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的精細化需要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支撐,需要食品知識“潤物細無聲式”的科普。

文 | 邢海洋

來源:三聯生活週刊

國慶節後的第一天,面對節日期間沸沸揚揚的食品添加劑爭論,大家都在等待市場對海天味業的反應,而海天堅信自己不犯法消費者就無權置喙,還搬來了行業協會背書,那麼,市場會站在海天味業一邊嗎?

結果是海天味業開盤大跌了8%,全天幾乎跌停。宣傳自己一半銷售額來自無添加產品的千禾味業成了贏家,漲停了。中國調味界的扛把子居然倒在了添加劑上,這事兒似乎很難理解——嚴格遵守了國家標準,配料表上誠實地註明了添加劑,而國標添加劑品種與含量都經過了嚴格的科學檢驗,合理範圍內無毒無害。作爲全行業最大規模企業,海天味業是愛惜羽毛,是不會拿着自己幾千億的市值冒險的,完全合規。它究竟錯在哪兒了?

問題就出在了釀造食品的成本和價格上。一瓶上等白酒價格能夠賣到上千元,醬油也是釀造的,卻沒有理財屬性,也就幾元錢,貴的當然也能賣到幾十、上百,卻需要苦口婆心地向消費者講解釀造過程和成本。白酒沒有保質期,醬油卻如同黃酒,是有保質期的。作爲一般食品,醬油不可能暴利,又因爲是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消費檔次也不容易拉開,企業在定價上也只能隨行就市,不同的品質,不同的定價,海天味業覺得自己冤可能就冤在這裏。

中國人打醬油是不會看配料表的,從缸裏打出來也不可能有配料表。如今買整瓶的醬油有了配料表,一般人也很少留意,因爲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意識。在國外,據數據顯示,德國有兩成多的消費者購買任何食品,都會仔細研讀成分表,只有8%的人從來不看,所以看配料是多數消費者的習慣。海天醬油內外有別,也是從日本和德國的中國人中傳開的。原因很簡單,消費的精細化需要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支撐,需要食品知識“潤物細無聲式”的科普,我們中國的消費者正處在對食品成分敏感的門檻上,否則也不會醍醐灌頂,突然對添加劑較起真兒來。消費者敏感了,可海天味業還抱着舊有的食品生產邏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矛盾立刻尖銳起來。

食品無添加行不行?筆者其實是有過一些經驗的,年輕時家裏做過黃醬,把喫剩下的饅頭餎餅等麪食放在醬缸裏,發黴之後暴曬再加入鹽分和水。現在想來,發黴的過程其實是很危險的,弄不好就會產生黃麴黴素。醬油的鮮味兒來自黴菌分解糧食產生的各種氨基酸,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然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工業生產爲了縮短時間,就會加入各種原料,幫助生物酶解反應加速完成。食品添加劑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用來增色提味,也有的是在成品中添加,用來防腐。其實不難理解,以筆者經驗,醬油和醋等調味品放長了,很容易產生一層白膜,也就是發黴。食品本身含有蛋白和澱粉,是天然的培養基,被細菌污染了就會發黴。要享用100%的零添加,得買生產日期近的,並且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食用用掉。對大工業生產和現代城市人的消費習慣,這都是一種挑戰。

也就是在這個秋天,食品中的海克斯科技突然成了視頻博主們的流量密碼,彷彿一夜之間,大家才發現食品中原來藏有那麼多“貓膩":牛肉棒是用雞肉做的,牛肉丸是大豆麪粉加上調味劑和高彈素配製,常溫下一小時都不融化的雪糕,是因爲放了卡拉膠。人造肉高科技彷彿一下子走入了我們的廚房,卻是以魔術般的手法,這自然引起了消費者的警惕。但是拿着放大鏡審視食品的配料表,對那些經過工商和衛生等部門多方監管的大衆食品,其實並不是好辦法。一分錢一分貨,那些代可可脂巧克力要比可可脂巧克力便宜得多,用植物奶油做的蛋糕也會比天然奶油的蛋糕廉價。消費者其實可以多瞭解食品生產知識,購買時根據配料表來挑選。並不是貴的一定是好的,是最佳的選擇,而是要明白不同的工藝過程、不同的原料對自己意味着什麼。簡而言之,消費是一件頗爲私人的事情,選擇是多樣的,也是個人化的,這就是所謂的消費分級,而不是消費升級或者是消費降級。

圖源 | @辛吉飛視頻賬號

我不由聯想到今年夏天在運城鹽湖的採訪。運城鹽湖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鹽湖,鹽度和死海不分伯仲,當地很有名,古代也對文明的發展極重要,現在卻有點淹沒不聞了。傳說上古時代黃帝大戰蚩尤,雖是戰於河北的涿鹿,可身首異處。他的血化成滷,即是運城的鹽池,圍繞這個巨大的鹽池,古人在周圍繁衍生息,製鹽販鹽。晉商鼻祖,春秋末期的猗頓把製鹽從零散的家庭作坊變成了一個大買賣。而後來的漢唐等朝代專營鹽鐵,運城鹽池是朝廷的一個主要稅收來源,比如唐大曆年間,運城鹽池每年稅收高達150萬緡,約佔全國鹽稅收入的四分之一,佔全國總稅收的八分之一。

可讓我驚訝的是,這裏的鹽分並非如大海里的海水一樣,鹽分以氯化鈉爲主,而是硫酸鈉。現在我們喫的食鹽,明確要求氯化鈉要達到95%以上,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利用這裏的鹽呢?古人顯然沒有分離鹽裏各種成分的能力,他們只能囫圇喫。

一位研究藥物化學的科研人員告訴我,“氯離子和鈉離子在體內的作用是分開的,比方說胃液是鹽酸,但是不能是硫酸。喫食鹽分別補充氯離子和鈉離子,人體好像不需要大量硫酸根,喫硫酸鈉需要排出硫酸根,肝或者腎受不了”。硫酸根對身體的危害還很多,另一位專家告訴我,“恐怕會影響體內氯離子的穩態。有一種遺傳病,囊胞性纖維症,由質膜上一個氯離子轉運蛋白CFTR的突變導致。可見,氯離子的平衡對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還是很重要的”。由此不難想見,古人的短壽是有原因的。

古人喫了幾千年雜質成分甚至超過正常化學成分的鹽,真夠倒黴的。現在我們有了更多更專深的知識,總算避免了這個健康的大陷阱。至於食品添加劑優劣的爭論,對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做出合理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