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文汐 實習生王小月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目前全國共有106座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1個Ⅱ型大城市。

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劃定的61個新星之城(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外,在普通地級市中,通過GDP、人口標準,還有城市羣、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戰略定位以及人均GDP等標準,篩選出61座新星之城樣本城市)中,共有45座城市進入到此次的大城市名單中。

其中,廣東省的東莞、佛山二市2020年常住人口超過500萬,晉升特大城市;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市2020年常州人口在300萬-500萬區間,成爲Ⅰ型大城市;另有中山、惠州、臨沂、淄博、溫州、紹興等共40座新星之城晉級爲Ⅱ型大城市。

東莞、佛山躍升特大城市

城區人口超過100萬,意味着進入大城市的行列。新星之城樣本中,有45座城市符合這一標準。

從城區人口數量來看,廣東的莞佛“雙子星”表現最爲突出。2020年,東莞和佛山城區人口分別爲955.76萬人和853.89萬人,是新星之城樣本中僅有的兩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也是其中僅有的兩個特大城市。同時,兩座城市城區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居高位,分別爲91.3%和89.9%,遠高於其他城市。

東莞是一座“不設區地級市”,也就是俗稱的“直筒子市”。面積不大的東莞,是目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級市。2021年,東莞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4259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東莞在七普中人口增加224.64萬人,增長27.33%。但從其中一些年份的數據來看,東莞人口增速曾出現下滑甚至反覆。2012年,東莞常住人口爲829.23萬人,而2016年爲826.14萬人,人口反而較2012年減少了3.09萬人,比高峯期的2014年更是減少了8.17萬人。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以製造業興市的東莞近年不斷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爲經濟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同時也爲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創造契機。

2021年,東莞GDP首次突破萬億,成爲全國第24個萬億俱樂部成員,而在一年前的七普數據公佈時,東莞就以1047萬的常住人口成爲千萬人口城市,其中有超過700萬的外來人口,可見東莞對人口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

同樣列入特大城市行列的佛山去年常住人口達到961.26萬人,比2020年末增長9.38萬人,增速高於全省。在2019年時,佛山正式跨入萬億GDP俱樂部門檻。位於珠江西岸的佛山憑藉航運優勢,自古便是天下四大名鎮之一,佛山的順德、南海又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當地具有厚實的製造業基礎。改革開放後,佛山以陶瓷業入手,搶抓家電製造業發展熱潮,創造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傳說。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東莞、佛山近年來人口、經濟“齊頭並進”,均取得亮眼成績。兩地的共同特徵在於,目前仍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佛山製造業佔比雖高,但以傳統制造業爲主,本地企業相當比例還屬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企業;東莞亦面臨存量產業轉型升級,增量新興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突破的挑戰。後續應從產業轉存量、找增量上繼續發力,釋放經濟增長動能,同時帶動人口流入。

位於江蘇的“蘇錫常”三市,皆爲Ⅰ型大城市。被稱爲“最強地級市”的蘇州,人口規模在新星之城樣本中位居前列,2020年,蘇州常住人口1274.83萬人,總人口位居全省第一,也是江蘇唯一人口破千萬的城市。蘇州未能入圍特大城市,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事實上,人口衆多的蘇州,2020年時,城區人口僅399.1萬人,大部分人口分佈於下轄的縣級市中。

緊隨其後的無錫和常州,2020年常住人口分別爲746.21萬人和527.81萬人,城區人口分別爲357.09萬人和308.82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蘇州、無錫、常州成爲江蘇人口增長前五位的城市,分別增長228.8萬人、108.8萬人和68.6萬人。同時,三座城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均出現增長,三地佔比依次爲15.04%、8.81%、6.23%,分別提升1.74、0.71、0.39個百分點。

從GDP情況來看,蘇州已經邁過GDP兩萬億門檻,2021年實現GDP總量22718.3億元,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強市;無錫也已經進入萬億GDP行列,2021年GDP爲14003.24億元;常州GDP雖仍未破萬億,但也是將來晉級萬億俱樂部的有力選手。

工業是三地的共同強項。2021年,蘇州高新技術企業突破萬家,電子信息產業晉級萬億級,工業總產值超過4萬億元,與上海、深圳共同位列全國三大工業城市之一;無錫2021年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10個產業集羣規模超千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0家;常州工業總產值超過1.3萬億元,擁有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智能裝備、新型材料、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培育已成氣候。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在城市羣建設不斷推進下,同屬長三角地區的蘇錫常三市近年來人口、經濟、產業均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三地應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下進一步找準定位,主動對接龍頭城市上海,承接上海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共享優質資源。

40座新星之城成爲Ⅱ型大城市

除了上述五城,此次入圍大城市名單的新星之城多爲Ⅱ型大城市。

從城區人口數量來看,廣東的中山、惠州二市2020年城區人口數分別爲274.28萬人和266.89萬人,正在向Ⅰ型大城市目標靠近。事實上,兩地人口規模並不大,2020年,中山、惠州常住人口分別爲441.81萬人和604.29萬人,在新星之城樣本中處於中游水平。在廣東省內,惠州和中山人口分別位於第7和11位,但卻先於人口規模更大的湛江、茂名等市率先晉級大城市。

