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從首次提出“東數西算”工程概念,到八地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以及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鄔賀銓看來,“東數西算”工程結合了中國經濟發展以及能源分佈的區位特點,是適應中國新時期國情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要工程。王堅則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對於算力的助力作用,何寶宏告訴記者,在“東數西算”工程背景下,東部地區算力需求會向西部地區大量轉移,工程實施過程中帶來的相關硬件、軟件、行業應用等需求,預計每年帶動雲計算方面投資就將超千億元。 

算力是數字化轉型重要抓手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認識算力在這個時代的作用,“東數西算”工程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鄔賀銓:我們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包括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發現工作和生產中的一些規律,這就需要運用算力的計算和分析,以及算法和數據的支撐。通過算力平臺的計算,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工業設計、電網仿真、製藥靶點選擇等許多需要進行分析的工作。在各種各樣的生產中我們都會有很多實驗,過去這類實驗實際上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現在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尋優,代替實際生產中的實驗,大大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因此在數字經濟新時代,算力已經是我們作爲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抓手。

所以,很多國家都把算力作爲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選擇。在中國,東部經濟比較發達,東部企業的計算需求也多一些,但是東部缺乏能源,我們需要把大部分電力傳到東部去。現在來看,用光纜傳輸代替電力傳輸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把一些對時延要求不敏感的數據的計算和存儲放在西部,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能源的輸送,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優勢,同時也有利於解決東西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這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以及能源分佈的區位特點來定的,是適應中國新時期國情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要工程。

新京報貝殼財經:二十大報告提到綠色發展與區域發展,在你看來,西部地區怎樣利用這次工程將發展效益最大化?

鄔賀銓:“東數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說西部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去做數據節點,還要考慮該地區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關資源上面有一些優勢,所以西部四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也是經過一定的選擇。

對於被選擇作爲樞紐節點的西部地區要抓住這個機遇。一方面,要承接建設樞紐,同時要帶動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但是僅僅做數據中心畢竟還是重資產,不能完全靠這個帶動GDP,還需要發展上下游產業,包括數據清洗、標註、前期的處理,數據中心機房安裝服務等產業,以及數據中心的安防、製冷和電力等相應產業。並且通過這些產業來吸引人才,帶動整個西部數字設備和數字產業發展。

隨着數據中心進入西部,我們也希望,在承接樞紐的西部地區,儘快發展相應的綠電,比如風電光伏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工程對我國雙碳目標有何作用?

鄔賀銓:2030年中國要實現碳達峯,這是整體而言,對於信息產業來說,2030年還做不到碳達峯,因爲無論數據中心還是基站總數都還會繼續增長。一方面我們要想辦法提升信息技術產品能效,減少萬元GDP能耗,另一方面,希望通過使用綠電替換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可幫扶中小企業上雲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之前提過,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的過程中還面臨一些阻礙,這主要指什麼?

鄔賀銓:第一,儘管有算力樞紐節點,但也並不是說企業提出個問題,它就可以直接計算了,一般都需要結合企業實際。企業本身在數字化轉型時,需要把數據盤活,比如通過各種傳感器把企業生產現場的一些數據收集起來,只有有了數據才能去利用算力節點來進行訓練,優化出模型。

第二,算力基礎設施的建立,應該跟工業互聯網發展並行,這樣才能促進算力的進一步利用。更多的中小企業可能不僅缺乏資金、人才,也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很多時候地方政府可以開放數據和應用場景,甚至免費爲中小企業提供一些雲服務。

第三,我們說“東數西算”,相對而言東部是主動的,西部是被動的。東部的熱數據在東部計算,相應的冷數據要到西部去存儲,這個時候西部在建立算力樞紐的時候,需要跟東部進行協同,否則如果建完沒有市場,就容易形成浪費。

還有一點是人才,西部地區儘管有土地資源、能源供應,但是比較缺人才。有人說東部的專家遠程維護就可以,實際上根據經驗,可能還是待在西部樞紐現場、有相應專業維護隊伍,才能夠及時排除故障,保障算力樞紐正常運行。

防止數據中心“過熱”,不要脫離實際盲目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工程還面臨哪些困難或挑戰?

鄔賀銓:首先,怎麼讓數據中心建設跟我們的需求同步發展。其次,建完數據中心,如何讓更多企業去上雲利用。現在很多企業有數據,但是並沒有很好地利用,甚至即便建立了樞紐,有算力,它也不會用,這導致可能建完了數據中心也不能充分發揮效益。

新京報貝殼財經:當前很多主體建設數據中心和相關算力工程的熱情高漲,如何理性佈局?

