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多地的疫情防控形勢牽動人心,相關防疫措施也引發關注。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科學精準管控社會面,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政策,該管的堅決管住、該放的有序放開,劃定風險區域要精準到樓棟,不能因爲出現一兩個病例就封住整個小區,不能無差別無休止地管控和限制,讓城市逐漸恢復活力;河南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次專題會議也有類似表態:科學精準劃定風險區,不能因爲有個別疫情燃點就長期無差別封控整個小區。

近段時間以來,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據國家衛健委11月1日發佈的數據,10月31日,全國共報告新增陽性病例2719例,其中確診498例、無症狀感染者2221例,創8月海南疫情後的新高。

在這樣的防疫大背景下,不止一個地方明確提出“不能無差別封控,要讓城市逐漸恢復活力”,無疑是對精準防控的自覺重申,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清醒。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疫情防控和正常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只有堅持科學精準防控,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不過,在具體執行層面,一些地方爲儘早控制疫情蔓延,有時會“用力過猛”,不僅沒有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統籌”,反而把“兩手都要抓、都要硬”的要求變成了“單選題”。爲此,今年6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強調要嚴格落實包括“不準隨意擴大采取隔離、管控措施的風險人員範圍”等在內的疫情防控“九不準”要求。

▲2022年10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學東路街道辦事處明和園小區核酸採樣點,醫護人員做核酸檢測採樣準備。圖/IC photo

就在上個月中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再度提出,要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科學精準水平。疫情防控不能簡單化,不能過大範圍劃定風險區域,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對風險區域外的學校、餐飲等單位,加強疫情監測,堅決避免“一關了之”,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要堅決整治“層層加碼”。

由此可以說,當前一些地方對“無差別封控”的做法說不,實際是對國家統一要求的積極響應,也是及時糾偏並預防加碼、過度防控的一種務實行動,更是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有力落實。

應該看到,疫情防控形勢越複雜,越考驗各地的精準防控能力,也越需要通過抓實抓細,提高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來儘可能減輕對經濟發展和民衆正常生活的影響。

如果防控壓力一增加,就習慣性以“靜默”代替管控,或是盲目擴大風險區,動輒“一關了之”,這既背離科學防疫精神,也不符合精準防疫原則,不僅將人爲增加防疫的社會成本,還將影響民衆對防疫政策的認同。可以說,防疫之弦不能盲目放鬆,精準防疫的要求同樣不能丟。

疫情防控發展到今天,各地都應該愈發意識到,指望靠“硬核”手段畢其功於一役,不僅不現實,更會傷及防疫的可持續性。尤其是眼下,秋冬季來臨,已有疾控部門提醒,需應對新冠肺炎和流感疊加風險,同時還要考慮到全年經濟發展成果。在這樣的複雜情勢下,要提高防控警覺,既要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也須牢牢把握好精準原則,科學劃分風險區,力避恐慌性加碼和封控擴大化,更有針對性地統籌處理好防疫與經濟發展、民生等的關係。

此外,也有必要更加重視對防疫的科普工作,引導社會更加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性,爲精準、從容對待防控提供更好的理念支持。

防疫抗疫的目的是爲了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在防疫上需把握好平衡原則,守好防疫初心。“不能無差別封控,讓城市逐漸恢復活力”,這樣的共識,值得尊重並呵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