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廖 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銀行業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2022年9月14日,人民銀行披露,初步統計,2022年二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爲407.42萬億元,同比增長9.7%。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2022全球銀行Top 1000排行榜,按資產排名的區域中,中國以41.53萬億美元位列第一。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不斷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遵循金融發展規律,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特別是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金融業全面轉變發展理念,以爲實體經濟服務爲宗旨,明確責任,迴歸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在首要位置,主動爲實體經濟“輸血”“造血”,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

近十年來,我國金融業取得傲人成就的背後,綠色貸款餘額位居世界前列,金融科技也取得了巨大進步。與此同時,數字人民幣試點有序擴圍,數字人民幣也逐漸走進不少人的生活之中。

理念之變:脫虛向實,社融規模存量超337萬億元

今年7月,在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2022全球銀行Top 1000排行榜中,按照一級資本排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佔據前4席,交通銀行位列第十。意味着前十名中,中資銀行已佔一半。

中資銀行在世界銀行排名榜上持續領跑,反映了我國銀行業整體競爭力的穩步提升。

近十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突飛猛進。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61.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

金融業總量大幅提升,爲服務實體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初步統計,2022年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337.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爲206.8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

從增量看,2022年8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43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3萬億元,同比多增631億元。

從結構上看,8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1.3%,同比高0.2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過去十年間,銀行貸款年均增速爲13.1%,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金融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6月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29.91萬億元,同比增長20.8%,比各項貸款高9.6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8%;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9.7%。

綠色貸款方面,餘額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9.55萬億元,同比增長40.4%,比上年末高7.4個百分點,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9.6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爲8萬億和4.93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6.2%。

在信貸“量增”的同時,貸款利率也在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隨之降低。2022年8月末,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爲4.05%,爲有統計以來最低值。

過去十年,中國保險業綜合實力也不斷增強,保險業總資產從2012年底的7.4萬億元增加至2021年底的24.9萬億元,成爲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22年8月末,保險業資產總額進一步增至26.63萬億元。

同期,我國保險深度從2.98%上升至3.93%,提升了0.95個百分點;保險密度從1144元/人上升至3179元/人,即十年增長約1.78倍。大病保險制度從2012年建立以來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近1.5億人,農業保險爲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萬億元。

行業治理:中國特色的金融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近十年來,中國特色的金融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個環節的制度安排初步形成,股權結構更加優化,股權管理更趨完善,“三會一層”運行機制更加合理,金融機構的內部制衡與外部監督相互促進。

2018年4月,銀保監會合併成立後便專門召開中小銀行及保險公司公司治理相關會議,提出銀行保險機構要嚴格規範股權管理,堅持長期穩定、透明誠信和公平合理三條底線;要加強董事會建設,明確董事會職責定位,加強董事履職能力建設,以及明確監事會法定地位,規範高管層履職。

一系列行業規定隨之陸續出臺,如《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準則》《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行爲監管辦法(試行)》《銀行保險機構董事監事履職評價辦法(試行)》,以及《銀行保險機構關聯交易管理辦法》等,銀行保險業公司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這些新政執行立竿見影。2021年底,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經過兩年的專項整治,共清退違法違規股東2600多個,處罰違規機構和責任人合計1.4億元,處罰責任人395人,對部分人員取消任職資格、實施行業禁入。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內部問責處理相關部門或分支機構360家次,問責個人5383人次,其中黨紀、紀律處分674人。分三批次向社會公開66家重大違法違規股東名單。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約束。

此外,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改革獲得重大進展。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佈,首次對橫跨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統一監管。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出臺,以行政規定形式明確理財業務打破剛性兌付,不得承諾保本,並且規定,銀行應當通過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

根據行業報告,目前,銀行理財業務中,淨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淨值型理財產品餘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佈前增加23.89萬億元,產品淨值化轉型進程顯著。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取得重大進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養老理財試點範圍擴大至十地十機構。2022年5月末,養老理財認購金額超600億元。

十年來,中國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末,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在此期間,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推動金融業加速變革,過去十年,中國金融科技水平逐漸步入全球前列。國內銀行保險機構持續加大信息科技基礎投入,建立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組織架構,做好相關技術、數據和人才儲備,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新興技術,提升業務水平。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探索構建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強化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災備水平。

根據行業報告,超過七成銀行家表示其所在銀行近三年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2%。2021年上市銀行年報顯示,國有大行平均科技投入爲179.2億元,股份制銀行爲62億元,城商行爲8.1億元,農商行爲4.7億元。

2021年末,中國保險業協會披露數據,自2018年以來,全行業信息科技累計投入達941.85億元。2020年,行業信息科技總投入35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0.63%。截至2020年底,行業信息科技正式員工數量超過2.6萬人,佔正式從業人員數量的2.51%。保險科技作爲金融科技在保險業中的具體體現,在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科技也讓廣大百姓從中受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使用金融業務。調查顯示,在中國,2021年有82%的成年人使用數字支付向商戶付款。2021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4395.06億筆,金額4415.5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90%和10.03%。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業務173.7億筆,同比增長22.2%。

風險防控:十年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永恆主題。

近十年來,金融業處理了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點,穩妥化解、拆解了不法金融集團的風險,對中小銀行保險機構的風險進行了處置和改革重組。十年間恢復和處置了高風險中小機構600餘家。

一方面,金融行業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近十年來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至2022年7月末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3.5萬億元,已超過之前12年處置額總和。

另一方面,監管對金融違法違規行爲進行嚴厲懲治,依法處置安邦集團、華信集團等嚴重違法違規企業,完成接管包商銀行和“明天系”6家保險信託機構。非法集資案件數量、涉案金額、涉案人數連續3年下降。

在此基礎上,銀行業保持優良的資產質量,金融業內生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商業銀行不良率爲1.67%。

同時,金融機構資本補充渠道進一步豐富,資本實力不斷得到充實。針對中小銀行,2020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爲中小銀行增加了新的資本金充實路徑。

僅2022年上半年,經國務院批准,已經向遼寧、甘肅等四省市分配了1030億元額度,同時指導中小銀行統籌內源性資本補充。

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10.52%,一級資本充足率12.08%,資本充足率14.87%,各項指標水平均處於近十年來高位。

此外,影子銀行風險有序化解。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高風險的類信貸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峯值壓降約29萬億元。蘊含巨大隱患的保本理財退出市場,同業理財較峯值壓降99%,同業投資和非標融資大幅減少。

2022年7月,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披露,截至2021年末,存量理財業務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剛兌性質的保本理財清零,需整改的保險資管產品累計壓降96%。通道類的信託和融資類的信託較峯值分別壓降80%和43%,少量處置比較困難的資產已經依規納入了個案處置,將盡快清零。

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實質性扭轉。金融系統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持續完善房地產金融管理長效機制,穩妥處置部分頭部房企風險。

另外,金融槓桿率明顯下降。金融資產盲目擴張、脫實向虛得到有效遏制。2017年以來,銀行業總資產年均增速8.2%,不及2009年至2016年資產年均增速的一半。

總結而言,這十年,是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十年,是活力迸發、成果豐碩的十年。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我國金融業近十年的成就註定是史冊中濃墨重彩的一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