鄔賀銓:長遠來看,我們要向信息社會發展,上雲用數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手段,而且算力樞紐的建設會爲上雲用數打好基礎,實際上它是一個數字基礎設施。從這點來看,用國家行爲來引導發展,肯定是必要的。

但是,算力樞紐的建設本身是市場行爲,由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建設,企業是算力樞紐建設的主體,在投資建設時肯定會有它的理性考慮。我們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揠苗助長,比如除了八大算力樞紐,現在很多城市比較迫切地建設本地數據中心。如果本身有計算需要,這樣做未嘗不可,但是脫離實際盲目建設,將來就可能無法很好地發揮作用。

技術突破實現“東數西算”,而不是“東數西存”

新京報貝殼財經:怎樣纔算實現了“東數西算”?

王堅:現在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我認爲,能源分佈是地球46億年形成的結果,我們無法改變,但數據不一定。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需要非常大的技術突破。

目前“東數西算”的邏輯是把東部數據傳到西部去算,但由於實時性計算等問題的存在,我們只是把數據存在西部,因爲那裏成本比較低,但儲存的只能是不常用的冷數據。

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東部的數據就該出現在西部,傳統IT技術可能做不到這一點,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說,許多東部“熱數據”無法搬去西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搬出去的能力。我認爲把雲計算做好,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目前,使用雲計算技術,在幾千公里外也可以進行管理,真正的雲計算讓東部和西部的差別變得相對不重要。

雲計算技術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就是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把延遲控制在一個用戶可以接受的範圍。舉例來說,東部的一個用戶在淘寶上買東西,傳統來講數據會記錄在東部,但使用飛天平臺的雲計算系統,服務就可以在西部提供,這樣數據纔會留在西部,否則“東數西算”就只能是“東數西存”。

部分數據中心像房地產項目,不要爲了建而建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行各業和每個用戶對算力需求多種多樣,存在明顯差異。如何才能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

王堅:在過去,計算機的出現滿足了個人對計算的需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而在當前數字經濟時代,個人對計算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一臺個人計算機所能夠提供的量,此時可能需要10臺、100臺甚至1萬臺計算機,計算的需求才能被滿足,算力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但是,實現這樣的算力,只是簡單地把一臺臺個人計算機相加是不行的,想用100臺機器完成一件事,就必須在這100臺機器裏倒騰數據,使用上怎麼可能簡單方便?此時,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使用雲計算的方式讓100臺計算機協同工作成爲一臺超級計算機。對用戶來講,這100臺計算機可以像一臺計算機一樣,可以使用其中的1%,也可以100%使用。

要知道,電力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爲用電被規模化了,只是摩擦產生的靜電無法產生“電力”這個概念。算力也一樣,我認爲達不到規模效益的所謂“雲計算”,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而如何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把雲計算用好。當然,全世界頂尖的雲計算企業只有幾家,大家對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理解不同或許正是原因之一。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地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應該如何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避免一哄而上?

王堅:數據中心中最基本的單元是機架,工信部在今年7月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披露,目前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0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臺。不過,目前這些機架有一半是空的,背後原因值得深思,其中技術也是關鍵因素。

當前,許多人對雲計算的理解是建設一個數據中心,再把服務器放到數據中心,更多的則是把數據中心空間租給不同的人,就稱之爲雲計算。事實上,這種簡單的主機託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既需要專門的軟件架構,也需要把計算作爲一種服務去滿足用戶需求。

許多地方把數據中心建設成了房地產一樣的項目,一些數據中心實際業務就是“出租”,把數據中心的空間分給不同客戶。如果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數據中心要完成的一次技術革命就是將其中成千上萬臺機器當做一臺計算機來用,即讓整個數據中心成爲雲計算時代的一臺計算機,實現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這需要技術能力。

如果把數據中心當做房地產來建設,再規劃也是沒用的。所以從最開始需要加強的是技術方面的戰略規劃,不要爲了建設數據中心而去建設。

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極大降低碳排放量

新京報貝殼財經:算力的提升要消耗大量能源,如何兼顧節能減排?

王堅:算力的真正作用是提高整個社會效率。我此前也說過,數字化時代的1度電要產生電氣化時代10度電的社會價值。智能化一定要歸到這個最終極的目標,不能降低資源消耗的智能化都是沒有誠意的,這就是算力跟電力之間的根本關係。

回看20世紀的碳排放曲線,我們可以看到碳排放增加也是因爲傳統技術進步。具體來說,目前許多技術雖然可以在局部上減少碳排放,但如果技術進步同時使得資源消耗的能力大大增加,總體上還是增加了碳排放。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沒有數字化,碳排放量可能還會更高,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極大降低碳排放量,這是全面實現碳中和的基礎。

