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

記者丨覃毅  編輯丨鄢子爲

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發佈兩款自主研發的電動車:MODEL B、MODEL V。

至此,富士康汽車家族有了五名成員。

“體驗鴻海自家打造的電動車,已經是我每年最期待的生日活動之一。”72歲的創始人郭臺銘,再次亮相會場。

今天活動上,鴻海同時展示將於明年交付消費者的MODELC量產款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固態電池、半導體等關鍵零組件,秀出公司在電動車賽道的代工實力。

“我們過去造PC、造手機,未來我們要造EV(電動車),並堅守CDMS的初衷,不會改變。”鴻海現任董事長劉揚偉表示。

“富士康造車是提前打版,證明自己的製造實力,爲新能源汽車代工訂單做好準備。”一名汽車行業人士解釋稱。

老謀深算的代工巨頭,勝算幾何?

1

步步爲營

這兩年,富士康在汽車產業鏈上頻繁落子。

自16年前收購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富士康逐步滲透進汽車產業鏈。據《21CBR》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至今,富士康至少與數十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合作。

比如投資3600萬美元,與碩禾達成股權合作,共同開發電動車電池材料;與 Gogoro合作,做智慧電池交換系統;與Indika Energy成立合資企業,開發車載磷酸鐵鋰電池及生產電動汽車。

得益於這些佈局,富士康汽車零部件自研水平和自給率較高,做好了代工準備。

去年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放言,“公司要在2027年之前實現爲全球10%的電動汽車供應配件”“自有車用關鍵IC量產”。

據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祕書長林示瞭解,富士康內部對直接下場造整車這件事,沒有一致性意見。

他判斷,富士康造車,最終還是會回到代工模式,直接造整車風險高,研發製造需要花錢,造出來了也不一定有用戶買單。

富士康自己曾表態“不生產整車”,聯合裕隆汽車推出MIH模塊化純電動平臺,面向量產能力有限、有外包需求的車企提供代工服務。

對於代工業務,官方引入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的說法。

這次劉揚偉的表態,加上引入“CDMS”概念,富士康的意圖更爲清晰。

從搭建供應鏈系統、製造零部件,到頻繁投資聚集行業資源,富士康有機會拿下更多代工訂單。

“富士康擁有紮實的產業鏈基礎、龐大的生產加工能力,在未來的智能汽車產業鏈裏面,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原廣汽蔚來首席執行官、智由新能源汽車公司創始人廖兵向《21CBR》分析道。

2

代工路線

富士康汽車,亟需一位大客戶。

入局造車的蘋果是否會選擇“老搭檔”,變數很大。蘋果曾接觸現代、日產、豐田等整車製造廠,也有可能獨立製造。

國內新造車企業,是否會向富士康拋出橄欖枝?

“蔚小理”三家在發展初期曾找過代工廠,比如蔚來找江淮汽車代工,小鵬找海馬汽車代工,理想找力帆汽車代工。

近兩年,三家新勢力車企均已自建工廠。

一名汽車供應鏈人士向《21CBR》指出,“品牌車企不會把整車製造交由其它公司代工,沒有工廠的新入局玩家,可能採取這種方式,貼牌生產。”

“差勁的產能願意合作,但造不出好車;能造出好車的廠商,不願意接外包訂單。”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曾提到尷尬的“代工悖論”。

這或許是富士康汽車的機會所在。

今年,在中低端市場,富士康拿到了幾張代工訂單。

2022年5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收購了一個廠房,10月,其與美國電動車公司INDIEV簽署合作,協助代工製造原型車。

今年,富士康進攻東南亞市場,與泰國石油集團合資成立電動車公司Horizon Plus,爲當地企業提供代工服務。

汽車零部件甚至整車代工製造路徑,對於富士康來說,是一條“明路”。

“整車廠紛紛建設自有工廠,以前的代工方式現在受到了一些壓制。我們無法確定的是,未來這個產業的發展方向,到底是多品牌化,還是高度集中品牌化。“廖兵表示。

他認爲,在汽車行業高度智能化到來之前,多品牌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一些擁有先進製造經驗的生產代工角色,可以承接更多品牌方訂單進行私人訂製化的加工,滿足不同用戶羣的需求。”廖兵解釋。

3

挑戰不少

造車是風口,熱錢湧入,富士康藉機轉型。

“造車的利潤再低也比造手機的高,新能源汽車未來60%—70%都是電子化的,這也符合富士康的發展需求。”汽車分析師鄭誼告訴《21CBR》記者。

一位消費電子產業鏈人士向《21CBR》透露,據他測算,富士康代工製造手機模組的利潤水平應該不超過10%,“一是蘋果很強勢,二是手機行業的盈利是靠量取勝。”

據2022年上半年財報,鴻海實現總營收2.91兆新臺幣,同比增長8%,稅後淨利627.44億新臺幣,同比增長8%。業績增長,是靠雲端網路產品和電腦終端產品帶來的。

顯而易見的是,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市場增量已觸及天花板。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手機總銷量1.34億部,同比下降了16.9%。PC平板方面,全球出貨量連續四個季度下跌,同比下降 11%。

消費電子產業需求萎靡,汽車製造或代工,有可能成爲富士康的新增長點。

在起步階段,挑戰很多。

洛克資本合夥人李音臨向《21CBR》分析,“在整車製造方面,富士康的品牌力不行;走代工路線,因上游原材料價格昂貴,毛利率低。”

現階段,上游礦產商和電池商拿走大部分利潤,代工這門生意也沒那麼掙錢。爲新能源車企代工的江淮汽車,今年上半年虧損7.12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4.78億元。

就富士康而言,更多的擔憂指向其是否能成功轉型。

“對一個大型加工企業來說,它的組織架構只有適應變化,突破自己,纔有市場說服力。”廖兵評價道。

富士康爲自己謀了條新路,能不能走通,還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