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10月8日發表題爲《停電和生產力低下——歐洲能源危機使新興經濟體陷入困境》的文章,作者是馬蒂亞斯·佩爾。文章稱,歐洲尋找俄羅斯能源替代品的行動讓亞洲的能源供應遭受考驗。全文摘編如下:

歐洲尋找俄羅斯能源替代品的行動讓亞洲的能源供應遭受考驗。在對液化天然氣的爭奪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國導致了嚴重的供應瓶頸之後,歐盟國家重啓燃煤電廠的行爲現在又讓全球供應鏈陷入混亂。

全球最大的動力煤出口國印度尼西亞的採礦業人士認爲,他們的供應對象將發生重大轉移:從亞洲的新興經濟體轉向歐洲。

迄今爲止,印尼煤炭生產商的主要供應對象是印度等國,歐洲買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意大利已經在接收煤炭,德國則成爲該行業的下一個希望之星。印尼煤炭開採協會主席潘杜·夏赫里爾認爲,德國可能在2023年就會成爲第二或第三大買家。

這一宣言讓印尼煤炭迄今爲止的主要買家感到不安。經濟學家蘇巴莫伊·巴塔查爾吉認爲:“歐洲重啓燃煤電廠對印度而言是個壞消息。”

較貧窮的亞洲國家在過去幾個月已經認識到,它們在購買稀缺能源的競爭中不是支付能力更強的歐洲買家的對手。最近受影響的是液化天然氣市場。國際能源署在本月初發布的天然氣市場報告中寫道:“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讓巴基斯坦陷入了嚴重的能源危機。”

報告指出,這個人口約2.2億的國家經常停電。此外,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也因爲高昂的進口成本而逐漸流失。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巴基斯坦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五分之一——因爲這個國家缺乏在現貨市場上參與競價的資金。巴基斯坦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前以相對優惠的條件簽訂的長期供應合同也有部分未被履行。

孟加拉國的情況也很嚴峻。不久前該國五分之一的天然氣需求還需通過進口液化天然氣滿足,但孟加拉國政府也因爲價格太高而不得不中止購買。這對該國的供電造成了致命影響。爲了節約能源,公務員的工作時長被縮短到了每天7小時,商店的營業時間也受到限制。停電的情況反覆出現。

印度也面臨一個嚴酷的冬天。一般情況下,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通過進口來滿足其一半的天然氣需求,現在則面臨越來越高的成本。印度的供應問題也與德國直接相關:在德國聯邦網絡局接管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德國分公司之後,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沒有按承諾向印度燃氣公司供應液化天然氣。印度燃氣公司不得不在現貨市場上購買替代品併爲此支付了破紀錄的費用。

分析師們預計,高企的天然氣價格也會讓印度的氣頭化肥補貼成本大幅上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