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0月9日電 題:從“降稅負”到“降成本” 減稅降費激發重慶市場主體活力

作者 渝瑞文

2013年,重慶市永川區南大街八角寺村民曾胡鑫摸索出一套新型家庭農業經營模式,開始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成爲當地最早一批“家庭農場主”。近十年過去,他經營的農場所培育的有機番茄產量逐年遞增,相較於2013年增長230%。

“創業以來,產量不斷上漲,收入也不斷上漲,但基本不用繳稅,因爲稅收優惠力度越來越大。”曾胡鑫算了筆賬,2013年至2021年,農場的年銷售收入從不到5萬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130多萬元。與此同時,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稅標準也在提高,從月銷售額2萬元陸續提高到15萬元,農場一年減免的增值稅也達到近4萬元。

這讓曾胡鑫做大農場的信心更足。他聘請了更多賦閒在家的村民參與到農場種植中來,在當地帶起一股“家庭農場熱”。

“能在家門口乾活,日子越來越好了。”村裏的方澤宇、方澤偉兩兄弟2017年返鄉後跟着曾胡鑫種蔬菜,今年的人均年收入已達5萬元。目前,在重慶市永川區,這類家庭農場已有近500家,從業人員上萬人,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人口就業問題。

稅收優惠不斷擴圍,是重慶衆多市場主體的共同體驗。十年來,從“結構性減稅”到“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再到“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並舉”,減稅降費步步擴圍、層層遞進,對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重慶市稅務局數據顯示,僅2019年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以來,重慶累計新增減稅近千億元,相當於全市稅收收入的10.1%。從企業承擔的稅負來看,2021年重慶企業宏觀稅負比2012年降低了3.1個百分點。

“十年來,減稅降費從宏觀‘降稅負’到微觀‘降成本’,呈現出規模力度大、惠及範圍廣、政策聚焦準的特點。”重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直接減輕市場主體總體負擔的同時,政策發力點更多聚焦在服務小微企業、製造業和科技創新等方面,兼顧了公平與效率。

走進南岸區厚元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厚元汽配”)車間,95臺包邊條、搭扣設備同時運轉,加緊生產汽車座椅、航空座椅及民用座椅的連接件、裝飾件、功能輔件。在該公司總經理吳志剛看來,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爲代表的稅費優惠政策,一路支持着公司發展壯大。

他介紹,2018年起公司按照75%的比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2020年加計扣除金額達250餘萬元;2021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企業加計扣除金額達536萬元。4年來,得益於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厚元汽配累計減免企業所得稅達60餘萬元。

“這些年我們發展非常快,越來越多、力度越來越大的稅收優惠,讓我們有更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提高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吳志剛介紹,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公司連續三年增幅超8%,堅持研發換來豐碩成果:十年間,公司陸續獲得國家專利30餘項。公司收入也持續上漲,從2011年成立之初年收入僅20餘萬元,發展到2022年預計銷售收入超4000萬元,增長近200倍。

數據顯示,十年來,重慶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的企業戶數從2012年的154戶增加到2021年的7192戶,加計扣除金額從最初不到12.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19.7億元,累計有23310戶次企業享受加計扣除額972.9億元。

十年來,重慶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到197.89萬戶,年均增加逾19萬戶,逐漸形成“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中國財稅法治研究院研究員王婷婷認爲,十年來,減稅降費兼具短期逆週期調節和長期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雙重目標,政策實施緊緊圍繞市場主體展開,並根據宏觀經濟形勢作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對激發重慶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