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掃一掃,就能收付款,如今在國內,“無現金”出門已是家常便飯。把目光轉向國外,隨着信用卡和移動支付等替代性支付方式的發展,繼續使用現金的人也越來越少。近年來持續反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這一趨勢。

從全球來看,各國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邁向“無現金時代”。根據德國零售業最新統計,目前約有60%的德國人使用銀行卡或智能手機付款,2021年這一數字爲56%,疫情前只有47%。挪威、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無現金支付的步伐邁得更快。作爲最早嘗試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瑞典在過去的10年中,居民使用現金的比例從40%下降到9%,平均每人每年的非現金交易達260次。而挪威人只有3%到4%的交易使用紙幣或硬幣,距離進入“無現金社會”僅有一步之遙。在大西洋的另一邊,信用卡支付普及率達70%的加拿大也在朝着“現金終結”邁進,2021年其現金交易量已降至17%。

紙幣“失寵”的背後,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年輕消費者希望支付手段可以更加多元化;銀行、金融機構等供應商也在不斷開發便捷好用的支付技術,以獲得更多用戶數據和服務費用。

與傳統支付相比,數字支付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數字支付既繼承了現金點對點支付、即時結算、方便快捷的優點,又彌補了現金在數字化流通和多渠道支付上的缺點,極大降低了發行和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數字支付還能提升普惠金融水平,改善貨幣政策有效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無現金經濟”前景光明,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通信網絡可能出現故障的風險。2017年9月,波多黎各被颶風“瑪麗亞”摧毀,風暴中斷了電力供應,銀行自動取款機和信用卡驗證停止工作,人們只能用現金購買商品,最終美聯儲不得不租用一架裝載鉅額現金的噴氣式飛機,前往該島解決“現金困境”。

其次是對弱勢羣體的影響。據世界銀行估計,全球仍有約14億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即便在無現金支付十分完備的瑞典,窮人和老年人也沒有完全適應新技術。倘若這些社會弱勢羣體被迫依賴數字支付技術,他們的生存將變得更加艱難。正是考慮到這一問題,瑞典政府開始減緩轉型速度。

最後是對數據安全的挑戰。人們在享受無現金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數據也存在被泄露和濫用的風險,而且越來越複雜的網絡環境以及相對滯後的技術和監管還會擴大這種風險。

雖然支付交易的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在具體實踐中仍不能操之過急。一些國家如果沒有技術上的探索與儲備,急於“消滅”現金,到頭來反而可能給其國內金融體系造成衝擊。唯有掌握好快與慢、急與緩的辯證法,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