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尤方明 北京報道

10月24日,是世界脊髓灰質炎日。

脊髓灰質炎(以下簡稱“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按其抗原性不同,分爲Ⅰ型、Ⅱ型、Ⅲ型共3個血清型。感染者可能出現肢體麻痹,出現麻痹的病例多數留下跛行等終生致殘。由於該疾病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兒童,又稱爲小兒麻痹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介紹,每200例感染病例中會有一例出現不可逆轉的癱瘓。在癱瘓病例中,5%至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在上世紀80年代末,野生脊灰病毒曾在125個國家流行,每年約造成35萬病例。1988年,世界衛生大會制定了全球消滅脊灰行動(GPEI)。歷經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脊灰野生病毒病例減少了99.9%,有望成爲繼天花之後第二個被消滅的人類疾病。

勝利在望之時,警鐘卻重新敲響。2022年,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爲無脊灰區域的非洲檢測出輸入性野生脊灰病毒,英國、美國和以色列等早已消除脊灰的國家也陸續報告檢測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在2000年,我國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無脊灰認證。但我國與世界上僅存的兩個野生脊灰流行國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同時接壤,仍然面臨脊灰病毒輸入的風險。

近日,在蓋茨基金會舉辦的媒體研討班上,世界衛生組織消滅脊灰項目主任艾丹·奧李瑞提出了具體的時間線:在2023年底前阻斷野生脊灰病毒的傳播,並在2026年底前根除脊灰。

如何制勝“最後一公里”?與會專家指出,合適的疫苗接種策略以及對落後地區的傾斜是重中之重。

謹防死灰復燃

迄今爲止,尚未有針對脊灰的特效藥問世,因而免疫接種是預防脊灰的最有效措施。

自1988年成立以來,GPEI在全球抗擊脊灰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爲30億兒童接種了脊灰疫苗,讓2000萬人避免因脊灰而癱瘓。

1994年至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美洲、西太平洋、歐洲、東南亞、非洲等五大區域相繼通過無脊灰認證。Ⅱ型與Ⅲ型野生脊灰病毒分別在2015年與2019年被消滅,目前僅有I型病毒流行。野生脊灰病毒病例也從1988年的約35萬例減少至2021年報告的6例。

戰役收官在即,脊灰卻呈現死灰復燃之勢。雖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全球最後兩個野生脊灰流行國家,全球當前仍有34個脊灰暴發國家和8個存在嚴重脊灰復燃風險的國家。

近日,非洲國家馬拉維和莫桑比克分別檢測出輸入性野生脊灰病毒,均與巴基斯坦流行毒株相關。

除此之外,脊灰病毒已攻破發達國家防線。2022年3月,耶路撒冷的一名四歲男孩感染脊灰,這是以色列自1989年以來的首例脊灰確診病例。6月,倫敦的污水樣本中發現疫苗衍生脊灰病毒。7月下旬,紐約州一名未接種脊灰疫苗的人士感染脊灰並癱瘓,這是自2013年以來美國出現的首例脊灰病例。紐約州環境樣本中檢測到的病毒與倫敦污水樣本,以及2022年1月至6月期間從以色列耶路撒冷地區收集的污水樣本中檢測到的病毒存在基因上的關聯。 

“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消滅所有形式的脊灰病毒之前,任何國家都仍然存在風險。”蓋茨基金會脊灰副項目主任邁克爾·戈爾韋說。

我國雖自2000年以來保持無脊灰狀態,但也持續面臨境外野生脊灰病毒輸入的壓力。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主任、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維持無脊灰證實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宇介紹,2011年,新疆發生過由巴基斯坦輸入性病例導致的小範圍脊灰疫情,所幸我國迅速採取基因測序、大規模強化免疫等一系列行動,疫情很快被成功撲滅。

奧李瑞表示,各國應着力夯實環境病毒監測系統,以便公共衛生部門採取積極且及時的行動。但治本之策是要關注未接種和未完全接種的兒童羣體,從源頭上阻斷病毒傳播。

王宇指出,應特別關注“免疫窪地”的存在。他說,一旦脊灰病毒通過人員流動進入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的地方,不但會引發感染,還有可能造成病毒的“回覆突變”,產生毒性更強的毒株。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範圍內總體免疫接種率造成了嚴重衝擊。今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佈的各國免疫覆蓋率估計數據顯示,零接種兒童(即從未接種任何疫苗的兒童)的數量從新冠肺炎疫情前的不到1900萬上升到超過2500萬;在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28個國家的60餘個接種活動遭遇推遲。

