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樟稻

來源/新熵(ID:baoliaohui)

縱然早在預料之中,但谷歌突然宣佈關閉旗下雲遊戲服務Stadia的消息,還是讓人猝不及防。

9月29日,Stadia副總裁兼總經理菲爾·哈里森(Phil Harrison),在谷歌官方博客上發表文章宣佈,Stadia將在2023年1月18日關閉服務器。

“儘管Stadia爲消費者提供流媒體遊戲的方式,建立在強大的技術基礎之上,但它沒有獲得我們預期的用戶吸引力,因此我們做出了艱難的決定,開始逐步關閉我們的Stadia流媒體服務。”

衆所周知,谷歌有在項目啓動幾年後不達預期,就將其扼殺的習慣,遂有開發者建立了一個名爲“Killed by Google”的網站,作爲Google已淘汰產品的“墓園”。如今,Stadia正安詳地躺在最新的網頁界面中。

回過頭看,此次調整事發突然。就在7月末,針對“Stadia即將關閉”的傳言,谷歌還公開回應,“Stadia沒有關閉,請放心,我們一直在努力爲該平臺和Stadia Pro帶來更多優秀的遊戲。”

一衆遊戲開發者也被矇在鼓裏,不少人表示通過媒體才得知Stadia即將關閉的消息,更甚者有遊戲團隊聲淚俱下控訴爲了將遊戲移植到Stadia平臺上,已經花費了長達五個月時間。

作爲雲遊戲領域的先行者,此前在2019年的GDC大會上,谷歌正式發佈Stadia平臺。上線之初,跨世代的概念之下,Stadia收穫不少關注,被稱之爲遊戲界的Netflix,期待它能顛覆行業。

如今不過短短几年,Stadia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谷歌的失敗是否是個例?雲遊戲又是否一場幻夢?

高開低走的Stadia

事情的原點來自一次不尋常的人事任命。

2018年1月23日,先後擔任過微軟Xbox、索尼Playstation高管的菲爾·哈里森(正是如今宣判Stadia關閉的這位),在推特上宣佈,將加入谷歌並擔任副總裁兼總經理。

與此同時,哈里森將負責一個未對外公佈的神祕項目。

事後可知,這個項目是「Project Stream」,谷歌曾通過Chrome瀏覽器搭載《刺客信條:奧德賽》,測試其遊戲流媒體功能。

隨後在2019年GDC大會上,這個醞釀多時的項目終於亮相,谷歌CEO Sundar Pichai上臺宣佈,他們打造了一個面向所有人的遊戲平臺,並重新將之命名爲Stadia。

組合拳還在持續

爲了能給Stadia平臺帶來優質的獨佔內容,谷歌同年宣佈成立第一方工作室SG&E,用於研發雲遊戲平臺的原生遊戲內容,而負責人則是捷德·雷蒙德(Jade Raymond)。

後者在行業中的履歷十分光鮮,雷蒙德在GDC大會前夕宣佈加入谷歌,此前參與過《刺客信條》《模擬人生》《細胞分裂》等3A作品的主要開發工作。

種種造勢之下,Stadia也收穫了一些成績。

2020年4月,根據手遊分析機構SensorTower披露的數據,Stadia在iOS和安卓平臺的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了100萬次,達成了關鍵里程碑。

壞消息是,這個巔峯也成爲Stadia走入下行的點。

由於技術問題帶來的不良體驗,以及付費模式上的爭議,入不敷出的Stadia平臺墜落的速度,比人們想象的更快。

不到短短一年,2021年2月,谷歌對遊戲業務進行了相關調整,宣佈將關閉其第一方遊戲開發工作室,未來將專注爲消費者提供第三方遊戲。

彼時,副總裁哈里森在博客中寫道“考慮到我們將重點放在Stadia的成熟技術上,並加深我們的業務與合作伙伴關係,我們已經決定,除了任何近期計劃的遊戲之外,我們將不會進一步投資從內部開發團隊SG&E帶來的獨家內容。”

