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代財經

文/武佩璇

2017年,在韓國留學的林瑋(化名)回國探親,下飛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取了500元現金。回國呆了一個多月,當她再次登上去韓國的飛機時,那500元現金一分不少的留在她的口袋裏。

兩年後,林瑋學成回國,2019年的中國,大街小巷都遍佈着二維碼、收款機,哪怕只是路邊賣菜的小商販,也是人手一碼。

面對着方便快捷、已成大勢的移動支付,林瑋回憶道,“我覺得自己像個剛進城的鄉巴佬,看什麼都覺得新奇。”

事實上,在移動支付方面,中國並非是創造者,但是引領者。2012年,支付寶推出了二維碼支付,就此開啓了中國移動支付飛速發展的勢頭。到2017年,市場格局初定後,掃碼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一起,被網友們稱爲“中國新四大發明”。

在這期間,伴隨着一次次資本市場的經典商戰,移動支付再次成就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而在他們從對立走向和解的故事裏,受益者也並非只有享受到補貼優惠的普通用戶。

近日,支付寶上線新功能:可向微信好友轉賬,轉賬後將生成二維碼,發送給微信好友後即可在支付寶掃碼領取。

資深行業觀察者、移動支付網主編慕楚對時代財經感嘆道,一開始的時候,支付僅僅是銀行一塊小而不起眼的業務,沒有人關注它,但當互聯網時代來臨,人們才發現,支付這件事爆發出了巨大的想象力。“它可以做得非常豐富、非常精彩。”

支付大戰掀起一角

如今我們談起移動支付,總是先想到二維碼支付,但不得不提的是,在二維碼之前,中國還有一段以運營商中國移動爲代表的SIM卡方案,和以銀行、銀聯爲代表的NFC方案,兩種移動支付方案互相爭奪了三年之久,後來央行於2012年12月14日頒發了《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確定了由銀聯主導的NFC-SIM卡方案。

但相比於二維碼這種無需改造線下商戶設備、無需培訓員工、也無需等待手機廠商對NFC功能大規模鋪設的支付形式,銀聯的NFC方案發展緩慢,被二維碼迎頭趕上。

在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就像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席捲了互聯網、銀行、通信運營商、手機廠商等多個行業,顛覆用戶認知的同時也重塑了企業的未來。NFC和二維碼在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史中是一個值得剖析的故事,但移動支付如何在中國像星星點火一樣呈現出遼遠廣闊的形勢則更依賴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上的“爭奪戰”。

2012年7月,在條形碼支付的基礎上,支付寶推出國內首個二維碼支付,開啓了中國線上支付的浪潮,但在連網購都是新鮮事物的當時,二維碼支付的線下使用場景並沒有那麼多。那時,時代正從互聯網走向移動互聯網的路上,大家對那個小小的四方屏幕仍不知所措。

依靠着淘寶的強勢發展,支付寶取得第三方支付的牌照,PC端的線上支付裏,其是大贏家。但怎麼讓支付寶的移動端成功,是當時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心頭病。時任支付寶CEO的彭蕾曾向媒體回憶起當時的不安,“所有人都變成低頭族,但我們在手機上有什麼?”支付寶在2009推出移動端APP,但直到2012年底,用戶僅有百萬。

對於移動支付還有些迷茫的支付寶在2012、2013年沒有停下,而是憑着對未來的直覺做出了在現在來看極爲重大的決定:成立螞蟻金服、上線餘額寶、簽約零售業巨頭銀泰百貨,並且憑着在杭州大本營的積累,率先跟杭州廣大的出租車師傅搭上了線,移動支付最重要的打車場景被支付寶率先挖掘。

支付寶看似佔據了上風,但微信支付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在線上支付的市場中一直被支付寶壓了一頭,微信上線並迅速獲得一定量的用戶基數後,財付通看到了希望。騰訊也在阿里巴巴的一系列舉動中嗅到了移動支付這個重要的商機。2013年,微信5.0版本上線,微信支付、掃一掃兩個重要功能在這個版本中首次亮相,並且在幾個月後的春節中,以“紅包”這個親切的中國習俗,輕鬆引爆了一次潮流。人們爲了發紅包,毫不猶豫地在微信綁定了銀行賬戶。據公開數據顯示,這次“紅包大戰”之後,微信支付有了3000萬用戶。

