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伊始,全國31個省份啓動2022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的報名工作,筆試將於10月29日舉行。

教育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年來,我國專任教師總量從2012年的1462.9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1844.4萬人,增幅達到26%。同時,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也由最初的17.2萬人次躍升至了2021年的1144.2萬人次,報考人數10年翻了66倍,“教資熱”話題再次引發關注。

近年來,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明顯增加,熱度持續攀升,甚至有人認爲,教師證正在成爲大學生畢業的標配。

《工人日報》近日就刊發報道《報考人數由17.2萬躍升至1144.2萬——“教資熱”爲何熱度持續攀升》,從教師職業吸引力不斷增強角度分析了“教資熱”。

報道提出,從大環境來看,提高教師待遇是近年來的高頻詞,教育部去年底公佈的《教師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師的薪資待遇不斷提高,在編制上也予以優先保障,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大。

日前,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講道,我國將持續推進職稱改革,深化教師評價改革,提高教齡津貼標準,完善教師工資待遇長效聯動機制,寫好“惠師篇”。

隨着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教師資格證的報考人員呈逐年攀升、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報考教師資格證、走上教師崗位,對於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完善教師隊伍人才建設,確實是一件好事。”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

對“教資熱”,《中國財經報》10月13日刊文《“教資熱”背後的隱憂》也提到:不論是“教資熱”,還是這兩年出現的“師範熱”,都是教育之幸。越來越多的高考生報考師範類專業,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考取教師資格證,增強了教師招考競爭力度,能夠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近年來,不少地方吸引了大量清華、北大等名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加入中小學教師隊伍,爲中小學教育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有利於促進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

不過,上述《中國財經報》也指出,“教資熱”“師範熱”背後還有隱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教資熱”“高燒不退”的原因,除了很多大學生確實熱愛教育事業外,還有不少大學生報考教師資格證,是爲了教師事業編制,衝着教師職業“旱澇保收”的穩定性以及越來越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呼籲“教資熱”迴歸理性的聲音也有很多。

廣西新聞網10月8日文章《理性看待“教資”熱》指出,毋庸諱言,部分學生考證目標不明確,步入了考證誤區。有些人報考教師資格證只是提前做就業備選;也有人盲目跟風,對教師這個職業缺乏準確的理解和必要的熱情,抱着“考了再說”的態度隨便應付;還有發達城市與偏遠山區的報考“冷熱”不均,以及報考男女比例失衡……一些年輕人固守“考證多多益善”的執念,不僅浪費了個人時間、金錢和精力,對社會公共資源也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社會的就業多樣性和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師熱”中的功利浮躁,不利於教師隊伍的穩定發展,也影響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長遠大局。

文章認爲,社會各界要理性看待“教資”熱,準確把握“教師熱”的良好勢頭,夯實基礎,補足短板,建設教師隊伍,提升教育質量,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培育良好師德師風,激發更多真正有志於教育的、有能力的年輕人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青年人則要準確定位,認清教師這個職業的特殊屬性與職業要求,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釐清知識與實踐、證書與能力、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打好基礎、練好內功,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持此觀點的還有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呂林海。呂林海在接受《揚子晚報》採訪時就表示,選擇教師職業也要理性。“教師對個人的付出和努力要求很高,選擇教師職業意味着要有奉獻精神,需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因此,每個人在選擇從事教師這個職業之前,要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未來發展有一個整體判斷,而不是盲目地追逐。”

《中國財經報》10月13日的文章還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教資熱”更多發生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城市,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崗位對優秀大學畢業生仍然缺乏足夠吸引力,“教師招考遇冷”現象並未終結。比如,2021年廣西桂林中小學教師招聘2289人,最終157個崗位無人報考、45個崗位達不到開考比例,累計比例將近10%。中西部和農村地區“教師冷”,可能進一步拉大東西部地區教育差距、城鄉教育差距,加劇教育不公平。

文章據此認爲,社會不能一味關注東部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教資熱”,還要努力激活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教師熱”,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畢業生去中西部農村地區加入中小學教師隊伍之中,縮小地區教育差距、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爲此,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環境、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城鄉學校教師輪崗等工作還要久久爲功、深入推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