更致命的原因實則是成本問題,“從無到有開發一款3A遊戲,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資,成本將指數級增加。”

受此影響,工作室負責人雷蒙德也宣佈離職,後又成立新工作室爲索尼開發全新IP遊戲產品;同年5月,Stadia的產品負責人John Justice緊隨其後離職。

後來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雷蒙德表示,“索尼深刻理解遊戲的創作過程,並以出衆的產品質量和玩家至上的理念而聞名。”言外之意,則是在暗諷東家谷歌不懂遊戲。

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讓人們對Stadia充滿了疑問和擔心。爲了堵住悠悠之口,谷歌開發者營銷主管Nate Ahearn接受採訪時表示,Google Stadia目前“活得很好”。

“我想告訴所有懷疑者,注意我們將語言變成行動的做法,因爲我們在不斷提升Stadia Makers項目,並且與卡普空、EA、SE、育碧和大量3A工作室合作”。然而,這一切辯解顯得十分無力。

回到這次的關閉聲明中,哈里森表示用於Stadia的技術,並不會被浪費。

“我們看到了將這項技術應用到谷歌其他領域的潛在機會,比如YouTube、GooglePlay和增強現實(AR)項目上,也可能將其提供給我們的行業合作伙伴。”

實際上,這一轉舵早已不是什麼祕密。

今年2月,《商業內幕》援引谷歌現任和前任員工說法表示,Stadia被劃爲谷歌雲服務Stream的一部分,業務重心轉向爲遊戲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真正面向玩家的雲遊戲平臺業務只佔20%。

而早在去年9月,據《TheVerge》報道,Stadia遊戲總監Jack Buser將調任至公司的谷歌雲部門,負責“遊戲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谷歌Stadia早已決定從to C業務向to B業務轉型。

畸形的雲遊戲生態

對於雲遊戲整個領域來說,Stadia在發佈僅三年後就關閉並不是一個好兆頭。這個聲明本質上告訴遊戲產業,即使是像谷歌這樣的巨頭,也不能讓雲遊戲成爲一個可行的產品。

Stadia的現狀不是個例,全球範圍內各大雲遊戲平臺同樣表現一般。先看海外,比較典型的有亞馬遜Luna、微軟Xbox雲遊戲以及NVIDIA的GeForceNow。

今年4月,微軟公佈了第三季度(截至2022年3月31日)財報,CEO Satya Nadella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萬人通過Xbox Cloud Gaming體驗雲遊戲。

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具體統計數據,在此之前谷歌官方從未公佈Stadia的用戶數據。目前無從得知該數據的統計方式,也有媒體指出,尚不清楚這一統計數字是否可信。

無論如何,微軟給雲遊戲行業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但其他雲遊戲平臺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2020年10月,亞馬遜宣佈將涉足雲遊戲領域推出雲遊戲服務Luna。相對其他平臺,Luna十分低調,亞馬遜沒有做太多的廣告宣傳,也很少分享關於它的信息。

而就在5個月後,媒體稱亞馬遜Luna雲遊戲平臺副總裁Marc Whitten火速離職,轉而在Unity擔任新職務。彼時,正值谷歌宣佈關閉其Stadia內部遊戲開發工作室。

在今年3月初,姍姍來遲的亞馬遜正式公開推出雲遊戲服務Luna,此前從2020年10月到現在,該服務一直實行的是邀請制。

而在近日谷歌Stadia關閉之際,亞馬遜宣佈對其流媒體遊戲服務Luna進行大幅折扣。即便如此,外媒還是傳出“亞馬遜Luna會在2022年關閉”的論調,可見Luna的現狀也並不樂觀。

另外,作爲由芯片巨頭NVIDIA所運營的雲遊戲品牌,GeForceNow的NvidiaShield版本於2013年投入測試,2015年12月30日GeForceNow這一名稱正式啓用。

