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已經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行各業和每個用戶對算力需求多種多樣,存在明顯差異。如何才能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

王堅:在過去,計算機的出現滿足了個人對計算的需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而在當前數字經濟時代,個人對計算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一臺個人計算機所能夠提供的量,此時可能需要10臺、100臺甚至1萬臺計算機,計算的需求才能被滿足,算力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但是,實現這樣的算力,只是簡單地把一臺臺個人計算機相加是不行的,想用100臺機器完成一件事,就必須在這100臺機器裏倒騰數據,使用上怎麼可能簡單方便?此時,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使用雲計算的方式讓100臺計算機協同工作成爲一臺超級計算機。對用戶來講,這100臺計算機可以像一臺計算機一樣,可以使用其中的1%,也可以100%使用。

要知道,電力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爲用電被規模化了,只是摩擦產生的靜電無法產生“電力”這個概念。算力也一樣,我認爲達不到規模效益的所謂“雲計算”,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而如何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把雲計算用好。當然,全世界頂尖的雲計算企業只有幾家,大家對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理解不同或許正是原因之一。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地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應該如何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避免一哄而上?

王堅:數據中心中最基本的單元是機架,工信部在今年7月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披露,目前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臺。不過,目前這些機架有一半是空的,背後原因值得深思,其中技術也是關鍵因素。

當前,許多人對雲計算的理解是建設一個數據中心,再把服務器放到數據中心,更多的則是把數據中心空間租給不同的人,就稱之爲雲計算。事實上,這種簡單的主機託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既需要專門的軟件架構,也需要把計算作爲一種服務去滿足用戶需求。

許多地方把數據中心建設成了房地產一樣的項目,一些數據中心實際業務就是“出租”,把數據中心的空間分給不同客戶。如果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數據中心要完成的一次技術革命就是將其中成千上萬臺機器當做一臺計算機來用,即讓整個數據中心成爲雲計算時代的一臺計算機,實現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這需要技術能力。

如果把數據中心當做房地產來建設,再規劃也是沒用的。所以從最開始需要加強技術方面戰略規劃,不要爲了建設數據中心而去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