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正在構建更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並在積極引進成果轉化方面的優秀人才加入,多線並進,搭建世界級科研平臺,將創新科研成果傳播推廣至全球。

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學科怎麼建?10月12日,上海復旦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兩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進行了一場“尖峯對話”,他們一致認爲,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和技術成果轉化是衡量一所高校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這場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與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外科學基礎與臨牀分會主辦的院士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教授表示:“學科建設的關鍵是融合創新,比如腦科學就是打造學術共同體的優質試驗田。”

金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保持學科的動態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是構建優良學科生態體系的三大特徵。學科的核心是匯聚科研、育人和管理的學術共同體。“腦科學的發展不可能僅依靠單個學科來完成突破,只有強調學術共同體,實現基礎研究、類腦研究、臨牀研究的融合發展,才能打造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腦科學研究平臺。”他表示。

近年來,復旦大學通過基礎、前沿、新興、交叉科研平臺的梯次佈局,在生命健康醫學、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機構,在腦科學研究的融合創新上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學校既有由附屬醫院支撐的神經疾病診療,也有系統化的研究院進行神經科學研究,讓科學家走進醫院,讓醫生和科學家交朋友,在科學探索中滿足臨牀應用,在臨牀應用中激發科學探索。

例如,華山醫院院長、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轉化中心主任、神經外科專家毛穎教授就被聘爲復旦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毛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空氣流體動力學和血流動力學是相通的,臨牀醫生也可以傳授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知識。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深部腦刺激DBS精準調節等多個腦科學交叉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不久前,UCSF的團隊給一位罹患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腦部植入改良的DBS設備,通過繪製患者的抑鬱腦回路,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開創了里程碑式的個性化治療精神障礙方式。

UCSF校長Sam Hawgood教授表示,這得益於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合作。“UCSF會持續與不同國家和不同機構保持不同層面的深入合作,打破大學內部各學科的壁壘,促進跨學科團隊融合。”據Hawgood介紹,目前UCSF已聯合美國四所頂尖大學合作創立神經研究樞紐實驗室,並與美國國家級實驗室合作引入人工智能和算法,推動國際間合作。

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輸送。那麼作爲中國的頂尖大學,如何吸引一批正在海外進修、有意回國發展的青年學者?對此,金力表示:“復旦將在青年人才學術事業起步階段提供全方位支持幫助,提供寬鬆的學術環境,積極幫助青年科技人才解決後顧之憂。”

他透露,復旦將推出“非升即走”(即沒有晉升就得離開)的替代計劃,提出“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學家可以在行業內做得足夠好,就可以留下來。

金力強調,發表文章並非科研的全部,青年科學家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這種成果可以是多種形式的。此外,復旦也正在構建更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並在積極引進成果轉化方面的優秀人才加入,多線並進,搭建世界級科研平臺,將創新科研成果傳播推廣至全球。

Hawgood教授分享了高校幫助科研成果轉化的幾個不同路徑,包括在學校內部設立直接由校長領導的創新風險辦公室、在最早期通過創新基金將好的想法推動落地;此外學校也會尋求外部投資,例如一些項目得到了UCSF的校友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