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已經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新京報貝殼財經:怎樣纔算實現了“東數西算”?

王堅:西電東送和東數西算都是我國東西部不平衡的體現,我國西部能源多,東部數據多。鄔賀銓院士曾在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表示,需要實時性計算的“熱數據”主要在東部,西部主要定位在處理一些不需要實時性計算的“冷數據”和一些本地熱數據,因此“東數西算”實際上是“東數西存”。

由鄔院士的話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現在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我認爲,能源分佈是地球46億年形成的結果,我們無法改變,但數據不一定。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需要非常大的技術突破。

目前“東數西算”的邏輯是把東部數據傳到西部去算,但由於實時性計算(注:傳輸過程產生一定程度延遲會影響用戶體驗)等問題的存在,我們只是把數據存在西部,因爲那裏成本比較低,但儲存的只能是不常用的冷數據。

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東部的數據就該出現在西部,傳統IT技術可能做不到這一點,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說,許多東部“熱數據”無法搬去西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搬出去的能力。

我認爲把雲計算做好,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目前,使用雲計算技術,在幾千公里外也可以進行管理,真正的雲計算讓東部和西部的差別變得相對不重要。

雲計算技術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就是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把延遲控制在一個用戶可以接受的範圍。舉例來說,東部的一個用戶在淘寶上買東西,傳統來講數據會記錄在東部,但使用飛天平臺的雲計算系統,服務就可以在西部提供,這樣數據纔會留在西部,否則“東數西算”就只能是“東數西存”。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