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这几天,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诺贝尔奖的揭晓,
而我们中国人十分期待的,

便是诺贝尔文学奖了。

曾经莫言获得诺奖前,

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不预测,
但是我希望是中国女作家残雪获奖。”

残雪是谁?

只怕不止万分之一,

十万分之一的中国人,

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但她却连续四年,

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潜藏的“中国黑马”。

她在诺奖预测榜上,

是十分热门的人选,

知名度比肩莫言,超过余华,

甚至比村上春树还要炙手可热。

今天,

这个没什么国人知道的“残雪”,

她的故事却震撼了整个世界。

她本名邓小华, 

有着不同寻常的出身,

父亲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

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社长。

哥哥是著名人文学者邓晓芒,

如此显赫的文学世家,

 却并未能带给她什么锦绣前程,

反而是迷茫流失的未来。

父母亲被劳动改造,外婆饿死,

她小学毕业就不能继续读书,

十来岁半大的孩子,

做过铣工、装配工、

赤脚医生、个体裁缝,

身处卑微之地,

她看到了也经历了世间百态,

心中那股文学的火焰开始剧烈燃烧。

17岁她读完《资本论》,

冷酷现实,孑然一人,

茫然四顾,

她以文学作为刺破暗夜的锋芒。

小学毕业,业余写作,

身处底层世界,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这股涌动着的澎湃力量,

让她掀开人生励志篇章。

1985年,她以残雪为笔名,

发表了第一部作品《黄泥街》。

她说残雪有两层含义,

一是高山之巅皑皑的白雪,

一是脚下污泥侵染的脏雪,

天上地下,不可同语,

可她偏要将这分化的两极凝成统一。

这怕是一个不可及的梦,

然而善梦者才杰出。

有人下笔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有人文采似干涸池塘江郎才尽,

残雪笔下才华倾江海,

竟如同肆意汪洋,气势磅礴。

她执笔三年,就令文坛惊艳,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写下了《山上的小屋》、
《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
《赤脚医生》等等中长篇小说,
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

哲学论文及随笔。

这些加起来,足足七百多万字,
可见她是一位高产作家,
同时,质量也好的惊人。

她的小说作品独辟蹊径,
以尖僻怪异的形式,
天马行空的想象,剖析人性。
她笔下底层人物荒诞的生活体验,
故事常常支离破碎,
虽影响只在小众的世界,
却往往足以震撼人的灵魂。
当你打开残雪的作品,
就像是在经历一场阅读上的“历险”,
孤独无奈时,
读她的文字是一盏人际关系的明灯:
“如果那个人 ,打个比方说,
是个特别孤僻的人,只和鱼说话,
和人打交道——从不与人交往,
而这个人对你情有独钟,
可他不知道怎样表达内心的那点情感,
于是你永远无法知道。”
读过她小说的人,
毫不例外都感慨赞叹:太过瘾!
文笔时而让人毛骨悚然,
时而让人畅快淋漓......
她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波云诡谲,
如同编织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梦,
但在这幻梦的背后,
满满都是现实的荒诞、
扭曲的心理与人性的深渊,
是人们无法描述的欲言又止,
是不敢拿到太阳底下的阴暗面。

不读她的作品,简直一种遗憾,
人们说,
她既有女性主义的细腻,
也有是其最为尖锐的代表,
其独特气质,
同过去的女性写作做出了诀别,
却又能和同时代男性作家分庭抗礼。


残雪是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
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作家,
比如余华、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等,
也曾是先锋文学的佼佼者,
他们不断打破旧的艺术风格,
引入被忽略的题材,
不过在后来,
原本先锋派作家纷纷投向现实主义。
可残雪却固执地坚持着,

也许是唯一的,

目前仍坚持先锋写作态度的作家。

她不肯随大众,不肯随波逐流,
社会潮流裹挟不走她的伊然独立,
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坚守,
才成就了她在文坛的独一无二。

她的身上,依然有那种“士”的精神,

写作没有畏惧二字,

既有人类生存的悲剧,
也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丑陋。

她也是真敢说:

“现在不少年轻人不爱读书,

搞得跟文盲一样,

既没有中国文化也没有西方文化,

却遭遇了一个释放所有恶的时代。”

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态度,

“自我意识”的缺乏,

让她担心的不仅是中国的文学,

更是中国的青年,

物欲横流的时代,

抱负和理想在“捞一把”的互坑中,

陷在欲望之中出不来,

她忧心于文化的一脉相承,

甚至大喊“危险!”

