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已經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新京報貝殼財經:算力時代到來,將爲中國底層科技發展帶來哪些機遇?雲計算技術研發能否破解CPU等“卡脖子”難題?

王堅:涉及CPU等“卡脖子”問題,從雲計算角度來說,一臺計算機的性能好壞並不會完全決定雲計算的性能,再往下推就意味着單個CPU的性能也不會直接決定雲計算系統的性能,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所以,我認爲通過雲計算可以創造出來一個機會,一個即便單個CPU性能相對不足,也不影響雲計算(性能)的機會。雲計算系統不受單項關鍵技術限制,爲目前我國芯片和服務器發展創造出了空間和時間。

使用雲計算,即便單臺計算機的算力有差距,我們用100臺機器去做別人80臺機器做的任務,也可以取得同樣效果。但數據中心使用100臺機器還是80臺機器,對使用雲計算的人來說是無感知的。所以,對於雲計算,芯片性能的差距並沒有那麼直接,想要有更多算力,添加一臺計算機即可。雲計算這一系統特點,爲當前芯片格局創造出一條不同的路徑,我們應該用好。

新京報貝殼財經:未來生活可能會因爲算力發生什麼改變?

王堅: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在算力觀念上的變化,例如無錫雪浪小鎮做了算力中心,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要“通算力”了,就像通水通電一樣。我認爲這也是把數據資源作爲重要市場要素的具體體現。

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將算力當做水電一樣,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來考慮。目前我們大部分時間離不開網絡,這是第一步,未來人們使用算力的方式可能改變,這也會導致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