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道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0月10日報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週一宣佈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爲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該學院表示,這個來自美國的三人組因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而獲得該獎。

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託雷·埃林森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15年前,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場毀滅性的邊緣。我們大多數人對此毫無準備。然而,少數學術界的經濟學家既擔心又有所準備。他們研究過銀行擠兌的理論。”

創建銀行擠兌理論

伯南克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在20世紀80年代,他認爲是銀行擠兌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他的見解打破了傳統智慧,而且現在有了堅實的統計數據支持。”

戴蒙德是芝加哥大學的金融學教授,他專門研究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危機和流動性。迪布維格是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經濟學家和銀行與金融學教授。1983年,他們兩人建立了銀行擠兌的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

該模型顯示了希望手頭有現金的儲蓄者的流動性需求與長期貸款者的需求是如何相互衝突的。這是銀行業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各銀行試圖將儲蓄引向投資,即貸款。

報道指出,在正常情況下,這樣做效果很好:銀行可以把錢貸給借款人,爲他們提供一個長期限的貸款,並只保留一小部分現金在手,以滿足其客戶的短期流動性需求。然而,如果所有的儲戶都試圖在同一時間提取他們的儲蓄,就像他們在銀行擠兌時所做的那樣,銀行將無法滿足所有的取款需求,並會很快破產。

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表明,銀行擠兌是銀行系統的一個固有弱點,因爲銀行的穩定性取決於儲戶對其他儲戶的期望。如果許多人開始提取他們的儲蓄,其他人也會想在銀行的現金耗盡之前提取存款。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這三人的學術貢獻爲現代銀行業及其監管和危機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們的見解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是“極其寶貴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和監管不斷變化的金融系統非常有用”。

預警全球金融風險

另據法新社10月10日報道,68歲的伯南克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主要人物之一。這位美聯儲前主席在任職期間雖然未能阻止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破產,卻作爲“本直升機”而留名於近期的經濟史,因爲他爲避免重蹈上世紀30年代其前任們的覆轍而打開了美聯儲的金融閘門。

報道稱,伯南克因在帶領美國經濟走出危機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而頗受好評,這位研究大蕭條的專家、前經濟學教授在八年前卸任美聯儲主席。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團指出,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大大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如何監管金融市場的理解”。

在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發生的標誌性事件是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和雷曼兄弟銀行的倒閉。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引發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並凸顯了“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巨頭所帶來的風險。

得知自己獲獎後,伯南克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當然,我感到榮幸之至。”

戴蒙德在談到聽聞獲獎消息的反應時說:“我當時睡得正沉,然後在電話裏聽到一個瑞典人的聲音……我就在尋思這是不是真的。”

當被問及金融體系目前存在的風險時,戴蒙德指出,世界各國央行目前爲遏制通脹而加息,相當於“在剝奪系統的流動性”。

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警告說:“各國央行必須在削減流動性的節奏上保持謹慎,否則將面臨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會束縛它們的手腳並妨礙它們實現宏觀經濟目標。”

並非呼聲最高人選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0月10日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剛剛宣佈的得獎者名單或許令許多人大跌眼鏡。

報道說,這三位獲獎者均未出現在此前媒體推出的得獎呼聲最高的經濟學者名單上,甚至與觀察人士的預測方向完全相反。

瑞典林奈大學的胡貝特·弗羅姆萊特教授此前預測說,在全球掀起通脹浪潮和歐洲陷入能源危機的背景下,評獎委員會的目光應該遠離貨幣政策專家。因爲貨幣政策屢屢失敗,專家們的預估往往與現實完全相悖。他認爲,研究勞工待遇的美國女學者克勞迪婭·戈爾丁是熱門人選。

評論普遍看好一些女經濟學家,其他被提及者包括比利時人瑪麗安·貝特朗、美籍加拿大人珍妮特·庫裏和美國人安妮·克魯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