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巴斯夫即將對歐洲“永久”減產,德國或加速“去工業化”

第三季度在德國損失1.3億歐元后,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決定“遠離”歐洲。

“在過去十年間,歐洲化工行業一直增長乏力,而今年暴漲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正給化工產業鏈造成壓力”,近日,巴斯夫集團首席執行官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在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報會議上表示,歐洲天然氣危機以及更加嚴格的歐盟行業法規,迫使公司“儘快且永久”地調整成本結構。

據悉,今年第三季度,巴斯夫實現淨利潤9.09億歐元,同比削減近三成。令巴斯夫感到壓力的是,其歐洲生產基地的天然氣成本同比去年增加了22億歐元。

巴斯夫表示,針對公司第三季度歐洲業務盈利疲軟,尤其是德國損失了1.3億歐元的情況,將啓動成本削減計劃,該計劃於2023年至2024年實施,完成後,預計每年將節省成本5億歐元。

德國另一家化工巨頭科思創也表示,當前歐洲能源危機導致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對集團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造成顯著影響。

據悉,科思創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6.27億歐元,同比減少52.3%,其中第三季度淨利潤1200萬歐元,同比減少97.5%。

儘管今年多家化工企業通過提高價格來將更高的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隨着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和通脹飆升的需求削減,這一措施收效甚微。科思創稱,公司前三季度盈利下降主要是因爲利潤率降低,即使提高主營產品價格也只能在很小程度上抵消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

德國工業協會(BDI)表示,目前,德國工業部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源成本上升。該協會稱,明年電價已經上漲了15倍,而天然氣價格上漲了10倍。這意味着,這一挑戰還將持續存在。

受歐洲業務拖累以及對於未來營商環境的悲觀,科思創下調了今年全年盈利預期。

化工行業是德國第三大工業部門,據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數據,德國化學工業約佔德國天然氣消費量15%。

VCI表示,天文數字般的能源價格、原材料成本急劇上升以及供應中斷,讓德國化學制藥行業“所有部門的生產都崩潰了”,也威脅到了德國作爲工業基地的未來。該協會預計,2022年全年德國化學品產量將下降8.5%。

化工行業的“窘境”還只是德國工業的一個縮影。

德國贏創工業集團發言人馬蒂亞斯·魯奇(Matthias Ruch)早前表示,“能源價格給許多參與國際競爭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該公司目前正使用液化石油氣和煤炭替換40%的德國天然氣用量。

儘管贏創工業集團強調,他們並沒有考慮過搬遷的事宜,但一些德國工業地位下滑的跡象已直觀地反映了能源危機造成的影響。

據德國《商報》數據,受能源價格上漲影響,德國鋼鐵行業減產約5%,化工行業減產8%,化肥製造商削減或關閉了其在德國70%的產能。

德意志銀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德國工業今年產量將下降2.5%,2023年將下降5%。“如果我們10年後再回顧當前的能源危機,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視爲德國加速去工業化的起點,”該研究指出。

今年9月,德國最大的衛生紙製造商之一哈克爾(Hakle)、德國老牌汽車供應商施耐德博士相繼申請破產,而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商之一安賽樂米塔爾關閉了其在德國的兩家工廠,轉而從國外採購初級產品。

相較而言,德國工業巨頭還可以根據成本和客戶的不同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但對於德國工業的中堅力量——中小型企業來說,能源危機的衝擊將更大。

德國工業協會9月對近600家德國中型公司的調查顯示,近十分之一的公司因投入成本高而減產或停產;超過十分之九的企業表示,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飆升是一個巨大或生存挑戰;五分之一的企業正在考慮向其他地區轉移生產或對外採購。

德國哈勒經濟研究所(IWH)預測,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企業破產案將激增。

德國《商報》指出,以工業製造爲代表的德國經濟模式,過去20年取得的成功離不開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巴克萊歐洲首席經濟學家Silvia Ardagna則警告稱,歐洲希望擺脫俄羅斯廉價能源,實現能源獨立,將導致其經濟面臨“能源成本永久上漲”的打擊。

“去工業化”帶來的影響還將在德國以及歐洲持續蔓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彥紅在評價歐洲去工業化影響時指出,能源密集型製造業的流失可能會重塑歐洲工業格局,特別是削弱歐洲在一些關鍵原材料領域的自給能力,此外,“去工業化”還會逐步削弱歐洲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影響國際市場規則與工業標準制定的話語權,進而削弱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