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據悉,十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超過1300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768萬人。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瞭解到,十年來北京全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30.92萬人,累計幫扶166.37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第三產業成爲最大“容納器”,就業人口占比提升至81%

據悉,北京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長期控制在5%以內。十年來,全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30.92萬人,常住就業人口由2012年末的1115.3萬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1158.0萬人,就業總量持續增加。

同時,北京市就業機構不斷優化。十年來,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比由74.3%提升至81%,成爲了北京市就業的最大“容納器”。特別是從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的人員,2021年佔比爲48.3%,比2012年提高9.3個百分點。

9月12日,北京,“促就業”活動現場,不少大學生向企業面試官(右)遞交應聘資料。圖/IC photo

勞動者素質也逐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北京地區技能人才達370.2萬人,比2012年末增長40.4%。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14.3萬人,佔技能人才總量的30.9%,比2012年末增長56.1%。

此外,全市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5%以上,城鎮職工勞動合同續訂率90%以上,勞動關係始終保持和諧穩定。社保覆蓋範圍超過2000萬人。

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累計幫扶45.3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實現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北京市在2012年至2021年間,累計幫扶45.3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今年以來,北京市全面啓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工作,截至9月底,今年已幫扶4.11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參保。

在幫扶措施上,北京市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管理制度,農村勞動力享受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同等的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幫扶政策。抓住鄉村產業振興的契機,加大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幫扶力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適應首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將房山、門頭溝等涉農區確定爲農村就業困難地區,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6月19日,北京懷柔,農民正在採摘鮮花。當地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休閒旅遊爲一體的農民合作社,帶動村民就業。圖/IC photo

爲提供精準服務,北京市將農村“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及農村就業困難地區勞動力納入就業援助範圍,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制定個性化援助方案,簽訂援助協議,通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等措施,開展重點援助服務。

創業帶動就業,全市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33億元

全球創業觀察報告稱,每增加一個創業者,當年可帶動的就業數量平均爲2.77人,未來5年帶動的就業數量爲5.99人。據瞭解,北京市每增加一個創業者,當年帶動的就業數量約爲5人。

爲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北京市持續推進《北京市促進創業帶動就業行動計劃(2021—2023年)》,實施創業能力提升、創業人才激勵、創業服務升級、創業政策拓展、重點羣體幫扶、創業氛圍營造六大創業助推行動。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參保創業單位10萬戶,帶動就業崗位51萬個,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果明顯。

同時,北京市取消了貸款對象戶籍和人員類別限制,提高了貸款額度,個人貸款最高額度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小微企業貸款最高額度從20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滿足多層次資金需求。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33億元,爲2200餘個創業主體提供貼息貸款支持。

除此之外,北京還連續舉辦了五屆“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累計吸引近6000個創業項目報名。推動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先後認定了58家北京市創業孵化示範基地。截至目前,示範基地在孵創業企業850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6.8萬個,創業帶動就業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鼓勵靈活就業,全市繳納社會保險的靈活就業人數約66萬人

據悉,一直以來,靈活就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繳納社會保險的靈活就業人數約66萬人,其中享受社會保險補貼人數近30萬人。抽樣調查顯示,全市網約車、快遞外賣等平臺網約勞動者、網上經營等平臺個人靈活就業人員約145萬人。

7月15日,北京,身着各色工服的外賣員停在路口等紅綠燈。圖/IC photo

爲促進新就業形態就業健康發展,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各項權益,北京市要求各網絡餐飲平臺和網約車平臺合規經營,試點“服務星級”激勵機制,改進騎手服務評價規則,不斷減輕騎手配送壓力。

此外,開展技能等級認定。出臺《關於開展新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通知》,已有3400餘名快遞員完成技能等級認定,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開闢了新的職業發展空間。

幫助就業困難羣體,累計幫扶166.37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就業困難人員是失業人員中的特殊羣體,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加強困難羣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據瞭解,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累計幫扶166.37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在幫扶過程中,對就業困難人員開展需求摸排,主動提供政策諮詢、崗位信息、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就業援助、專項服務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從“人找服務”向“服務找人”的轉變。

幫扶中突出政策精準化。在幫扶“4050人員”、低保人員、零就業家庭等羣體的同時,關注重點項目建設對區域就業的影響,對受到項目建設影響地區——如生態涵養地區、大興新機場、城市副中心等地的勞動力,及時給予階段性的就業幫扶和政策支持,保持區域就業局勢穩定。

此外,北京市鼓勵支持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就業,給予稅費減免和資金補貼等;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利用公益性就業崗位進行託底安置,保障基本生活。此外,打造線上線下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精簡優化辦事環節、辦事材料和辦理時限,實現服務事項“全城辦同標辦”。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