2018年時,廣東省發佈《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其中提出,廣東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內大中小城市聯動發展,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外圍節點地區對轉移人口的吸引力,適度增加佛山、中山、珠海、江門、肇慶和惠州市的人口集聚。

近年來,中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人口保持穩步增長。中山七普人口數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增長129.7萬人,增長41.56%;2021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446.69萬人,比去年繼續增長4.88萬人。惠州2020年常住人口突破600萬,與2010年數據相比增長144.6萬人;2021年,惠州人口增速有所放緩,增長2.31萬人。

2021年,惠州GDP已接近5000億關卡,達4977.36億元,在廣東省內穩居第五位。近年來,惠州與深圳同城化發展加快,承接了大量產業轉移,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高達64%和44%,2021年經濟增速(10.1%)與兩年平均增速(5.7%)在廣東前五大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中山2021年實現GDP總量3566.17億元。2021年,中山經濟增速略高於全國,但在今年上半年,中山地區生產總值爲1697.99億元,同比增長1%。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一方面,中山當地產業仍以燈具、傢俱等傳統產業爲主,區域內新興產業較爲稀缺,經濟發展動能不足;另一方面,從廣東規劃的五大都市圈來看,惠州位於深圳都市圈,核心城市深圳的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相比之下,中山所在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珠海帶動作用還未充分釋放,中山的經濟增長潛力仍有待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40個晉級Ⅱ型大城市的新星之城中,大多數經濟體量仍在幾千億量級,但泉州、南通二市已經是萬億GDP俱樂部的成員。

2020年,泉州常住人口爲878.23萬人,其中城區人口數量爲135.4萬人。從人口規模來看,泉州是福建省內人口第一大市。2021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9.7%,比上年末提高1.2個百分點。相對來說,泉州市人口增長較爲緩慢,但勝在增長速度比較穩定,從近年來的增長趨勢來看,泉州人口規模一直以較爲筆直的斜線上漲,未出現明顯波動。

作爲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重鎮,泉州在上世紀90年代憑藉“晉江模式”成爲改革開放後的佼佼者。雖然去年GDP被省會城市福州反超,但泉州已擔任省內“經濟一哥”多年。泉州之所以能有此地位,是憑藉多年發展形成的建材家居、紡織服裝、石油化工、鞋業等九大千億級產業集羣。這些產業集羣均爲實體經濟,產業鏈較爲完整,在國內或是世界範圍內均佔有一席之地。例如,泉州產值最高的建材家居中的石材進出口量約佔全國的60%,運動鞋產量約佔全國的40%。

南通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經濟強市中較爲特殊的一點是:GDP突破萬億,但人口在過去卻長期外流。南通人口規模並不算小,2020年時,南通常住人口爲772.66萬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早在1975年時,南通戶籍人口已超過700萬人。2021年,南通常住人口爲773.3萬人,僅比去年增長0.6萬人左右。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市衆多,南通人口面臨外部虹吸壓力。南通統計局數據顯示,南通外流人口大部分流向了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以及上海。

在人口外流壓力下,南通正在尋找突破口,推動產業能級提升。2016年,南通確定了“3+3+N”產業發展方向——以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三大重點支柱產業,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大重點新興產業,以及航空、生物醫藥等產業作爲發展重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同時,南通正在積極與上海對接,吸納產業轉移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2021年,南通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產值比上年分別增長31.1%、38.7%,分別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7.1個、14.7個百分點。

從GDP增速來看,湖北的宜昌、襄陽二市脫穎而出。2021年,兩地GDP增速分別達到16.8%和14.7%,兩座城市的GDP均在5000億左右量級,分別爲5022.69億元和5309.43億元。

省域副中心概念提出並興起後,宜昌和襄陽成爲其中“資歷最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03年,國務院批覆《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將襄樊(現襄陽)和宜昌定位爲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近年來也對宜昌和襄陽寄予厚望,提出全省GDP武漢佔三分之一,宜昌和襄陽合計佔三分之一的目標。從去年的數據來看,宜昌、襄陽合計佔比約20.7%,離目標尚有較大差距,但在經濟高增速下,確有衝擊這一目標的可能性。

“十四五”時期,多個新星之城就人口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例如,溫州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將力爭達到1000萬人;同時,人口分佈更趨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到2030年,“千萬級常住人口城市”地位更加鞏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相對於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而言,普通地級市擁有的資源較少,在城市競爭中不佔優勢,因此人口吸引力相對較小,反而還要面臨上述城市的人口等資源虹吸壓力。不過,隨着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城市羣、都市圈不斷發展,一城獨大難以爲繼,衆多大中小城市共生共存的格局逐漸顯現,在普通地級市中表現優秀的新星之城,或將迎來人口增長趨勢。在吸引人口流入下,新星之城也應注意人口集聚或將帶來的醫療教育、交通設施、社會福利、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壓力,應在科學合理規劃下完善優化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打造具備自身特色的宜居宜業環境,充分釋放人口紅利,並帶動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