有媒體報道稱,NVIDIA方面對GeForceNow的關心程度不斷下降,據稱還有了讓其重新變成電視盒子的傾向。

海外相比,國內的雲遊戲生態更顯複雜。

市場主要有兩類雲遊戲公司,一類是像騰訊雲遊戲平臺、格萊雲遊戲等針對玩家的to C平臺;另一類則是提供雲遊戲技術解決方案的to B平臺。

2021年,高額的內容、算力成本和低收入已經壓倒了絕大多數沒有靠山的C端企業,例如格來雲和菜雞都不太好過。

據《有飯研究》披露,格來雲遊戲在2021年初頻頻被曝資金鍊斷裂、裁員的消息。具體來說,他們都經歷了一波較大的業務、人員調整,準備弱化雲遊戲C端業務,轉向其他產業鏈環節。

同樣傳出負面消息的,還有曾被市場看好的直播平臺。

今年4月,據《Tech星球》獨家獲悉,虎牙整體大裁員,國內業務團隊裁員20%,主要集中在“雲遊戲”等創新部門。可見,雲遊戲並沒有爲直播平臺帶來足夠的商業價值。

當下國內比較活躍的雲遊戲平臺僅還剩下騰訊和網易另一個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在簡單試水後就沒了下文。

今年9月24日,騰訊START雲遊戲官方發佈公告稱,自9月26日起不再贈送每週免費時長。

單從這個動作而言,START的商業化進程似乎纔剛開始加速。而據業內人士透露,START平臺由於降本增效,算力日趨減少。

國內的雲遊戲行業裏,相較C端的疲軟,B端反而逆勢上揚

例如打破“不碰遊戲”諾言的阿里,於2021年9月發佈全新品牌元境,並於10月推出雲遊戲開發者平臺。截至同年底,元境已經服務上百家遊戲廠商和平臺。

至於其他中小玩家,例如蔚領、海馬雲和快盤等,已經拿到了數輪融資。

就在前不久的9月26日,蔚領時代宣佈完成4000萬美元B2輪融資。成立於2019年的蔚領時代,短短3年已經完成5輪融資。

從這個角度來說,谷歌走技術授權的路子反倒成了“捷徑”。

寫在最後

回望雲遊戲的發展,谷歌Stadia的橫空出世,開啓了行業元年。雲遊戲就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衆多企業紛紛佈局該賽道。

海外有谷歌、微軟、索尼、英偉達等老牌大廠,國內有移動咪咕、聯通小沃、騰訊、網易等相繼推出雲遊戲平臺,同時也誕生了海馬雲、雲天暢想、蔚領時代等技術服務類企業。

但由於雲遊戲自身具備的技術難點以及實際體驗不及預期,大批to C的雲遊戲廠商難以盈利,最終以失敗收場,to B服務商反而憑藉技術的覆蓋面存活。

猶記得在2019年穀歌發佈Stadia時,知乎平臺上關於其話題的討論有數千關注和數十萬瀏覽量。彼時,回答中夾雜着不少對Stadia平臺的不看好,如今也算是一語成讖。

“遊戲行業不單純是完全技術驅動的產業,過往世代的主機大戰都表明最終的勝利者未必是同世代技術水準與參數最高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內容和商業生態,而這一點的建設本來就是萬分之難的。”

而近日宣佈關閉Stadia的知乎話題下,只有寥寥數十個關注和幾萬瀏覽量。縱然有大勢已去的孤寂感,但從這方面來看,是否也意味着,雲遊戲本身就是一個資本炒作的標的?

可以看到,這兩年雲遊戲再次傍上了元宇宙,諸如“一定程度上雲遊戲可能是元宇宙的一個早期狀態”等論調甚囂塵上。藉助於元宇宙概念的東風,雲遊戲產業彷佛又有快速上升的勢頭。

不過就像元宇宙還可望而不可即一樣,雲遊戲似乎更像是一場幻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