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道 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5日刊登題爲《是誰把香蕉的價格搞砸了?》的文章,作者是臺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曾志超。全文摘編如下:

近期香蕉價格大跌,問題直指生產過剩。惟查閱臺農業主管機構的資料,今年產量並沒有明顯增加,反而是對主要出口地日本的出口大幅減少,恐怕纔是最近臺灣香蕉價格大跌的主因。

臺農業主管機構預估今年香蕉產量約小幅增加3%,其中春夏蕉產量有所減少,秋冬蕉則會增加一成。根據該機構的定義,春夏蕉採收時間爲2月下旬至9月中旬,而秋冬蕉採收時間則是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

今年香蕉價格是由9月中開始驟跌,當時秋冬蕉尚未上市,市場上主要還是春夏蕉,實與秋冬蕉產量增加關係較低。

詭異的是,既然今年春夏蕉產量不增反減,爲何香蕉的價格還是會下滑?顯然有其他原因。引用臺農業主管機構的農產貿易資料,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至今年8月,7年來香蕉銷日出口量有4年呈現負成長。今年前8月出口量1294噸,較去年同期的2607噸衰退過半(-50.4%),足足減少1313噸,這些無法出口的香蕉,只能由島內市場吸收,無怪乎臺灣香蕉價格會快速惡化。

臺灣過去長期高居日本市佔率之冠,惜目前已大不如前。民進黨當局自詡與日本政府關係密切,自應全力擴大臺蕉銷往日本。

既然可以用所謂的“民主菠蘿”推銷臺灣菠蘿,當然也可以用“民主香蕉”的名頭力推臺灣香蕉,怎麼會獨厚菠蘿,坐視優質的臺蕉市佔率直直落。

臺審計機構今年5月出版的審計年報明文批評,民進黨當局成立“臺農發”及“臺農投”公司以鞏固既有並開拓新興市場,惟對其所謂的“新南向國家”之出口值遞減及連日本銷售也不佳,兩公司累計營運虧損之缺口持續擴增。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香蕉出口惡化,衝擊到島內市場,風光一時的臺灣菠蘿出口日本市場的數量與價值,自今年4月後也開始大幅下滑,今年8月衰退幅度竟高達75.5%。民進黨當局缺乏長期規劃的出口政策,大打“抗中”營銷,又不願意把關出口質量,待“民主賞味期”過了,就會打回原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