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曉奇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消費級AR眼鏡,熱度正在升溫。

今年以來,Nreal、Rokid、雷鳥創新等多家獨立AR眼鏡廠商均發佈了新品,其中既有新一代的AR眼鏡,也有適配AR眼鏡的智能終端設備。

據連線Insight查看,在Rokid與雷鳥創新的官方天貓店鋪中,雷鳥最新款XR眼鏡Air 1S預定數已超過300人,Rokid智能終端設備Rokid Station與Rokid Air的組合套裝預訂數也超過300人。

除此之外,國內字節跳動旗下VR品牌PICO發佈新一代VR頭顯PICO 4,海外MetaFacebook母公司)發佈最新款VR頭顯Meta Quest Pro。

36氪報道,羅永浩的AR創業公司“Thin Red Line”,近期完成近4億元天使輪融資,由美團龍珠領投,經緯創投、藍馳創投等九家機構跟投,並計劃於10月底繼續開放新一輪融資。

一切信息都表明,消費級AR眼鏡似乎正迎來新一輪熱潮,但AR眼鏡最好的時代來了嗎?

儘管由於5G、芯片、光學等技術的發展,AR眼鏡相較十年前在技術上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體驗上也比此前提升了不少。但AR眼鏡要想全面普及化,進入更多人的手中,還需要改進很多問題。

多位AR眼鏡體驗者向連線Insight表示,AR眼鏡使用起來的確有革命性的體驗,但不會成爲日常使用的產品,“玩幾天就喫灰是常態”。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缺少殺手級應用、用久了引起感官不適、設備無法長久佩戴等情況。

這也意味着,AR眼鏡不僅需要在硬件方面有更突破性的發展,還要建立起更廣闊的軟件生態,否則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更不用說取代PC/智能手機成爲下一代電子產品。

消費級AR眼鏡,爲何捲土重來?

消費級AR眼鏡,迎來了產品上市潮。

自字節跳動旗下VR品牌PICO發佈 PICO 4 VR頭顯後,近期兩家消費AR眼鏡廠商Rokid與雷鳥創新也接連發布了自己的新產品。

10月18日,Rokid舉辦2022 Rokid Jungle元宇宙新物種發佈會,會上發佈了AR眼鏡智能終端——Rokid Station。

作爲一款專爲Rokid Air配備的智能終端設備,Rokid Station主要功能是豐富內容生態,爲用戶帶來更多使用AR眼鏡的應用,並引入阿里無影雲電腦,可獲取無影雲端的海量算力和存儲空間。

從發佈會上來看,Rokid Station相當於一個遙控器或者遊戲手柄,在觀影、辦公時,可以遙控點擊功能,而在遊戲場景內,可當做遊戲手柄使用。

在內容生態層面,Rokid Station與多家平臺進行了合作,比如在觀影上接入愛奇藝、優酷、騰訊、芒果TV旗下的影視應用。這也是目前大多數AR眼鏡廠商的標配。

總體來看,Rokid Station的出現,更多是爲了配合Rokid發佈的AR眼鏡,在內容層面帶來更豐富的應用,以此吸引消費者購買使用AR設備。

就在Rokid舉辦新品發佈會兩天後,雷鳥創新也於10月20日發佈了新一代消費級XR眼鏡雷鳥Air 1S,這是雷鳥創新發布的第二款消費級XR眼鏡。

作爲升級款XR眼鏡,雷鳥Air 1S爲用戶帶來130英寸高清巨幕顯示效果,可適用觀影、遊戲、辦公、無人機、智能座艙等場景。同時,在畫質、音效、內容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不同於Rokid直接推出終端設備,雷鳥AR眼鏡需要藉助轉接器與iPhone、Switch、PS、XBOX等設備相連,進而體驗各類服務。

除了Rokid和雷鳥創新,另一家消費級AR眼鏡廠商Nreal則已在8月面向中國市場正式推出了三款硬件產品,其中包括Nreal X、Nreal Air兩款AR眼鏡和一款轉接設備Nreal適配器。

至此,國內主流AR眼鏡廠商均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消費級AR眼鏡再度呈爆發態勢。

