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大背景下,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也不希望人民幣貶值。

    韓和元

    今年來美元異常強勢,絕大多數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期也有較大變化。尤其是8月以來,受美元大幅上漲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快速貶值,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度突破7.2,創15年來的歷史新低點。一時間,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走勢關注頗高。

    這一場景似曾相識。回顧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不難發現,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早已不是單邊走勢,雙向波動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匯率彈性也在明顯增強。

    如2018年4月中下旬起,人民幣匯率開始一輪迴調走勢,到6月底,已經跌去了前期全部升幅。11月,人民幣匯率在6.9關口徘徊後,於12月迎來強勁反彈,最終“收復失地”。到2019年5月時,人民幣匯率又再次連續下行,一度跌破6.9關口,創下當時的新低……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每年的一個時間段內,人民幣匯率問題都會成爲輿論熱點。但也正如這7年來的經驗所表明的,人民幣確無持續大幅貶值的基礎。而箇中原因大抵有三:

    首先,是中國的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回答何爲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何謂浮動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是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自行決定。浮動匯率按政府是否干預,又可細分爲自由浮動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兩種。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又稱爲純淨浮動匯率(Cleanfloatingrate),即匯率不受任何官方的或人爲的干預,係指供求是決定匯率的唯一因素,可以無限制地波動,亦而任由市場供需自由決定,且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很少干預,匯率隨市場供求變化。這種制度的缺點是名義(和實際)匯率的大幅波動可能扭曲資源配置,匯率的隨機性和通貨膨脹偏向較大。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又被稱爲不純淨的浮動匯率,指匯率的上下浮動保有一定的限度,若超過此一限度,則中央銀行或外匯主管機關即出面干預,干預的頻率會依照匯率目標而定。貨幣當局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使匯率向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變化。

    當然,僅僅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不足以支撐人民幣匯率不會大貶。很簡單,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譬如泰國,早於1997年2月就採用了這一匯率制度,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是在該國率先爆發了。之所以會如此,關鍵在於有了干預的制度,還需足夠的彈藥來支撐,這個彈藥就是外匯儲備。當時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缺的不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是足夠的外匯儲備。

    有理由相信,正是汲取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和教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開始有意識地積累外匯儲備。截至202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高達32502億美元。在中國現行的貨幣發行機制下,我們固然得承認,正是由於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外匯佔款增加,進而令基礎貨幣增加,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使得國內銀行系統的流動性氾濫這一事實。

    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的是,正是由於持有大量外匯儲備,保持了人民幣幣值穩定。當人民幣貶值時,外匯管理部門有足夠的彈藥——外匯儲備去承託貨幣。更爲重要的是,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提高國家的信貸評級,吸引國際資金流入。因爲於投資者而言,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作爲後盾,其投資風險相對減低,進而給予投資者信心,以此來吸引外資。此外,正是因爲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決定了該國爆發類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這樣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的風險大爲減低,也代表該國金融及經濟體系相對地穩健。

    簡單來說,中國所持有的大量的外匯儲備構成了人民幣確無大跌基礎的第二個重要因素。當然需要予以特別說明的是,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在經濟波動時期確實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但在經濟穩定期,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又使得國內銀行系統的流動性氾濫也是客觀事實。

    在決定人民幣確無大貶的基礎的第三大因素則在於美國的態度。在當前的大背景下,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也不希望人民幣貶值。原因很簡單:逼迫人民幣不貶值甚至升值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提高中國產品25%的關稅,而人民幣貶25%的值,等於是完美對沖,那麼其關稅等於鐵拳打在了棉花上。

    (作者系廣州經濟學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