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嘉玲 北京報道

自菜籽油和花生期權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後,我國期貨和期權上市品種實現“破百”。截至目前,我國期貨和期權品種達104個。

伴隨着上市品種數量的增加,我國期貨市場規模和影響力也再上臺階。2022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總資金突破1.6萬億元,總持倉突破3600萬手,均創歷史新高。上半年商品期貨成交量29.78億手,佔全球商品類成交量的69.07%。

這些數字背後,是我國期貨市場近十年取得的發展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市場規模體量不斷擴大,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寬,“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

期貨品種日益豐富

過去十年,對期貨行業而言,是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廈門大學金融學教授韓乾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得益於從90年代開始進行的幾輪針對期貨市場亂象的集中整治,以及後續堅持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建設的發展導向。

據統計,近十年來,我國新上市期貨和期權品種73個,是之前二十多年上市品種數量的兩倍多。

在快速增“量”的同時,上市新品種更加註重產業鏈覆蓋和“質”的提升。例如,商品期貨產業鏈品種序列日益完善,基本覆蓋農產品、化工、金屬、能源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股指、國債等金融期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場內期權應運而生,ETF期權、商品期權和股指期權陸續推出。

從市場規模來看,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持倉量,我國期貨市場均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當前,我國已連續12年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公佈的成交量排名,中國期貨品種在農產品、金屬品種前20強中分別佔有16席和14席。2021年,在全球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分別居第7位、第8位、第9位和第27位。

與此同時,我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期貨市場在品種國際化上實現了從零到一、從一到多的跨越式發展,已先後推出原油期貨、原油期權、20號膠期貨、鐵礦石期貨、PTA期貨等9個國際化品種。

“整個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都在進一步規範化,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生態,違法違規的成本進一步提高,投資者權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韓乾表示,我國期貨市場的法治化建設也頗有成效,尤其是《期貨和衍生品法》於2022年8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峯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有效填補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空白,資本市場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對期貨市場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將開啓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新篇章。

提升服務實體能力

某期貨公司高管人士認爲,期貨行業得以快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市場參與各方的努力之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越來越獲得認可。

實際上,無論是特色品種上市,還是中國特色監管制度,抑或是創新業務模式,都能夠看出我國期貨市場在拓寬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例如在特色品種方面,依託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發掘國民經濟重要產業鏈的中間產品,上市以PTA、燃料油、塑料等品種爲代表的中間產品期貨25個,其中19個爲我國獨有上市品種,受到了境內外市場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甲醇、熱軋卷板等品種的成功上市和運行,吸引境外交易所研發上市同類產品。“中間產品期貨在服務保供穩價、增強產業鏈韌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已初步顯現。”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如是指出。

與此同時,期貨公司也圍繞着實體經濟需求,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和提升服務能力,“保險+期貨”“含權貿易”等創新業務模式不斷湧現。例如“保險+期貨”模式,連續七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由國內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合作探索,在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國共127家期貨經營機構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爲脫貧地區提供了價格保障,覆蓋天然橡膠、玉米、大豆、雞蛋、蘋果、棉花、白糖等品種,承保貨值約547.60億元;爲脫貧地區實體機構或個人提供合作套保、點價、場外期權等風險管理服務方案206個,名義本金約39.99億元。

韓乾認爲,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未來還可從多個方面發力。一是進一步完善產品體系,尤其是針對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和行業,結合市場上不斷湧現出的風險管理新需求,適時推出相應的期貨新品種。二是鼓勵實體企業提高風險管理的意識,樹立風險管理的科學理念,並提高運用期貨品種和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技能和加強人才儲備。三是探索期貨品種、期貨市場在居民財富管理方面的作用,鼓勵相關金融機構推出基於期貨品種的理財產品,以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此外,進一步提高國際化的程度,持續擴大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爲企業爭取更多的利益。

價格影響力國際化

實際上,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面臨着更爲深刻複雜的環境變化,對於提高要素資源配置的全球影響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需求十分緊迫。在此背景下,我國期貨市場要加快提升國際化水平,打造全球企業和國際投資者大量參與的交易場所,形成更多大宗商品的“中國價格”,產生“中國影響”。

以國內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爲例,該品種於2018年3月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自上市以來,原油期貨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參與者結構持續優化,境外參與度不斷提升。

上期所王鳳海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稱,2022年上半年,原油期貨成交量、持倉量維持上市以來的高位水平,境外客戶日均成交量上升26.49%。以上海原油期貨結算價計價的原油在交割出庫後,轉運到了印度、韓國、緬甸、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涉油企業在現貨貿易中更加關注“上海價格”,一個輻射亞太地區的原油貿易集散地價格已初步形成。此外,江西銅業、中銅國貿、托克、埃珂森等境內外企業採用國際銅期貨價格作爲跨境貿易合同定價基準;泰國聯益、新加坡合盛農業、海膠集團、泰國泰華樹膠等境內外企業以及雙星集團、韓國錦湖輪胎等境內外輪胎企業採用上期能源20號膠期貨作爲跨境貿易定價基準。

除了國際化品種持續擴容外,中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參與我國期貨市場的政策也在不斷更新。

據瞭解,10月11日,瑞銀期貨宣佈完成QFII、RQFII首單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早前國內4家商品交易所相繼發佈公告,宣佈從9月2日起QFII和RQFII可以參與相關期貨、期權合約交易,首批共涉及41個品種。

韓乾分析指出,從國際形勢上看,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或將更加劇烈。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宗商品貿易將以人民幣計價。我們應該抓住這一契機,不斷提升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例如,及時推出更多人民幣計價的特殊品種,提高期貨市場國際化程度和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引導本土期貨公司增強競爭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積極拓展海外業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