過去講節能,是指在資源消耗絕對值增加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量。但只要絕對值增加了,碳排放量的相對降低也變得無足輕重。我認爲,達成雙碳目標最重要的技術路徑就是數字化,城市大腦就是這個邏輯,這一實踐告訴我們,城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資源來支持。城市大腦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如果這是一個通過算力驅動的城市,可能只需要原來10%的資源就能讓城市運行下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降低碳排放量的絕對值。

東部算力需求轉移,預計每年撬動千億投資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正確認識算力在這個時代的作用?你之前提過,雲計算將成爲“東數西算”工程算力的關鍵載體,兩者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何寶宏:隨着數字經濟時代到來,數據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算力已成爲各國經濟發展的新焦點,正像水電一樣,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算力需求大,但能耗指標緊張、電力成本高,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難度和侷限性大,算力供給難以滿足算力需求。而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利用率低、算力供大於求,呈現出東西部地區算力需求、供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

一方面,在“東數西算”工程背景下,東部地區算力需求會向西部地區大量轉移,工程實施過程中帶來的相關硬件、軟件、行業應用等需求,預計每年帶動雲計算方面投資就將超千億元。另一方面,雲計算成爲算力輸出的重要方式,隨着雲計算快速發展,雲計算廠商搶抓機遇紛紛佈局,加快“東數西算”工程發展。因此,雲計算的發展與“東數西算”工程是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關係。

“東數西算”有助打通東西部數字經濟大動脈

新京報貝殼財經:啓動“東數西算”工程,東部和西部能獲得怎樣的發展契機?

何寶宏:“東數西算”工程通過數據流引領帶動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等,有助於推動我國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打通我國東西部數字經濟的大動脈,實現數字資源、數字算力、數字產業、數字服務等合理佈局,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在“東數西算”工程背景下,東部地區可以把對時延性要求不高的數據傳輸到西部地區,享受西部地區水、電、可再生能源等豐富資源,減少成本費用;東部企業向西部遷移,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算力需求,將有效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加快西部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

西部應積極發展當地數據中心集羣建設,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爲企業提供更多優惠,吸引大量企業向西部遷移,加快西部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完善相關人才引進政策,鼓勵更多的人才到西部發展,提升人才引領發展的支撐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有專家認爲“東數西算”應該叫“東數細算”,要認真核對哪些數據應該放在西部,哪些應該安排在就近節點。如何看待“東數西算”的資源調節,和雲計算求快求近之間的矛盾?

何寶宏:“東數西算”並不是把所有的數據都傳輸到西部進行計算,而是針對時延性要求不高的業務傳輸到西部計算,對時延性要求高的業務還留在東部進行計算;針對求快求近的需求,數據中心開始向邊緣數據中心發展,在東部地區建邊緣數據中心,可以更好滿足業務低時延的需求。而云計算數據中心建在西部,未來,隨着網絡技術發展,數據傳輸會更快、更安全。

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

新京報貝殼財經:數據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如何引導行業發展避免重複建設?

何寶宏:充分發揮國家在“東數西算”工程中數據中心建設的制度設計、統籌規劃、合理佈局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引導行業科學合理規劃數據中心建設。

此外,以應用需求爲導向,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有序發展數據中心建設、優化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佈局,避免重複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工程對數據中心設計、PUE、網絡運維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如何協調規劃才能更高效?

何寶宏:一、高可靠性。數據中心整體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系統的容錯、糾錯、應變等能力,採用高可靠性的產品和技術,確保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運行穩定、可靠。

二、高安全性。“東數西算”工程,涉及數據傳輸過程的安全性。數據中心在整體建設過程中,應貫穿從局部安全、全局安全到智能安全等理念思想,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

三、高能效性。深化數據中心綠色設計、施工、採購與運營管理,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先進綠色技術產品應用,引導新型數據中心走高效、清潔、集約、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

新京報貝殼財經:目前“東數西算”工程主要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有什麼應對思路?

何寶宏:對於困難和挑戰,包括算力基礎設施的安全性還有待提高;我國關鍵軟硬件的國產化、自主化水平有待提升;算力設施整體能耗偏高,綠色低碳應用仍需持續推廣;算力資源協調、匹配、調度的能力和機制有待提升和完善;多元算力產業生態有待完善等。

面對這些問題,首先,加強全國統籌協調一體化發展。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統籌規劃,推動優化算力資源配置,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產業鏈上下游共同推進,最大程度促進算力資源協同利用,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

其次,加強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加快新型數據中心核心技術突破,加強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安全和傳輸能力,提高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力。

此外,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出一批具有數據中心核心技術專業性人才,滿足數據中心關鍵技術人才需求,以人才推動創新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孫文軒 白金蕾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薛京寧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