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保险业,一面遭受国内A股市场的犹疑,股价大幅走低;一面以开放的姿态,不断迎来新的进入者——增资、入股、拿牌,控股权燃起的更高期待下,外资保险公司加速涌入

文|丁艳 杨芮

编辑|杨芮 袁满

“开门红能起效吗?”“行业是否能够触底反弹?”“产品卖的动吗?”……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保险业,一面遭受国内A股市场的犹疑,股价大幅走低;一面以开放的姿态,不断迎来新的进入者。

增资、入股、拿牌,控制权燃起的更高期待下,外资保险公司加速涌入。

近日,爱和谊日生同和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宣告,拟将公司注册资本金由6.25亿元增加至10亿元。

此前,外资巨头安联保险集团以5750万元最高价拍得京东安联财险3.33%股权,持股比例增加至53.33%;“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正考虑收购农银人寿的少数股权”的新闻引发业内关注;今年3月,君正集团等11家公司合计向安达北美洲和安达美国转让华泰保险35.88%股权,“安达系”对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或将增至83%……

图:2022年外资布局中国保险业一览,

《财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

最新披露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了1.3倍,资产增长了6倍。此外,据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外资再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达35%,在华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双增长。截至2022年5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

从估值角度看,目前中国保险业股价处于低估状态。多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确实到了一个很便宜的阶段,估值已到历史低位,外资来华投资相对性价比较高。同时,在全球经济下滑大背景下,中国国内市场行情较为稳定,更适合保险公司长期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尤其是近期养老第三支柱政策利好,外资险企十分重视养老金体系第三支柱改革试点这一利好,希冀能在中国养老领域广阔蓝海里分一杯羹。

从未来趋势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10月17日在二十大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转型阵痛中的估值洼地

目前,中国保险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负债端、投资端皆承压,外资保险为何逆风而行?

保险股价目前处于低估值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收盘,A股保险板块年内下跌14.94%,港股保险板块年内下跌22.19%。从A股上市险企股价情况来看,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年内股价分别下跌32.16%、27.51%、21.02%、3.89%。

而早在2021年,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Wind保险指数全年下跌37.07%,成为当年A股Wind二级行业中跌幅最大板块。其中,五大A股上市险企股价均呈现两位数跌幅,年内总市值合计缩水超过万亿元。

“中国保险市场确实到了一个很便宜的阶段,估值已到历史低位。”一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阶段,中国相对而言已经算是“优等生”。相对于很多国家,中国国内行情比较稳定,更适合保险公司长期发展。叠加近期美元升值,对外资来华“买买买”更为划算。

据了解,今年7月,保德信集团出资2.65亿元人民币,竞拍前海再保险10%股权,这笔股权的成交价仅为评估价的八折。

据媒体公开报道,上半年涉及控制权转让的中韩人寿PB(市净率)为2.61倍,横琴人寿为2.46倍,已低于以往控制权转让PB普遍超过3的高倍数;而不涉及控制权转让的友邦参股中邮人寿,PB仅为1.34倍;此外,在二级市场,几大上市保险公司的PB倍数持续走低,有些甚至出现了“破净”的现象。

“二级市场PB属于纯财务投资,外资这类控股或者重大影响投资的价格会更高一些。”一位中型财险公司投资经理如是对《财经》记者表示,以前的保险股权更加值钱,其中寿险比产险价值更高,因为以前关联交易比较多,现在监管很严格。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监管政策趋严,金融业正处于脱虚向实、回归本源的阶段。有外资险企资深人士坦言,近几年大环境较为低迷,很多保险公司中方股东或主动或被动要求聚焦主业,所以出售股份较多,但因为市场上有资本、不考虑聚焦主业,且有意愿接盘的国内企业不多,所以这给了外资险企机会,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看好国内市场。

开放政策下的长期价值

追溯外资投资中国的市场阶段来看,业内普遍认为已有两轮外资投资热潮。

首先,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成金融业中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随着欧美等保险成熟市场业务增长放缓,其将投资眼光转向中国。彼时中国集中批设了十余家外资保险公司,这是外资涌入中国的第一个阶段。

从当时中国股市市场行情来看,刚经历完一轮牛市(1999.5.19-2001.6.14),沪指在创下2245的历史最高点后,中国股市进入低谷年,外资在这一阶段集中涌入。

其次,外资涌入中国的第二个阶段为2018年-2019年,此阶段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大幅增加,保费呈现井喷式增长;百万医疗、重疾险等产品热销,互联网渠道崛起。而从股市角度看,亦是一轮低谷期。2018年中国股市市值缩水曾超过7万亿元,跌幅高达30%。上证综指、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下降幅度均为20%左右。一方面当时中国股市逢低,另一方面中国保险行业景象繁荣,外资敏嗅商机涌入。

当前的外资涌入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系列政策依旧紧密相关,相较于银行和证券业,中国保险业在金融业中对外开放的时间最早,开放的程度也最高。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自2018年起开始加速,从2018年,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再到2022年9月起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管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截至目前,中国保险业政策已全面放开,部分外资险企在股权上已实现“控制权自由”。

据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工银安盛资管、交银康联资管、中信保诚资管等多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设立;汇丰人寿、安盛天平、中德安联等多家合资险企转为外资独资险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2万亿元。

对国际保险市场而言,纵览全球前二十大保险市场,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位列前茅。瑞士再保险分析指出,2022年至2023年期间,我们预计亚洲新兴市场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图:2021年全球保险市场排名,来源:瑞士再保险)

从保险深度、密度等指标来看,国内保险市场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据一位外资险企中层对《财经》记者指出,近期关于养老第三支柱政策频频出台,预计养老保险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外资也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

全行业多领域深度竞合

寿险、财险、再保险、中介……外资保险的新一轮竞逐在中国保险业走向纵深。多项政策暖风下,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已全部取消,在获得企业控制权后,外资保险机构都青睐哪些标的?

