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許禮清 孫吉正 北京報道

於海霞

服裝店裏喝美式,手機店裏喝拿鐵。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出門在外隨時隨地都可以點一杯咖啡喝。

上述場景如今已經有了跡象,咖啡賽道的跨界者越來越多。近日,體育運動品牌特步傳出申請註冊咖啡品牌商標的消息,時間往前推,華爲、李寧也已經申請註冊了咖啡商標。而近日公開信息顯示,在線教育品牌猿輔導旗下咖啡品牌Grid Coffee首家門店落地北京王府井。

凌雁諮詢管理首席分析師林嶽認爲,跨界選手的進入,使得當前的咖啡賽道已經越來越擁擠,非餐飲的行業頭部品牌其實有自己基礎的優勢,比如穩定的社羣、品牌粉絲、線下門店空間、線上交易平臺,這些都是做咖啡業務的基礎,所以進入火熱的咖啡賽道既是業務的延伸,也是第二曲線的孵化。

跨界者衆

近日,中國商標網信息顯示,特步申請註冊了“特咖啡”“XTEP COFFEE”等6個商標,延續了體育運動品牌跨界咖啡的熱潮。

在此之前,李寧、安踏也在試水咖啡業務。據公開消息,今年5月,李寧就註冊了“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並在廣東、廈門等地的實體店內陸續推出了咖啡服務;安踏也在貴陽開出了全國首家飲品店,推出安踏咖啡等產品。

實際上,近年來跨界咖啡的玩家衆多,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同仁堂、首旅如家、華住集團、中國郵政、狗不理等不同領域的多個企業均有佈局。

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服飾運動品牌等做咖啡店中店爲主,一方面是提升用戶進店頻次和理由,高頻的咖啡消費帶動低頻的服飾銷售,另一方面是提升用戶體驗,例如,試衣累了可以休息喝杯咖啡。

對於特步將要如何開展咖啡業務,記者未從其相關負責人處得到相應答覆。但回顧各跨界者的做法,大多是與咖啡品牌進行合作,而自身代爲運營。如中國石化同連咖啡進行合作,推出易捷咖啡;中國郵政同炬點咖啡工作室打造郵局咖啡。

在莊帥看來,咖啡並不是特步的主業,因此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和專業的咖啡連鎖零售商合作,“和專業咖啡零售商合作,特步代運營沒什麼難點。但自營的話,在原料採購、品控、製作人員、店內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會存在一些挑戰。”

正如莊帥所言,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早在今年7月,雲南普洱特步兒童航天主題店就嘗試與漫崖咖啡展開跨界合作,凡是有特步購物小票的消費者,就可以在吧檯享受7折的飲品優惠。同時,咖啡吧檯也對外開放,並不僅侷限於特步用戶消費。

與此同時,莊帥告訴記者,特步、李寧的優勢在於運動類目的品牌效應、用戶和門店規模。對於咖啡來說,只有更大的門店規模才能覆蓋足夠大的人羣和範圍,同時降低原料採購成本。

記者發現,截至2021年底,特步在全國範圍內擁有6151家門店,而同期李寧則共有7137家門店。中國郵政和中國石化等更是遍佈全國,覆蓋城鄉各地。

相比較之下,星巴克的門店數量超過5000家,瑞幸則超過6000家,規模不相上下。

可以肯定的是,門店規模龐大的實體門店,倘若開始全面佈局咖啡業務,可以在短期內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

林嶽告訴記者,規模和體量對於連鎖咖啡品牌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實現運營效益的提升,包括物流配送、集約化的採購、O2O的聯動都會更有產出,但線下重資產的配置在未來會被弱化,或者說不會出現太多大面積的店面,外帶、外賣、體驗的模式會越來越受歡迎,也更能抵禦類似疫情等的衝擊。