這次事件被當時還活躍在社交網絡的馬雲稱爲“珍珠港偷襲”,並引發了阿里巴巴高管在馬雲的一聲令下中,不得不提前結束春節假期,紛紛趕回杭州的戲劇化事件。

支付這件事在兩大互聯網巨頭的爭奪中,引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關注,各方企業以不同的形式開始切入這塊市場,京東支付、百度錢包、平安壹錢包、蘇寧金融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在2014年先後成立。

移動支付“大戰”拉開序幕。

補貼、補貼,還是補貼

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有3個重要的節點:紅包、打車、線下市場的爭奪。

如果說紅包事件還是以想法取勝,那打車以及線下市場的爭奪則讓阿里巴巴和騰訊開啓了向用戶瘋狂撒錢的無腦模式,也就此讓互聯網企業形成了“先融資後燒錢”的補貼思路。

幾乎沒有人錯過2014年那場瘋狂的打車軟件“營銷盛典”。在時代財經的採訪中,很多人都是在2014年初瞭解到手機打車,並且最先使用的就是滴滴。那年已經在北京工作的王語(化名)回憶起打車這件事,最喜歡提的就是“花不到五塊錢就能從公司打車回家”。

滴滴和快的背後各自站着騰訊和阿里巴巴。2014年初,滴滴和快的的補貼方案隔幾天就有變化,滴滴給司機、用戶各補貼10元;快的則加碼,給司機每單15元,用戶每單10元。到了當年2月份時,快的還放話稱,“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比同行高1元。”

博弈之下,兩家巨頭投入的補貼金額奔向十億元的規模。2014年3月底,滴滴打車公佈,自補貼開始,其用戶數從2200萬增至1億,日均訂單數從35萬增至521.83萬,補貼達14億元。

這種程度的“燒錢模式”在當時看來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自都培養出了一些用戶後,兩家握手言和,2014年5月17日同時宣佈取消乘客的打車補貼,並在來年進行合併。

拋開補貼大戰後兩家企業合併的故事,打車軟件的這一“戰”,實實在在培養了用戶對於移動支付的使用習慣。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微信和支付寶也各自開始了支付入口的爭奪戰,紛紛搶佔商超、便利店、飯店等等線下場所。

在這期間,美團外賣、餓了麼帶來的流量通道,也爲支付寶和微信貢獻不少用戶,這兩家外賣平臺也在2015年選擇了補貼模式,開啓了線下商家的爭奪。

終於,在經歷幾輪博弈後,支付寶和微信明白彼此無法一家獨大,兩分天下的局面不可避免。公開數據顯示,如今的移動支付市場,支付寶和微信二分江山,合計佔據了超90%的市場。

如今,支付寶和微信爲了方便更廣大的用戶,加快了互聯互通進程。近日,支付寶已上線新功能:可向微信好友轉賬,轉賬後將生成二維碼,發送給微信好友後即可在支付寶掃碼領取。

互聯網巨頭們獲得了市場,用戶們拿到了補貼,移動支付更是一點點浸透了大衆的生活。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數據,2013年移動支付業務達到16.74億筆,金額爲9.64萬億元;到了2021年,移動支付業務達到1512.28億筆,金額達到526.98萬億元。

慕楚總結道,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主要依靠三件事:智能手機的普及、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監管層包容審慎的態度。

看似市場是在個體企業間的爭奪中發展的,但底層的建設纔是決定一切的基礎。

回顧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歷史,除了主導者和勝利者,更多的身影也在不斷出現。

移動支付的最後一公里

如今的移動支付市場,除了二維碼支付,銀聯的雲閃付以及APPLE PAY等NFC支付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線下市場的爭奪戰對於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來說已經告一段落。

但玲琅滿目的支付方式、眼花繚亂的二維碼讓商家和用戶有了“選擇困難症”,因此,一種被稱爲聚合支付也就是第四方支付平臺的解決方案開始登上舞臺,也被視作“移動支付的最後一公里”。

它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將多個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支付服務整合到一起,爲商戶提供支付通道、技術對接、運行維護等服務,大大節省了用戶的選擇成本。