近日,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京东安联财险3.33%股权,被安联保险集团以5750万元竞拍取得。自此,安联保险集团持有京东安联财险的股权比例达到53.33%。

今年9月,中德安联人寿完成股权变更登记,股东由中信信托、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变更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成为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人寿险公司。作为最早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保险集团之一,安联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持续深入。

安联集团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一路波折不断,但安联集团一直钟情于中国市场,据一位接近安联集团人士分析,“作为国际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一直视中国为重要战略性市场,同时也在一直谋划集团化布局,但受各类因素影响,进度并不是很快。”

安联并非特例,其他国际保险巨头亦在发力。今年3月,华泰保险集团发布的变更股东信息披露公告显示,君正集团等11家公司合计向安达北美洲和安达美国转让华泰保险35.88%股权。等监管批复后,“安达系”对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将增至83%。

欧洲市场之外,美国保险巨头也有动作。近日,一则“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正在考虑收购农银人寿的少数股权”的新闻引发业内关注。根据该新闻,保德信集团将收购农银人寿20%-49%的股权,若成功交易,农银人寿则有可能成为四大行旗下第三家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曾拍下前海再保险10%股权,布局中国市场的意图明显。

今年8月末,同方股份挂牌转让同方全球人寿50%的股权。根据挂牌公告细节,业内猜测其潜在意向购买方或为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

再保险领域也成为外资进入的活跃区域。8月,银保监会批复西班牙曼福再保险公司筹建北京分公司;9月5日,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发布增资公告称,拟增资15.25亿元,注册资本将增至72.5亿元。2020年年初,大韩再保险上海分公司获批开业;2020年7月17日,信利财险变更为信利再保险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

中介作为渠道重地更受到保险巨头外的资本所青睐。宝马、特斯拉等车企巨头“涉险”步伐亦有提速,近日宝马保险经纪公司在工商部门正式完成注册,而特斯拉早在2020年8月即在中国注册成立特斯拉保险公司。

本土化仍是挑战

“中国市场非常重要,在安顾‘2025年雄心计划’中,中国是重中之重。”安顾中国首席执行官思勇明近日在公开采访中曾表示,安顾集团隶属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是德国和欧洲主要保险商之一。和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脉络相似,安顾在中国业务版图的扩大主要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

去年,安顾战略入股泰山财险,将在华市场业务从寿险、健康险扩大到了财险。思勇明称,在过去的近20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在安顾集团的业务战略布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安顾在华投资资本目前约为20亿元人民币,未来有望继续追加投资。

安顾在中国的布局目前基本已覆盖直保端、渠道端、服务端全链条,和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脉络相似,安顾在中国业务版图的扩大主要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切入,从寿险、健康险进一步扩大到财险,而健康险和养老亦被多家外资险企认为是未来增长点。

安联集团最新公布的《2022年安联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增长12.2%,增速与10年均值15%相比略有放缓,但资产总额仍创历史新纪录达到3.2万亿欧元,表现出韧性。此外,中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在全球市场占比也在10年间从7.2%攀升至13.6%。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中占比达到48%,证券和理财产品占比为41.4%,保险和养老资产占比仅为10.6%。

瑞士再保险认为,中国市场经济稳中向好,保险业迎来转型发展新机遇。养老将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

一位大型上市险企投资部门负责人亦对《财经》记者坦言,以保险产品或服务切入私人财富管理、养老金管理和健康管理等蓝海领域是外资不错的选择,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与产品。

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细则已在业内征求意见,目前各险企已在10月12日之前反馈意见。据9月29日银保监会人身险下发的《关于促进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可以成为个人养老金产品,享受税优政策。

养老金融蓝海在前,外资保险公司亦面临挑战。

2010年前后,国内保险业曾出现过外资退出或减持中国保险业的例子,回顾原因,既有经营水土不服,亦有战略定位不清等问题存在。据一位曾任合资公司负责人分析,合资公司的体会更深,外资机构的想法往往和中国市场存在差异,需要很长的磨合过程。

另据一位外资险企精算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就亚太区市场来看,中国市场竞争环境最为激烈,外资可能争不过国寿、太平、新华等国资险企。首先,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险企代理人团队方面会比外资建立得更好,更加稳定。其次,线上新业务的冲击也会给外资带来压力。目前外资只能在保持自身不缩水的情况下,再看看有没有更多机会去寻找其它渠道。

上述人士还进一步分析,外资险企在中国市场的成长不会那么快,也不一定不能成功。也许再过两到三年,其发现“掘金”机会并不多,哪怕其退出中国市场,其之前的付出的成本也会返还,也并不亏本。

更对等的地位、更充分的竞争环境、更复杂的市场环境,据一位合资公司董事长分析,“外资保险仍需汲取此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在新的业务、渠道以及合作模式上探寻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之路。”

(作者为《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 | Pexels

版面编辑 | 李郝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