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斌 上海報道

暖秋只是暫時,在能源危機陰霾籠罩下,歐洲接下來的冬天日子不太好過。

當地時間10月31日,英國氣象局公佈冬季展望報告,預計未來三個月的氣溫低於正常水平的可能性加大,平均氣溫可能在4-6攝氏度之間,相當於39.2-42.8華氏度,略低於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此外,未來三個月風速可能比正常水平略微偏低,而英國嚴重依賴風力發電,風力減小會減少發電量,增加對天然氣的需求。

另一個不好的消息是,從儲氣條件來看,英國的處境比歐洲大陸要糟得多。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10月底警告稱,英國的天然氣庫存只夠用9天,而德國的儲氣量爲89天、法國爲103天、荷蘭爲123天,英國目前是天然氣庫存可用天數最低的主要國家。

路孚特首席電力與碳分析師、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秦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爲成本原因以及信賴LNG,幾年前英國永久關閉最大天然氣儲存庫Rough。但是在如今全球天然氣市場供需偏緊的情況下,過於依賴進口氣源的弊端就凸顯出來。

英國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10月警告稱,如果天然氣供應嚴重不足,將會對部分地區進行拉閘限電。在最壞情況下,今年冬天部分英國家庭或將在一天中的“預定時間段”面臨單次最長3小時的停電,以降低總消耗量,確保英國電力系統的整體安全。停電可能發生在上午或傍晚時的用電高峯時段,消費者將提前一天收到通知。英國國家電網首席執行官約翰·佩蒂格魯表示,停電最有可能發生在明年1月和2月的工作日晚間,那時天氣特別冷。

英國最大能源供應商Centrica首席執行官Chris O’shea更是警告稱,威脅到數百萬人生活水平的能源危機可能會持續長達兩年之久。Centrica是英國天然氣母公司。

面臨歐洲主要國家中最低的庫存可用天數,英國會成爲歐洲“最大雷”嗎?

英國儲氣“家底”薄弱

與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相比,英國的儲氣能力較差。英國政府耗費數十年時間開放天然氣市場,在降低了價格的同時也導致了國內天然氣儲備機制受創。

英國政府引入了衆多供應商來擴大天然氣市場競爭,其中有很多是輕資產企業,沒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新供應商多采取低價策略搶奪市場份額。到2017年,英國天然氣市場的競爭者從原來的六大巨頭髮展至70餘家機構,成功壓低了天然氣價格。

然而,天然氣價格是降下來了,但這種競爭局面也導致傳統重資產玩家對投資關鍵基礎設施喪失了興趣。

2017年,英國最大的天然氣和電力公司Centrica決定關閉其Rough天然氣存儲設施,導致英國喪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天然氣儲備設施。Rough是英國最大的天然氣存儲設施,曾負責存放英國70%的天然氣儲備,相當於全英國在冬季高峯期間用量的10%。

俄烏衝突升級後,天然氣供給面臨風險,英國還是有所準備。秦炎告訴記者,英國幾個月前就開始討論重啓Rough,不計成本地保供。Centrica上週宣佈可以陸續啓用Rough。但儲氣庫恢復運行還是需要時間,所以這個冬天的形勢還是很嚴峻,英國還是要靠LNG才能安全過冬。

未來英國能源市場將面臨哪些風險?秦炎對記者分析稱,供給側存在巨大風險,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之後,人們對基礎設施故障風險的憂慮也在加劇,擔憂挪威管道和LNG接收站出現問題。另外還有天氣因素,包括氣溫和風電出力兩方面。寒潮會推高取暖用氣和用電需求,另一方面,如果風力低於正常值,那麼氣電運行小時數上升,會進一步推高天然氣短缺風險。這也是爲什麼英國國家電網着重強調氣電風險,英國電力市場和天然氣市場的耦合程度比較高。

秦炎補充道,風險主要是針對峯值用氣、用電而言,比如某天的短缺風險,並不是說整個冬天都會短缺。與此同時,即使沒有天然氣短缺,英國也需要抬高價格來吸引LNG進口以及跨國輸電,導致用氣和用電成本居高不下。

英國整體能源形勢好於歐洲大陸

和薄弱的儲氣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是歐洲重要的能源中樞,擁有歐洲最強的LNG進口能力,同時擁有僅次於西班牙的歐洲第二大LNG再氣化基礎設施,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最小,這就讓英國在本輪歐洲能源危機中保持了相對有利的位置。

具體來看,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英國的再氣化能力爲47億立方英尺/天,其中通往比利時與荷蘭的兩條管道的出口量高達25億立方英尺/天。