目前,前述再度報告脊灰疫情的發達國家已開展免疫接種活動,但奧李瑞則把目光投向了欠發達地區。“脊灰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這意味着衛生條件極差且缺乏安全飲用水的地方,是病例發生幾率最高的地區。”奧李瑞說。

這也正是GPEI下一步即將瞄準的方向。戈爾韋說,自2022年10月17日起,阿富汗將爲新近報告病例地區的500萬名兒童進行免疫接種;而巴基斯坦亦將開展新的脊灰疫苗接種活動,目標是覆蓋250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

2026年有望全球根除脊灰

脊灰疫苗包括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OPV)和脊灰滅活疫苗(IPV)兩種。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介紹,由於OPV是減毒活疫苗,加上受種者個體差異及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可能會發生疫苗相關麻痹型脊灰或循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產生,但IPV則不會有類似情況的發生。

我國的脊灰疫苗接種策略歷經多個階段的調整。我國於1960年自行研製成功OPV,1965年開始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1978年將OPV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彼時我國兒童接種的OPV爲tOPV,即常見的糖丸疫苗,含Ⅰ型、Ⅱ型、Ⅲ型所有型別。

隨着Ⅱ型野生脊灰病毒的消滅,如果繼續使用OPV中的Ⅱ型組成部分,將可能導致循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產生。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執行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糖丸疫苗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轉爲使用含有Ⅰ型、Ⅲ型的bOPV開展接種,同時在兒童2月齡時用IPV替換OPV,即實行1劑IPV+3劑bOPV的免疫程序。

自2020年1月起,我國兒童脊灰疫苗常規免疫程序調整爲2劑IPV加2劑bOPV。但上海、江蘇等省市已發文決定,將免疫程序調整爲4劑IPV。

前述發達國家報告的脊灰病毒均爲循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既然如此,爲何不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由OPV向IPV的轉換?王宇表示,基於產能、成本、接種接受度等因素的影響,這一設想在當下並不現實。

一個利好消息是,新型Ⅱ型口服脊灰疫苗(nOPV2)已研製成功。據戈爾韋介紹,2020年11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將nOPV2列入緊急使用清單,並在2021年開始於30多個國家推廣使用,共接種了5億多劑次。迄今爲止,這些國家都沒有再發生脊灰暴發,且未有循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報告。

有了這樣一個得力武器,奧李瑞對於徹底消滅脊灰充滿信心。他表示,在阿富汗,曾有8種變異野生脊灰病毒傳播,今天只剩最後一種。在巴基斯坦,2020年還有11種變異野生脊灰病毒傳播,在2022年只有一條傳播鏈。

“現在是最後一個機會窗口來完成消滅脊灰的工作。我們要在2023年底前阻斷野生脊灰病毒的傳播,並在2026年底前實現根除。”奧李瑞說。

王宇表示,只要有一個病例存在,那全世界就有4億兒童需要接種脊灰疫苗。疫苗的生產、運輸、儲存、接種、不良反應監測以及疫苗毒株突變都將帶來巨大的醫療資源成本支出。唯有徹底消滅脊灰,才能節約下這一支出,還能確保不再有兒童因脊灰癱瘓的悲劇發生。在這一進程中,我國一方面要鞏固現有的免疫屏障,另一方面更要積極參與到國際共同協作中,幫助鄰國實現無脊灰目標。

在10月16日舉行的世界衛生峯會上,蓋茨基金會承諾投入12億美元,用於支持在全球範圍內消滅所有形式的脊髓灰質炎。此前,蓋茨基金會已經向GPEI捐贈近50億美元。

“孩子們不能再等下去了,我們將致力於改善脊灰監測和響應系統,並研發更安全、更有效的疫苗,爭取在2026年底之前實現全球根除脊灰的目標。”戈爾韋說。

(作者:尤方明 編輯:週上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