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騰訊雲業務的“幫手”星環科技已成功登陸科創板。據悉,星環科技成立不到10年時間,卻已然成爲一衆明星資本眼中的香餑餑,其投資方陣容相當豪華,不僅有恒生電子、信雅達等上市公司加持,更有中金公司、啓明資本等明星機構押注。其中,騰訊作爲最大機構投資方,出錢又出力。

星環科技上市,騰訊“得利”。

10月19日,星環科技在上市翌日盤中跌超11%,饒是如此,其背後的股東們也獲利頗豐。其中,騰訊作爲最大的機構投資方,浮盈至少在5億元。

二者的交集要追溯至2017年,彼時星環科技僅成立4年,騰訊作爲領投方參與了該公司的C輪融資。

騰訊之所以將手中資金砸向這家“年輕”的企業,或因爲後者的業務。據悉,星環科技所處的大數據基礎軟件行業重研發,資金投入大。

而當年騰訊的業務重點也正逐步移向雲業務,公司業務與騰訊押注的重點不謀而合,兩者抱團對外顯然是最優解。

騰訊爲最大的機構投資方

10月19日,頭頂“國產大數據基礎軟件第一股”的星環科技已沒有了18日上市時的意氣風發,盤中跌超11%。

不過,相比較星環科技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市場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其背後的股東身上。作爲一家成立不足10年的公司,其背後雲集了一衆明星資本。企查查顯示,自其成立至今上市之前,拿到了8輪融資,幾乎保持着一年一輪的節奏。

從其投資方來看,恒生電子、方廣資本、啓明資本、信雅達以及深創投是投資席位的“常客”,這些資本曾多次參與星環科技的融資。同時,國內一線資本交銀國際、中金公司、TCL創投亦是看好星環科技。

而在一衆投資方中,騰訊格外顯眼。天眼查顯示,在2017年的C輪融資中,騰訊宣佈領投星環科技2.35億元。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18日,林芝利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爲其最大的機構投資方,持股數量爲1059萬股,持股比例爲8.77%。值得一提的是,林芝利創由深圳市利通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100%持股,而二者均系騰訊控股的下屬公司。

倘若按照星環科技19日收盤價72.88元/股來計算,騰訊的持倉市值約爲7.72億元,相比較其初始入股至少賺了5億元。

實際上,騰訊作爲星環科技股東席位上的重要一員,其不止爲後者的發展提供資金助力,也在業務上幫扶星環科技。

根據星環科技招股書顯示,基於項目需求,公司向新天路科技、騰訊雲計算等關聯企業採購技術服務或軟件產品,騰訊雲亦是隸屬於騰訊旗下。

從具體數據來看,2019年至2021年,星環科技向騰訊雲計算採購技術服務的金額分別爲33.16萬元、2.55萬元、3.30萬元,上述採購佔當期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爲0.84%、0.05%、0.06%。

此外,該上市公司向騰訊雲銷售商品以及提供勞務的關聯交易額度合計分別爲315.84萬元、122.83萬元、382萬元,上述銷售佔當期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爲1.81%、0.47%、1.15%。

騰訊的“幫手”

在星環科技飛速發展的“後半程”中,騰訊起到了催化劑作用。然而剖析之下,兩者更多是“報團取暖”。

將時間倒回2013年,彼時正是大數據極其火爆的一年,也正是在當年,時任英特爾數據中心軟件部亞太區CTO的孫元浩離開了任職多年的英特爾並創辦了星環科技。

其成立的第二年就迎來了資方,此後國內知名資本紛至沓來,騰訊也在該公司成立4年後,手握重金入股。

大數據作爲重研發的賽道,騰訊的入股可謂是雪中送炭。值得一提的是,投資方騰訊顯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資料顯示,就在騰訊將資金砸向星環科技的同時,其宣佈騰訊雲與星環科技正式宣佈達成戰略合作,作爲騰訊的雲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開放窗口的騰訊雲,將與星環科技在產品、技術、市場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當時,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騰訊戰略投資星環科技,主要基於在私有云、行業雲和公有云領域,雙方將能夠充分發揮戰略協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

資料顯示,星環科技所在的大數據基礎軟件長期被海外巨頭壟斷。根據國盛證券研報,以Oracle、IBM爲代表的國外廠商市場份額佔比約達到66.8%。

而星環科技自成立以來,主要在大數據與雲基礎平臺、分佈式關係型數據庫等進行研發,相比較華爲等大廠的尋求集中式數據庫的國產替代模式,其走的是國產分佈式數據庫替換海外集中式數據庫的道路,更是被寄予厚望能實現換道超車的新生力量。

事實上,星環科技本身的賽道屬性與騰訊的“雲計算”戰略不謀而合。

2015年,騰訊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5年將保持每年投入20億元的水平,預計將投入超過100億元。

就在投資星環科技的翌年,騰訊經歷了史上第三次架構大調整,彼時核心之一就是將騰訊企業級服務(To B)重要出口的騰訊雲,推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在押注雲業務的同時,阿里、華爲等互聯網大廠也紛紛躬身入局。

資料顯示,阿里雲營收規模從2015年的12.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24億元;騰訊雲相關數據儘管沒有在財報中單獨披露,但根據長橋海豚投研估測,其營收從2017年的40億左右,增長爲2021年約307億元,總營收佔比約5.5%。從財務數據來看,騰訊雲略遜與阿里雲。

因此,在百花齊放的雲層面,騰訊需要一個幫手,星環科技顯然是其中之一。

市佔率僅爲1.3%

衆星捧月的星環科技實際上在巨頭環視的雲業務上並不出彩,市佔率更是不到2%。

根據招股書顯示,星環科技的營收由大數據基礎軟件業務、應用與解決方案、其他業務三部分組成,其中大數據基礎軟件業務佔大頭。2019-2021年,大數據基礎軟件業務營收佔比爲96.22%、85.71%、79.89%。

即便大數據基礎軟件領域如火如荼,星環科技業績卻是連年虧損。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其營收爲1.74億元、2.60億元、3.31億元,同期應對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11億元、-1.84億元、-2.4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6億元。

其深陷虧損泥沼的原因之一或爲研發投入高。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星環科技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分別爲1.09億元、1.09億元、1.40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爲63%、42%、42%。

其在招股書中也坦言,公司研發投入較高、收入規模較小、運營投入較大,使得公司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持續爲負。

值得一提的是,其毛利率也不穩定。2019年至2021年,星環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爲60.69%、58.02%及58.94%,且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招股書顯示,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綜合毛利率平均水平分別爲72.23%、74.47%及73.50%。

對於未來,廣發證券預測,星環科技在未來各項費用率持續下滑的基礎上,近兩年或許依然未能扭虧爲盈,其預計星環科技2022年和2023年將分別實現淨利潤-2.21億元和-0.99億元。

星環科技雖然在主營業務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該領域國內早已有巨頭盤踞,比如華爲雲、阿里雲以及新華三等,這些企業資金力量強悍,造血能力尚弱的星環科技長並不能與之長期匹敵。

此外,星環科技排名靠前,但市佔率不足。根據IDC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星環科技在中國大數據平臺軟件的市場份額排名第7,僅有1.30%的市場份額,排在前兩位的是華爲雲以及阿里雲,二者市佔率分別爲18.50%、17.50%。

顯然,騰訊的加持也未能讓星環科技在羣狼環伺的雲競爭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