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實習生黎雨辰 北京報道

10月20日,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第五場集體採訪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功勝出席並答記者問。他梳理了過去10年我國金融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並就下一步重點工作進行介紹。

其中,談及下一步金融系統工作重點時,潘功勝提出,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強化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爲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穩定物價、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受訪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潘功勝此次發言的核心思想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資本市場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展望未來,我國科創企業的發展前景較爲廣闊。

投融資結構持續優化

“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下,我們注意到一大趨勢,即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調、融合現象,在中國的金融市場是比較好的。”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

李湛告訴記者,在間接融資市場,央行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在科技金融方面,包括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方面、信貸方面以及普惠金融、中小微企業的放款方面都非常積極,有力地進行了逆週期調節。

而在直接融資市場上,最近幾年的註冊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

“2019年至2021年,IPO的發行數量每年都在創新高,體現了註冊制改革下IPO效率的提升,也說明監管部門努力適應企業的融資需求,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各類企業融資,包括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潛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李湛稱。

IPO效率的提升也產生了多方面的正向效應。

在李湛看來,註冊制改革前,企業上市有很多財務指標的限制,但在註冊制改革下,很多的指標都相對靈活。北交所成立後,專精特新企業在北交所以及創業板、科創板上市也越來越普遍,對於“小巨人”企業,以及在細分領域解決國內產品被“卡脖子”問題的企業來說,都是很大的支持。

而這些企業在直接融資市場上得到支持的同時,在間接融資上也獲得了以銀行爲首的信貸支持。李湛認爲,兩類融資的支撐之下,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在這兩年得到了快速發展,這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

同時,一些貨幣政策工具也爲整個融資環境提供了相對寬鬆的支持。

李湛認爲,當前央行所實施的穩健貨幣政策,尤其是對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的、合理充裕的貨幣政策的保持,不僅對企業有很強的支撐,對金融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交投的活躍性都有很大的支撐。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資金支持之外,銀、證、保等監管和標準也在不斷完善,使得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科創企業方面得到了快速提高。”李湛表示。

在投資端,居民的投資需求也實現了與一級市場改革的呼應。據李湛分析,2019年以來,我國居民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投資理財需求爆發,資本市場、包括傳統的銀行市場成爲了許多居民的重要投資渠道。這一背景下,投資與實體經濟融資相匹配,有利於科創企業的發展。

“投融資的契合,相關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對細分行業專精特新企業的鼓勵,都使得國家能夠更好地發揮金融市場提高資本配置的效率,也使得我們對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充滿憧憬。”李湛稱。

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荀玉根亦指出,當下,科技創新既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複雜全球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借鑑海外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轉型離不開直接融資的配合。

據他介紹,1980年代美國經濟轉型期間,股權融資在美國非金融企業融資方式中的佔比從35%升至50%。在我國,過去的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爲主,而隨着資本市場改革的推進,目前我國直接融資比重已經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直接融資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32%,而2021年以來至2022年8月,我國新增直接融資佔同期社融增量的36%,較“十三五”期間明顯增長。

其中,第三產業在我國GDP中的佔比已從2010年的44%升至2021年的53%,而同期美國第三產業佔比從76%升至81%。他表示,從股市結構來看,消費與科技板塊在A股中的總市值佔比已由2010年的22%上升至2021年的45%,同期美股消費與科技佔比由52%升至66%,可見資本市場的改革正不斷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向成熟市場轉變。

“直接融資的發展爲我國的經濟轉型提供了助力,2010年以來我國逐步進入產業結構轉型期,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已明顯優化。”荀玉根認爲。

資本市場改革推動直接融資大發展,助力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荀玉根預計,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將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尤其是新興企業的融資需求。

(作者:雷晨,實習生黎雨辰)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