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峯 北京報道 

“雙減”是一場重大教育改革,也是影響萬千學生家庭的民生大事。

在近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國務院關於有效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提請審議。

《報告》指出,一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雙減”工作紮實推進,但“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作報告時指出,“經過‘雙減’一年多來的實踐,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和家長教育焦慮深層次原因的認識。”他將此歸因於職普協調發展、中高考競爭性選拔、就業競爭壓力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對於下一步工作考慮,《報告》提出,要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治理,強化非學科類培訓監管,還要出臺校外培訓行政處罰辦法和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加快推動校外培訓監督管理立法。

大力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

校外培訓監管是“雙減”的重要內容。

《報告》介紹,在強化校外培訓監管方面,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培訓機構,2021年底前實現了“營轉非”、“備改審”完成率100%,所有省份出臺政府指導價,大力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在寒暑假對學科類培訓開展專項行動,各地共發現查處隱形變異違規培訓2.4萬餘起。

同時,各地組織開展“回頭看”,累計排查校外培訓機構17.2萬個、材料24.3萬份、人員40.5萬人,推動完成了4614個問題機構整改。持續開展巡查執法,累計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32萬人次;線上日常巡查,發現1600多條違規線索,對66個違規培訓機構給予了處罰,共關停下架了199個違法違規教育類網站和移動應用程序(APP)。

此外,對校外培訓廣告進行全面排查清理,2021年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共辦結校外培訓廣告案件2119件。

“雙減”政策要求不刊登、不播發校外培訓廣告。一名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抖音、淘寶、小紅書等多家平臺都修訂了管理規範,學科培訓類內容被禁止發佈。例如,在小紅書上,非報備內容一經平臺發現,輕則扣除品牌分,重則品牌詞相關內容會被限流。

《報告》指出,經過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訓市場“虛火”大幅下降,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由原來的12.4萬個壓減至4932個,壓減率96%,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由原來的263個壓減至34個,壓減率87.1%,絕大多數學生校外培訓時長較“雙減”前減少了50%以上。

“‘雙減’開局起步良好,轉型政策持續落地,階段性成效初步顯現,但深層次改革任重道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在審議時說。

“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決不能估計過高,對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決不可低估。”他說。

防止非學科類培訓過度逐利

目前,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都還存在短板。

《報告》指出,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難題還需破解,要保持聲勢不減、力度不減。

有的機構以“高端家政”、“衆籌私教”、“住家教師”等名義違規開班,隱蔽性強,存在發現難、取證難、查處難的問題。有的機構表面關門閉店,實則轉移到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隱祕地點違規開展培訓。還有機構提供線下“一對一”家教服務,或通過通訊軟件開展線上培訓。

“現在地下的課外輔導班並沒有明顯減少,(有的)連通過微信轉賬的都沒有了,直接給現金,老師到家裏去輔導,有的還採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輔導。所以我們必須要解決根本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叢斌在審議時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將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問題查處工作納入省、市、縣和鄉鎮(街道)網格化綜合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社區綜合治理功能,開展區域巡查執法。

《報告》指出,非學科類培訓種類繁多,行業屬性突出,涉及多個部門,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機構底數尚未完全摸清,還存在監管盲區。部分地方部門協同不足,在資質審覈、預收費監管等基礎性工作上進展緩慢,沒有形成治理合力。

《報告》還指出,資本從學科類培訓撤離後,有的流向非學科類培訓領域,亟待加強引導和規範,防止過度逐利。

此外,各地校外教育培訓斷續停業,機構倒閉、人員失業、家長退費難等風險明顯上升。

周洪宇認爲,應積極引導校外培訓機構及校外培訓教師轉型。

根據《報告》,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目前已壓減至4966個,其餘關停或轉型爲非學科類培訓機構。

目前,28個省份出臺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例如,廣東省教育廳分別聯合科學技術廳、文化和旅遊廳、體育局出臺了科技類、文化藝術類、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

此外,“進校”也將是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的大舞臺。《報告》提出,健全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機制,使非學科類培訓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報告》披露,各地各校引進28萬名專業人員參與課後服務,85%以上的學校開設了科普、文藝、體育、閱讀等興趣類活動課程。

“開展‘5+2’課後服務以後,教師的集體備課、教研等時間少了。這需要加強研究,加快解決,比如擴大課後服務專業人員資源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龐麗娟在審議時說。

10月29日,在科大訊飛2022年三季報業績說明會上,科大訊飛有關負責人介紹,課後服務的潛在市場有1000多億元。鴻合科技也在近日升級了“鴻合三點伴”課後服務產品,除了課程體系、運營服務、管理平臺外,還新推出了課後服務師資培訓、智能硬件。

不過,課後服務絕不是一個逐利的市場。《報告》指出,課後服務經費主要用於參與課後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補助。

全面系統深化改革

“‘雙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覺得目前情況還不能太樂觀,因爲‘雙增’的社會土壤還沒有改變,家長的競爭意識沒改變,孩子競爭的格局也沒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在審議時說。

《報告》也對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和家長教育焦慮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梳理。

懷進鵬分析指出,“從教育內部來講,主要是職普協調發展和中高考競爭性選拔;從教育外部來講,主要是就業競爭壓力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這些內外部問題層層傳導,導致學生學業壓力較大,引發家長教育焦慮,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全面系統深化改革。” 

“我覺得這個分析很透徹,主題突出,找到了病根。”在分組審議《報告》時,叢斌說。

杜玉波在審議時建議,要繼續深化依據高中學業成績、依據高考成績和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兩依據一參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強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招生中的作用,突出關鍵能力考察,推動依標命題、難易適度、學考一致,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個性的發展。

《報告》提出,要着眼長遠,完善立法,出臺校外培訓行政處罰辦法和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加快推動校外培訓監督管理立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學勇在審議時表示,要總結“雙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方法經驗,及時上升爲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西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海鵬也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校外培訓機構監管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認識校外培訓教育的功能作用,並採取針對性的監管措施,進而在校外培訓治理中實現善治。校外培訓的監管重點要從主體管制轉向行爲規制,針對各類培訓機構建立起基於行爲、內容的動態監管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