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構建與國際接軌兼具中國特色的指標體系,引導各方合力推動ESG發展

每經記者 李玉雯    每經編輯 馬子卿

10月2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2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金鼎獎(金融)頒獎禮”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爲“金融賦能雙循環 綠色發展新動力”,衆多行業專家、機構高管齊聚於此,共享一場思想的盛宴。

會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發表了題爲“中國金融踐行ESG的方向與路徑”的主旨演講。在她看來,推行ESG對於金融體系、投資者、企業等多方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既能夠引導金融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也可以培養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同時有助於推動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王遙表示,隨着ESG理念在我國逐步主流化發展,監管在信息披露層面、投資層面逐步規範ESG標準,同時國內ESG產品也日益豐富,發行量不斷壯大。不過也要看到,由於起步較晚,目前我國ESG市場相較成熟市場仍有一定差距。對此,王遙提出,部分國際經驗值得借鑑,並從完善政策體系、構建ESG標準、促進市場發展、推動國際合作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ESG對金融體系、投資者、企業均有實踐意義

ESG是一套以社會責任感爲出發點的公司運營標準,同時也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座標體系,從長期維度來衡量公司價值。

王遙認爲,ESG對於金融體系、投資者、企業均有着重要的實踐意義。

從金融體系來看,ESG強調兼顧社會責任,有利於引導金融機構更加註重短期盈利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抑制過度逐利傾向,從而有助於從源頭治理金融風險。同時,推廣ESG投資理念,可以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引導上市公司提升ESG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持經濟轉型的功能。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基於中財大綠金院數據庫的研究顯示,ESG可以爲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帶來正面影響。ESG表現優秀的企業一般具有更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合規制度也更爲完善,發生違法違規、法律訴訟等負面事件的概率更低,投資者遭股價暴跌的風險也就更低。另外,ESG可以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幫助投資者在長期獲得更加穩定的回報。

從企業角度來看,ESG有利於推動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ESG投資本質可有效篩選出高質量的企業,爲企業帶來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共贏。而ESG表現能爲企業和投資者及利益相關方創建信任,在市場面臨負面衝擊時抵禦信任危機。不僅如此,ESG還能幫助企業提升融資能力。

“ESG代表企業的信用品質,能夠衡量企業的還款意願,提高ESG信用表現才能幫助企業獲得更多更低的融資成本,實現企業價值的良性循環。”王遙解釋道。

國內ESG政策逐步規範、產品日益豐富

隨着ESG理念在我國逐步主流化發展,一系列ESG相關政策陸續出臺,監管在信息披露、投資等層面逐步規範ESG標準。

例如,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明確到2025年,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

2022年5月,國資委發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業集團公司積極參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披露規則,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2022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強調ESG要素的識別與管理,以風險防範和平衡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需求和環境保護需求等多方面指導銀行和保險金融活動和產品創新。

中金公司預測,參考歐洲、美國、日本的資產管理規模和ESG投資規模,預計中國ESG投資規模於2025年達到20萬億-30萬億人民幣,佔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的20%-30%。

王遙介紹道,目前各類頭部金融機構正積極佈局ESG策略和產品,已創新開發ESG指數、ESG理財產品、ESG投資基金、ESG ETF等產品,相關產品規模不斷壯大。

據中財大綠金院不完全統計,2021年新成立的ESG基金達到125只,同比增長204%,創歷史新高;年成立規模達到657.98億元,同比增長18.63%,佔當年新成立的非貨幣基金比例2.4%。基金績效方面,大部分ESG公募基金取得了正收益率,並超過滬深300同期收益,表明ESG投資理念納入產品設計中的基金在市場中取得了較高的回報。

伴隨“雙碳”目標提出以及國內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機構加大對ESG主題指數的佈局。中財大綠金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全市場共存有317只ESG主題指數,其中包括198只ESG主題股票指數和119只ESG主題債券指數產品,整體收益情況較好。

另外,ESG理財產品也蓄勢待發。中財大綠金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國內市場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共96只。其中,2021年度我國ESG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到53只,同比增長55.88%。

引導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ESG發展

由於起步較晚,目前我國ESG市場的規模及活躍度相較成熟市場仍有一定差距,面臨政策措施尚未健全、缺少信息披露框架、投資市場規模較小、企業意識匱乏等諸多挑戰。

王遙表示,一些ESG投資國際經驗值得去借鑑,例如成熟市場的制度完善與技術進步、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引導市場、ESG投資產品創新、ESG理念的認知度和應用度成熟等。另外,在企業端ESG信息披露方面,各國政策引導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以全球通用標準和地方標準結合的披露模式,披露主體的範圍也在逐步擴大。

對於中國金融ESG發展,王遙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在完善政策體系方面,將ESG因素納入財稅相關政策,如政府購買協議(GPA)、出口退稅、企業稅收等;加大對社會民生、環境與資源保護等ESG相關領域的財政投入;在國有資本管理體系中引入ESG因素的考量;建立社保和養老基金的ESG投資長效機制。

在ESG標準方面,則要構建與國際接軌兼具中國特色的指標體系。“國際標準雖然值得借鑑,但在某種程度上並不符合對於一些特色指標的精準評價,甚至並不適用於對中國一些企業進行評價。因此,我們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標準接軌的ESG指標體系。”王遙說道,同時,各部門共同推進制定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框架,促進國內ESG信息披露逐漸向強制披露轉變。

不僅如此,還要引導各方市場參與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推動ESG發展,加強對實質性ESG議題的關注,有針對性地對ESG理念進行落地,加強對金融機構和企業ESG意識的培養,加強ESG相關數據建設與方法學研究等。

此外,還可以通過搭建國際ESG研討會與展會等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國際ESG項目合作、聯合國際高校培養ESG專業人才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國際合作。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