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楠/文

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再一次指明瞭房地產的發展方向。

過去五年,或劇烈或細微的變化,一直在房地產行業發生着:“房住不炒”潤物細無聲地內化爲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根本遵循,深入人心;從去年開始,房地產企業降槓桿,整個開發行業至今仍在深度盤整中;租賃住房市場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正深刻改變着住房的供給格局……

上述這些變化都呼應了“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的報告內容。

解決住房需求,無外乎買和租兩種方式,各國國情不同、城市發展水平不同、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傳統不同,解決住房需求時,買和租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在中國住房發展的脈絡中,一直存在着買優於租的現實反饋:購房人能夠收穫更穩定的居住環境和資產升值;地方政府因此形成了“土地財政”模式;開發企業等產業鏈中各參與主體也在過去20多年坐上了財富直通車……

總體形成的客觀結果是,中國的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同時,我們也面臨着兩個現實:一方面,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房價上漲能夠帶動這種模式持續,但當經濟增速和城鎮化進程放緩,這種模式的持續性就存在問題;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高,但是城市間區別巨大,特別是人口流入的大城市,住房矛盾尤其突出。

因此,解決租賃住房的短板,成爲近年來各級政府解決住房突出問題的重要內容。

住建部在2021年明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爲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

政策的指引方向以及房地產的發展階段都說明,當下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需要正視補足租賃住房短板這件大事,諸如租房居民和購房居民的同權、租房的穩定性、租金上漲的規範性、租賃住房配套的完整性等,都是租賃住房市場迫切需要解決和完善的問題。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變化,例如保租房作爲房住不炒、租購併舉的重要內容,不斷地受到政策端的利好加持。全國各地紛紛出臺認定標準、推進納保工作,相關貸款也不再計入貸款集中度管理。尤其重要的是,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底層資產擴圍至保租房,爲租賃住房市場打開了至關重要的退出通道,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接力,開創了此前未有的租賃市場新格局,我們相信,這種改變,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