其實,早在十年前,消費級AR眼鏡就進入了大衆視野。彼時,谷歌在2012年4月發佈了一款名爲“Google Project Glass”的AR眼鏡。即使放到今天,這款AR眼鏡也極具“科幻感”,其擁有拍照、視頻聊天、步行和駕駛導航、收發即時消息和電子郵件等諸多功能。

可是,這款眼鏡太超前了,當時市面上很少有可適配的應用,而且AR技術處於萌芽期尚未成熟,加之高昂的售價,谷歌AR眼鏡最終消失於大衆視野中。

但十年後的當下,圍繞AR眼鏡相關的技術已經提升了好幾個等級,同時5G等新技術出現,爲AR眼鏡奠定了基礎設施條件。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智能手機的創新已經陷入瓶頸,已經多年未出現革命性的創新,這讓消費者產生了倦怠感。此時,AR眼鏡的出現,似乎讓用戶體驗到了革新性的改變,市場需求由此慢慢培養了起來。

多重利好之下,資本市場的關注也爲AR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VR/AR領域的投融資共計獲得38筆融資,融資總額36.32億元,融資數和融資額均處於賽道前列。整個VR/AR領域的投資熱度正在不斷提升。

消費級AR眼鏡終於重見曙光,但行業距離成熟還尚有一定的距離。

AR眼鏡,離爆發還有多遠?

在元宇宙的熱潮下,消費級AR企業迎來了資本追捧的好時代。

據連線Insight查詢公開信息,今年大部分消費級AR企業均獲得新一輪融資,多家還獲得了兩輪融資。

Rokid在今年3月獲得由復星集團投資的C輪7億人民幣後,9月又獲得了網龍網絡的4000萬美元戰略投資;Nreal的融資節奏與Rokid相似,也是3月獲得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後,又在8月獲得了1500萬美元戰略融資;亮亮視野也在今年4月和7月獲得了兩筆新融資……

作爲體驗元宇宙的最佳技術載體,消費級AR眼鏡趕上了新熱潮,但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嗎?上一輪消費級AR眼鏡遇到的問題得到解決了嗎?

此前,由於芯片、5G等技術還不完善,消費者在操作AR眼鏡時,常常出現卡頓、無反應等情況,語音識別的響應速度也較慢,無法給到實時反饋,造成整體交互體驗較差。

而且當時應用層面仍處於萌芽期,消費者拿着AR眼鏡沒有可使用的應用。同時,AR眼鏡有涉及監視與泄露因素的風險,當時一些公共場所甚至限制AR眼鏡進入。這些倫理因素,導致AR眼鏡僅搭載單一功能,難以吸引消費者購買。

如今,消費級AR眼鏡再度集中上市,除了有元宇宙的助力,更關鍵基礎設施完善後,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首先5G網絡的高速率、低時延的特性,大幅提升了AR眼鏡的使用體驗。據賽迪智庫對比5G與4G的關鍵性能指標,5G 網絡下畫面端到端延遲相比4G將減少10倍,這會顯著減輕玩家眩暈感;5G 傳輸信號下用戶體驗速率會提升10-100倍,這可讓AR眼鏡直接通過無線信號進行傳輸,甚至直接將算力放至雲端,減輕設備體積及重量。

雲計算技術的成熟,也幫助AR產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本地AR受到用戶體驗和終端成本的制約,無法兼顧性價比與體驗感,而Cloud VR/AR平臺既能夠降低終端設備的價格,也能帶來更好的體驗。

安信證券認爲,通過統一的 Cloud VR/AR平臺,可適配不同終端上的不同類型的內容,解決AR/VR內容的分散性。

在AR眼鏡至關重要的光學顯示系統方面,隨着光波導技術的成熟,AR眼鏡的體驗感也得到了加強。據智東西報道,目前光波導正在逐漸成熟,生產良率正在逐步提升。亮亮視野的CEO吳斐介紹,在陣列光波導領域,亮亮視野已經實現98%的良率。

今年上半年,耐德佳、靈犀微光、瓏璟光、至格科技等AR光學廠商均獲得新一輪融資。

技術性問題得到解決是AR眼鏡發展的基石,但要大規模普及還需要內容層面的蓬勃發展。

儘管Steam、 Oculus PC、Viveport、SideQuest等平臺都在推動AR應用的發展,但目前AR應用依舊不夠豐富,遠無法與手機應用的豐富度相比,應用端也未出現爆款產品。爲此,當前AR眼鏡廠商都在與不同平臺合作,以此讓自身應用生態更豐富。

由此可見,當下消費級AR眼鏡的確獲得了發展的最佳時機,但距離整個行業爆發或許還有一大段距離。畢竟,一個現象級的產品沒那麼容易誕生,而且AR設備也需要帶來更舒適的體驗,才能吸引更多用戶。 

何時能“代替手機、電腦”?