跨界目的各不相同

對於跨界咖啡的出發點,業內提到最多的則是咖啡的引流效果。

國信證券在研報中提到,除餐飲相關企業外,其他主體如中國郵政、中國石化等擁有廣泛網店佈局,李寧、特步等運動品牌。首旅、華住等酒店也紛紛跨界入局。一方面拓展門店服務範圍提高店效,另一方面以高頻消費帶動低頻購物/住宿客流,核心在於充分利用已有線下渠道實現雙向引流,但目前上述跨界多數還處於孵化階段,未來成長仍有待觀察。

在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看來,李寧、特步並不是真正要跨界去賣咖啡,也不是人們眼中的近年來投資者紛紛佈局咖啡領域,運動服飾品牌也來分一杯羹。無論它們如何在現有的門店內做咖啡售賣體驗,對品牌來說,只是爲了豐富消費者綜合體驗感,進而更好地貼近年輕消費者的嘗試之一。

林嶽認爲,並不是每一個跨界選手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比如李寧可能更多是爲了提升門店的客戶體驗,以咖啡來刺激“客單價”,包括店內的停留時間、增加用戶情感交流等;特步的咖啡是跨界合作的,融合了展覽、體能測試等綜合服務,也是需要收費的。所以,這對加入賽道的企業來說,需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的。

“想完成從國貨品牌到國民品牌的進階,李寧、特步們需要在一二線城市展示更好的形象,需要與年輕消費者展開更多的對話。與下沉市場相比,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忠誠度更低。讓咖啡成爲服務的新載體,無形中可以助力品牌美譽度的提升,同時也能輻射下沉市場取得更好的業績。”程偉雄認爲,咖啡是一種低成本且帶有社交屬性的飲品,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咖啡已然成爲應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續命神器”,可以較好地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

不過,有消費者認爲,對於咖啡的深度愛好者來講,他們更多的是看重產品的品質和口碑,跨界者的咖啡還需要抓住他們的口味,這樣或許有更好的效果。

引流效果尚且未知,但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交平臺上,跨界咖啡的品牌已然賺足了眼球。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李寧入局咖啡賽道#、#特步李寧註冊咖啡商標#、#中國郵政開咖啡店了#等相關話題,均登上過微博熱搜。與此同時,在小紅書上,中國郵政的“郵政咖啡”相關筆記超6000篇,“同仁堂咖啡”也收穫了超2400篇筆記。

賽道擁擠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2817億元,消費人次突破3億,並預計仍將保持27.2%的增長率,預計到2025年將達萬億規模。

隨着跨界者頻繁進入,創業者層出不窮,咖啡賽道已經變得擁擠。根據天眼查APP,6成以上咖啡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內,2021年新增註冊企業數量爲近2.6萬家,年度註冊增速爲9.49%,截至目前,2022年新增咖啡相關注冊企業1.9萬家,同比增長26.6%,共發生14起融資事件,融資額達12.35億元。

以上海爲例,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上海咖啡消費指數》統計,目前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館,爲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遠超紐約、倫敦、東京。僅淮海中路,就坐落着49家咖啡館。而可以預見的是,咖啡行業新一輪的繁榮與競爭,已經擴展至全國。

莊帥認爲,新進入者較多,分爲全國專業垂直、地區專業垂直、餐飲、便利店、加油站、運動服飾、書店等。跨界咖啡品牌目前對專業垂直的衝擊較小,面對不同的消費習慣和需求,跨界咖啡無法滿足商務休閒的需求,專業垂直品牌主要是商務和自由辦公的第四空間需求。關鍵還是在於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優勢,例如瑞幸咖啡提高送貨上門服務頻率贏得市場,一些便利店和快餐通過高性價比及便利性獲得青睞。

林嶽也告訴記者,目前還看不出跨界品牌對原有咖啡品牌形成衝擊的情況,畢竟原有咖啡品牌有自己在咖啡領域的口碑和沉澱,跨界品牌要衝擊到他們,首先需要作出差異化,特別是產品方面的研發,靠一個爆款打造品牌在當下的“網紅時代”幾率是很大的。

不過,同時林嶽也表示,“從這個角度看,整個咖啡市場會在未來十年中百花齊放,不斷下沉,覆蓋到三四五線城市,然後會有一輪大的洗牌。”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