多,戰鬥力較強,志願軍不願意和英軍作戰?

不是的。

其實是英軍不願意和志願軍作戰。

據加拿大旅朝鮮戰爭戰史記載,加拿大人發現,陣地戰期間,英軍基本上就是據守主陣地,不和志願軍爭奪中間地帶,也很少向中間地帶派出巡邏隊,直接了當就把中間地帶讓給了志願軍。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英軍不要前哨陣地。加拿大人指出,在英聯邦師的防區前哨地帶,中國人來去自如,而英國人對此“視而不見”。在陣地戰期間敵軍各師的防區中,只有英聯邦師的防區是這樣的,其他敵軍都是積極與志願軍爭奪。

美軍就不是這樣的。美軍不光積極爭奪中間地帶,經常性派部隊巡邏,還經常襲擊志願軍前哨陣地。陣地戰期間,志願軍和美軍的著名戰鬥,190.8高地戰鬥,老禿山戰鬥,豬排山戰鬥,高陽岱戰鬥等,都是中美兩軍在前哨陣地的爭奪。這種爭奪是反覆的、慘烈的、頻繁的。

1952年11月,英軍威靈頓公爵團的一支巡邏隊在抵達防線前端後立即結束巡邏,返回主陣地。拍攝照片的記者也很有意思,別的軍隊記者拍的照片都是挑選神采風揚的那種,這個英國記者卻拍了個滿臉沮喪、盡顯疲態的照片。

這種戰鬥表現就充分說明英軍根本不想打,只要中國人不來打我,我絕對不去主動招惹中國人。而由於英軍就是據守防禦堅固的核心陣地,志願軍輕易也不願意去攻打(代價太大,沒有攻克把握)。在志願軍的記錄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很明顯,《116師師史》中,當116師和美軍第3師在高陽岱大打出手之時,116師只襲擊了英軍一次。

爲什麼我選用的數據和戰鬥表現都是陣地戰期間的呢?這是因爲英國的研究者發現,在1951年10月高旺山、馬良山戰鬥及1951年11月志願軍馬良山反擊戰之後,戰鬥對英軍精神病發生率的影響顯著增加。英國人指出,在之前,中國軍隊的火力孱弱,英軍官兵毫無畏懼感。從高旺山、馬良山戰鬥起,志願軍發射的炮彈顯著增加,英國人就受不了了。其實,高旺山、馬良山戰鬥,志願軍發射的炮彈數量遠不能和1952年下半年及1953年相比。

從臨牀症狀上也可以看出來。之前,英軍精神病症狀以焦慮爲主,當志願軍發射炮彈數量大增後,英軍精神病症狀表現爲“恐怖”和“恐慌”。英國人是這樣描述的:“起初,這類病例出奇的少,通常在到達基地醫院時已經服用了足夠的鎮靜劑。在1951年的最後幾個月裏,這類病例大量增加,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直接歸因於敵人的迫擊炮和炮彈火力增加。診斷並不困難,患者處於敏銳的意識狀態,顫抖和沉默,對最輕微的外來聽覺刺激表現出過度的“驚嚇反應”。瞳孔大,鼻翼明顯擴張。睡眠很容易被藥物誘導,儘管它可能伴隨着噩夢。”

簡單地一句話,志願軍的炮彈把英國人嚇壞了,嚇出了一堆精神病人。

所以,陣地戰期間,英軍更不願意和志願軍作戰了,當敵軍其他各師的防區廣泛存在着兩軍巡邏隊之間的遭遇戰的時候,英聯邦師的防區內,這種遭遇戰屬於罕見現象。

順便說一句英聯邦師中其他國家的精神病人。加拿大人比英國人還要奇葩,加拿大旅的精神病人比例是超級離譜的,最初到朝鮮戰場的加拿大部隊僅僅是帕特里希公主輕步兵團2營,一共927人,結果剛到韓國沒多久,就因爲身體和精神問題被遣送回國148人,比例幾乎到達16%,實在是駭人聽聞。而一年後來接替的帕特里希公主輕步兵團1營剛剛抵達韓國沒多久,因爲身體和精神原因被遣送回國的高達200人。

而澳大利亞營是英聯邦師中精神病重症患者最嚴重的,原因是澳大利亞人當時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落後,他們把治癒的精神病輕症患者重新編入原部隊繼續作戰,導致這些人精神病密集復發,成爲重症。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造成英軍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兩個。一是怕苦,二是怕死。

格洛斯特營營長卡恩中校

在戰爭前期,造成英軍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是怕苦,我們可以注意到,哪怕是1951年4月,格洛斯特營被志願軍殲滅也並沒有造成英軍太大的心理波動,英軍知道格洛斯特營被殲滅並不是因爲中國人強大的火力,該營主要是被俘,死傷比例並不高。

可當志願軍火力增強後,英軍一下子患上了戰場恐懼症,因爲恐懼而出現的精神病人大幅度增加。這種情況使得英軍越來越不敢和志願軍交戰,採取了龜縮防禦的戰法。而實際上英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戰鬥強度遠不及美軍和韓軍。

所以,可以說英軍的精神病人一半是因爲朝鮮戰爭惡劣的戰場環境,一半是被志願軍打出來的。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