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已經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新京報貝殼財經:算力的提升要消耗大量能源,如何兼顧節能減排?

王堅:我在算力對雙碳貢獻上觀點一向“偏執”。算力的真正作用是提高整個社會效率。我此前也說過,數字化時代的1度電要產生電氣化時代10度電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說本來要消耗掉10度電做成的事情,因爲算力介入可能只消耗掉了1度電。智能化一定要歸到這個最終極的目標,不能降低資源消耗的智能化都是沒有誠意的,這就是算力跟電力之間的根本關係。

回看20世紀的碳排放曲線,我們可以看到碳排放增加也是因爲傳統技術進步。具體來說,目前許多技術雖然可以在局部上減少碳排放,但如果技術進步同時使得資源消耗的能力大大增加,總體上還是增加了碳排放。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沒有數字化,碳排放量可能還會更高,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極大降低碳排放量,這是全面實現碳中和的基礎。

過去講節能,是指在資源消耗絕對值增加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量。但只要絕對值增加了,碳排放量的相對降低也變得無足輕重。我認爲,達成雙碳目標最重要的技術路徑就是數字化,城市大腦就是這個邏輯,這一實踐告訴我們,城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資源來支持。城市大腦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如果這是一個通過算力驅動的城市,可能只需要原來10%的資源就能讓城市運行下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降低碳排放量的絕對值。

在個人平均生活用電量上,美國遠遠超過中國,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用電量大概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用有限能源讓我們的老百姓達到與美國一樣的生活水準,是數字化的基本目標。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我相信在這一點上我們能走在國際前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