国内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

因为她越是埋头于写作,

越是不愿交际,

她总是很焦急,岁月日渐消弭,

年纪大了写作精力能力就不如从前,

她要尽可能多的留下些思想,

留下些作品,

这是她给未来的礼物。

相较于一些追寻体面的包装和粉饰,

残雪对此从来嗤之以鼻,

只顾埋头写,不愿弯腰求名气。

因而她仿佛是个,

和时代格格不入的“异类”,

好像文坛没有听过她这么一号人物。

但是在国外,在世界,

残雪这个名字,

早就已经卷起风云,如雷贯耳。


墙内开花墙外香,
残雪的作品在国外有极高的知名度,
早在1987年至1997年,
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出版,
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
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
国学院大学,
都拿残雪的作品作为文学教材。

在日本、美国的世界优秀小说集里,
残雪是一个常见的名字。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虽然,
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她是目前唯一获得,
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
并在2016年,
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该奖项被称作美国的诺贝尔奖,
常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
她的作品《最后的情人》书评中,
评审会主席唐金·博伊德写道:
“残雪自称是带着哲学气质的小说家,
但这远远不能概括这部小说,
构思所延伸出来的魅力,
她带领我们穿过一个魔幻的世界……
与她的讽刺现实主义小说家同侪余华、
苏童及2012年诺奖得主莫言相比,
残雪似乎高翔之上,
又同时深埋之下……”
一是高山之巅,一是落入泥泞,
残雪当初两极统一的梦,
在执着的坚持和写作下,
是真的梦想成真。

2019年3月,残雪凭借长篇小说,
《新世纪爱情故事》,
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该奖向来是,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风向标。

她是国外被翻译出版作品,
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她是被美、日文学界认为,
除诺奖声名之外,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
她也被称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瑞典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
曾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
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是位很特别的作家。”

对这样的评价,

残雪没有半点虚伪的就接受,
“超越卡夫卡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那些作品,
本来就是站在卡夫卡那些,
实验文学大师的肩膀上搞出来的。”
尽管很多读者不能理解她,
因她的文学太超前,
她说自己是为青年人和未来而写。
她并不纠结于外界声名,
“中国文人之所以喜欢纠缠这类问题,
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深刻的自卑。
我不自卑,
我对自己的创造十分有信心。”
强大的自信,只因没有沽名钓誉,
只有实至名归。


有人说残雪是个奇迹:
“她穿得土,有点老,
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怪诞离奇,
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令外国研究者津津乐道;
她不出洋,纯粹用中文写作,
而知她名号、读她作品的中国人,
却比外国人少得多。”

从2019年起到今年,

十年辛苦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残雪,

已经连续四次,

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她的榜单热度超过了余华,

和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

这位冷门的中国女作家,

像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在熙熙攘攘中送来一抹别样风华。

全球都在关注诺奖花落谁家,

作为热门人选,

残雪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但她说:“这只是一个奖,

又还没有得,不必都来找我,
入围跟得奖之间还差得远。

这个奖的结果有成千上万的可能性,

目前是预料不到的。”

不炒作不采访,
创作本就是一条孤独的路,
这一生她只专注于作品,
不屑于浮华名利,
将它们全都挡在心墙之外,
可她却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巅峰。
曾经她不为人知,
如今我们知道了,
她代表着中国文学在世界熠熠生辉。

哪怕只有小学文化,

哪怕只是业余写作,

哪怕只是冷门文学,

她依然靠着坚持不懈,独树一帜,

让作品走进了美国、日本的教材,

让作品入选世界小说集,

而她自己入围诺奖热潮,

这样一位实力雄厚的中国作家,

我们今天不能不知晓!

残雪加油,

无论是否拿得下诺奖,

能将文学梦坚持到今天,

她都已是世界不可忽略的“文坛巨星”,

作为一名中国人站在世界舞台上,

亮起一抹璀璨的民族文学之光,

她值得我们所有人的祝福,褒奖!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