AR眼鏡可能取代手機、PC嗎?如果可能的話,離這一天到來還有多遠?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或許PC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能給出些許答案。

不得不提的是,蘋果公司在PC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7年,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設計的蘋果二代(Apple II)個人電腦問世,該設備搭配一款名爲VisiCalc的殺手級電子表格軟件,讓蘋果將Apple II賣給了商業客戶。

蘋果起了帶頭作用後,英特爾與微軟也跟上了步伐。1993年,英特爾發佈Pentium品牌CPU,這讓個人電腦有了強大的計算處理能力。兩年後的1995年,微軟發佈Windows 95,圖形界面讓電腦操作更爲簡易便捷。

手機的發展史與PC如出一轍。

2007年,蘋果發佈了變革性產品iPhone,這是智能手機替代PC成爲最普及電子設備的開端。一年後,Google發佈第一版Andriod商用版本,此後智能手機劃分爲蘋果陣營與安卓陣營。

變革性的產品、劃時代的操作系統、強悍的芯片,這三者相加讓PC與智能手機成爲當今不可缺少的設備。AR眼鏡要取代PC/智能手機,毫無疑問也要做到這幾點。

儘管資本市場對AR眼鏡的關注與日俱增,Meta(Facebook母公司)旗下發售的Meta Quest 2全球銷量也已經達到1480萬臺(IDC數據),但從技術性能、用戶體驗、應用生態等各個方面,AR眼鏡還不足以成爲面向消費者的成熟消費科技產品。

從連線Insight收集的用戶反饋來看,大多數用戶買AR眼鏡主要是爲了體驗新潮電子設備,但由於整個生態還未形成,爲此大多都AR眼鏡用來玩遊戲。“能體驗的遊戲也不多,而且盯着看久了眼睛也會不舒服。”一位AR眼鏡用戶表示。

更關鍵的是,AR眼鏡的交互遠沒有智能手機/PC順暢,特別在打字的時候,交互極爲麻煩,與實體鍵盤、觸摸屏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此外,現在AR眼鏡的兼容性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絕大多數用戶都反饋AR眼鏡兼容性差,有些手機只支持投屏功能。

在使用時,不少AR眼鏡也存在透視清晰度不夠、畫質清晰差、使用時間長導致發熱嚴重等問題。可見,在硬件端,AR眼鏡還需要迭代好幾個版本,以解決目前普遍的問題。

華映資本在AR眼鏡相關分析文章中提到,目前AR眼鏡大多數處於1.0版本階段,這一代產品由於眼鏡形態對體積要求苛刻,導致留給電池和主計算單元的空間非常有限,所以普遍使用手機端算力,並用有線方式連接眼鏡設備。這導致設備的便攜性和場景寬度大打折扣。

此外,在關鍵性的光學部分方面。1.0產品普遍使用的BirdBath方案有兩個致命的問題:第一是由於需要光機的朝向是垂直向下,使得光學模組的厚度幾乎不可能接近正常眼鏡;第二是整個成像結構需要遮擋住鏡片的上半部分,這會直接導致嚴重的視線阻礙,這樣的眼鏡很難在動態場景下使用。

這些問題是阻礙AR眼鏡全面走向市場的桎梏,這也意味着問題一天不解決,AR眼鏡也就難以做到普及化。

據華映資本預測,在2025-2026年左右,AR眼鏡有可能會出現整個賽道的加速拐點。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消費者可以用比手機更低的價格,買到替代手機大部分功能的設備,而且有比手機更好的體驗,其次AR眼鏡裝載了有一些手機實現不了的應用和功能,讓其需求產生了較強剛性。

但在三年後,會不會有更具改革性的產品出現?沒人知道答案。只是目前,AR眼鏡似乎是進入元宇宙的最佳路徑,也是一個創業新風口,創業者和巨頭們的湧入和探索,將給這個賽道帶去新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