俄烏衝突升級後,英國電力系統一直在拯救歐洲大陸,連續多月成爲了電力淨出口國,同時也是在彌補法國多座核反應堆關閉的電力缺口,這一現象爲2017年以來首現。

英國的天然氣儲存能力較差,當需求低迷時,一些多餘的LNG會通過兩條管道送往歐洲大陸。而當英國在冬季需要能源時,管道也會逆向輸入天然氣。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英國仍在向歐洲供氣,但未來緊急狀況下存在對歐洲“斷氣”可能。根據英國政府2019年更新的氣電應急預案,如果預見到未來幾個月供應嚴重不足,英國國家電網可以在緊急狀況下啓動預案,切斷英歐之間的互聯管道就是措施之一。

對此,歐洲輸氣運營商協會(ENTSO-G)總裁Bart Jan Hoevers表示,我肯定會建議英國慎重考慮關閉管道一事。雖然互通管道在夏天對歐洲大陸有利,但在冬天對英國也有利。

整體而言,英國能源形勢仍好於歐洲大陸。秦炎對記者分析稱,西歐國家儲氣庫水平相對較高,一般能用數十天,而且各國提前儲氣。但是,並不能說明西歐國家風險比英國低,因爲西歐的LNG接收站少,所以還是有風險,也要看天氣,還有居民和工業側需求減少的力度。另外,英國大陸架(UKCS)還在產氣,所以整體上看,英國的形勢比歐洲大陸要好一點。

金聯創天然氣高級分析師王瑞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英國自身的儲氣條件弱於歐洲其他主要國家,但目前英國在向歐洲大陸進行供氣,緊急情況下,或許減少對歐供氣可以緩解英國供應緊張的局面。

電力危機比天然氣危機更嚴重

不管是歐洲大陸還是英國,能源危機的“紅色警報”其實依舊高懸。

近期暖冬讓歐洲氣價、電價大幅回落,根據現有的預期,歐洲國家的這輪異常“暖秋”至少要延續到11月中旬,這也意味着歐洲家庭開始消耗天然氣取暖的時間也會隨之延後。此外,伴隨着能源密集型企業的停產和外遷,歐洲的能源供應危機看上去似乎沒有那麼嚴重了。

但未來形勢其實仍不容樂觀,對於天然氣庫存可用數十天的歐洲大陸來說,未來潛在的寒潮仍可能讓氣價和電價再度飆升。

秦炎分析稱,目前來看,歐洲的暖和天氣大概會持續到11月中旬,這暫時緩解了近期的天然氣和電力供給壓力,也是現貨和近月天然氣下跌的原因。但是進入12月份,氣溫慢慢降低,即使在正常值,冬天的到來也意味着用氣和用電需求上升。再遇上寒潮,那麼確實還有短期缺氣缺電的風險,出現在明年一月份和二月份的概率較高。

在王瑞琦看來,如果寒潮到來,歐洲氣價將大幅波動。在大幅脫離俄羅斯供應之後,短期內整個歐洲的能源都難以擺脫成本高企以及價格波動的困擾。

另一個影響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市場的短期因素是法國核電。秦炎提醒,法國核電機組在大規模檢修後,近期陸續迴歸上線。法國電力公司(EDF)的檢修安排顯示,到11月底大概有45GW核電能夠運行。但如果法國核電站再出故障,檢修時間繼續延長,這對接下來西歐、英國的天然氣和電力供給都會有所影響。

在近期危機形勢略有好轉後,未來歐洲能源危機可能將如何演繹?

天然氣危機方面,秦炎分析稱,整體來看,歐洲國家因爲提前做好儲氣準備,所以這個冬天如果不出現持續寒潮,以及LNG和管道氣供給平穩,那麼天然氣庫存還是能保證安全過冬的,不會出現短期峯值短缺。不過,2023年第二季度開始的天然氣補庫還是面臨缺少俄氣的現實,那麼明年年底和2024年第一季度的冬天,會比較艱難。高氣價和短缺風險仍將持續。

“相比起天然氣危機,歐洲今冬的電力危機更爲嚴重”。秦炎告訴記者,多個國家仍然有峯值缺電的風險,芬蘭電網又發佈了冬季峯值缺電風險預警。這一方面是因爲天然氣短缺,主要還是因爲今年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乾旱和水電出力銳減,加上法國核電出力下降,瑞典南部核電站檢修至一月份等。如果明年夏天歐洲降水正常,水電能夠迴歸,明年冬天的電力供給形勢能夠緩和,但天然氣、煤炭價格居高不下,所以電價還會維持在高位。

(作者:吳斌 編輯:李瑩亮)

責任編輯:於健 SF0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