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爾街見聞

30億瑞郎的要約收購更像是一個恢復正常化的信號。

瑞信的要約收購證明其面臨的更多是信心問題,而這些問題最早有望在本月底獲得解決。

在昨日的報告中,滙豐認爲,瑞信的30億瑞郎要約恰好說明了瑞信的問題與流動性和資金無關,更多是市場對其缺乏信心的問題。

上週五,瑞信宣佈將以現金方式回購部分OpCo(Operation company)高級債務證券,金額高達約30億瑞郎(約30.3億美元)。此前還宣佈將啓動出售旗下地標酒店,估值約4億瑞郎。

滙豐分析師認爲,瑞信之所以會受到投資者的密切關注,部分原因是它符合了市場上關於央行加息催化金融穩定風險的猜想,但這種觀點忽略了瑞信問題的特殊性。而瑞信的30億瑞郎要約收購反而證明,這家公司面臨的不是流動性或償付問題,而是信心問題。

通過今年上半年瑞信的財務數據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流動性覆蓋率是監管最低標準的兩倍。今年90%的定期融資計劃已經完成,因此幾乎沒有立即進入市場的需要。同時,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僅流動性儲備就佔資產的30%,而短期流動性交易庫存和回購又佔20%,並且幾乎60%的資產的期限都在一個月以內。

另一方面,分析師指出,瑞信60%的存款來自瑞士本土居民,可能相對不受輿論影響,財富投資資產也具有粘性:在2008-2009年真正的償付能力危機中,瑞銀的最大季度流出量僅爲管理資產總額的3%——這意味着瑞信渡過難關所需的融資規模可能較小。

對於此次證明其償付能力的要約收購,分析師也預計這在財務上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因爲規模和定價都不足以引人注目,參與度可能很低。類似地,在2016年德意志銀行一次53億歐元的發行中,該行僅獲得了19.4億歐元的投標。

由此看來,瑞信提出要約收購的主要目標可能並非與財務有關,反而是一個試圖使高級債務利差(尤其是曲線前端)正常化的信號。

因此,分析師認爲,隨着10月27日瑞信推出三季度業績以及重組計劃,當前的信心問題可能會被扭轉。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責任編輯:於健 SF0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