廣州天河區的一家便利店裏,付款環節是客戶拿出自己支付寶或微信的收款碼、或是裝有NFC功能的手機,靠近商家的智能掃碼機,付款即可完成。

這家小店的窗戶上貼着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二維碼,但早已破舊。商家告訴時代財經,開店已經三、四年了,一直使用這種智能掃碼收款機,早就不用客戶自己掃碼了。她也已經忘記微信和支付寶來推薦商家收款碼時的事情,轉而記得的是這些收款機的服務商一個個登門拜訪,“我已經換了兩、三家了。”

曾從事第四方支付平臺的劉裕(化名)對時代財經表示,“第四方支付平臺基本的收益是來自於交易的手續費,後來面對商戶開發了很多特色服務,比如記賬、後臺管理等等,也能帶來一些增值收入,另外還有不少廣告收入和金融衍生收入,比如借貸、理財。”

在實打實跑過線下市場的劉裕看來,第四方支付機構有其獨有的優勢。“首先在客戶服務方面,不管是微信還是支付寶,都需要依靠這些專業的服務商。其次,對做生意的人來說,收錢不是第一要務,賬單清晰纔是,有相關的服務後臺就能非常便利。”

劉裕提到,城中村便利店、早餐店這些人流量巨大的地方,爲了防止走單以及網絡延遲,不依靠二維碼收款而是使用帶有聚合支付功能的付款機是商戶的第一選擇。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官網披露已備案的13421家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中,業務類型含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的有463家,從成立時間來看,2013年-2017年是已備案聚合機構成立的高峯,五年總共成立了204家。

服務線下商戶需要龐大的商務體系,第四方支付平臺的市場前景也因此而極爲廣闊,即使前期資本都在發力第三方支付機構,但支付服務商這片熱土也從未被忽略。

於2013年成立的聚合支付服務商哆啦寶科技有限公司天使輪被真格基金看中,投入100萬元,2015年又獲得易寶支付2000萬投資,到了2019年,則被京東科技以3億元全資收購。

另一移動聚合支付服務的頭部公司收錢吧在其多輪融資中雲集了各路資本,包括拉卡拉恒生電子、中金資本、灝源資本等。此外,收錢吧也正計劃登陸A股,已在上海證監局備案,擬於創業板上市。

2020年8月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包括聚合支付在內的收單外包服務開啓備案制,行業進入合規化良性發展期,“移動支付的最後一公里”有了更完備的保障。

數字人民幣入場

藉着移動互聯網的東風,看着移動支付走上了世界前列,中國央行着手研究數字貨幣。

與比特幣等以區塊鏈技術爲依託的加密貨幣有着本質區別,數字人民幣是一種法定貨幣,雖然從使用方法上看,數字人民幣類似於第三方移動支付,但其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更強的隱私管理和更先進、安全的支付手段。

2014年,在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倡導下,央行成立法定數字貨幣專門研究小組;2016年年初,央行首次提出對外公開發行數字貨幣的目標。

2019年末,央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2022北京冬奧會場景開展數字人民幣第一批試點測試,在有序擴大試點範圍的政策鼓勵下,數字人民幣加速推廣。

2022年10月12日,央行發佈《紮實開展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文章披露,截至今年8月31日,15個省(市)的試點地區累計交易筆數3.6億筆、金額1000.4億元,支持數字人民幣的商戶門店數量超過560萬個。

相比於已經成熟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手段,數字人民幣的消費場景還在擴展和普及階段,方式多種多樣,也借鑑了不少移動支付發展初期的宣傳模式。例如深圳在試點數字人民幣時,便多次以“搖號抽籤”的形式進行數字人民幣紅包發放,提高了羣衆的參與感和熱情。

 

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數字人民幣未來或許能攪動如今看似平靜的移動支付市場,爲行業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根據Statista發佈的《FinTech Report 2021–Digital Payments》顯示,2020年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是中國,市場佔比45.6%,規模達到24965億美元,而隨着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出海進程的不斷加速,全球的移動支付市場也逐漸被中國科技公司所主導。

從2012年開始,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蓬勃發展的十年正是金融開放的十年,創造了先進的科技公司、向世界展示了便捷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下一個十年,中國的金融與科技市場也將取得更爲不凡的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