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除了供銷社的話題引發輿論喧囂外,另一個同樣帶有時代烙印的名詞——“國營食堂”也成爲了網絡焦點。

爭議的由頭來自於住建部、民政部今年10月發佈的《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以及河北省衛健委、省教育廳等六部門今年6月發佈的《關於開展營養健康餐廳(食堂)建設工作的通知》。

其中,住建部、民政部通知要求,各市(區)應選取3至5個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自2022年10月開始,爲期2年,試點社區爲“適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河北省衛健委、省教育廳等六部門通知則提出了河北省“2022年各市至少要建設50家營養健康餐廳(食堂),到2025年達到每市建設不少於500家,全省不少於5000家的目標”。

關於上述兩份文件,不少自媒體和網友紛紛圈出了“小區要建食堂”的重點,“是不是‘國營食堂’的時代要回來了?”諸如此類的猜測一時間喧囂塵上。

2022年6月23日,上海,位於長寧區的仙霞社區長者食堂,中午用餐時間迎來不少老年顧客前來自選、打包菜品。 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圖

對此,澎湃新聞社論指出,“政府積極作爲,做的是扶老助困的兜底保障,而不是搞行政壟斷,更不是取代既有市場化餐飲場所的多樣性選擇。”——網友們的重點“劃錯了”。

文章稱,住建部、民政部推動相關試點,旨在“聚焦羣衆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聚焦爲民、便民、安民服務”,要求建設的社區配套設施當中,既有食堂,還有便利店、菜店、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等,這些設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也沒有強調要建設所謂“國營食堂”。

此外,無論是社區食堂還是長者食堂,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配套政策,都沒有強調食堂的“國營”屬性,相反更多強調了“社會化運營”“企業運作”。

而《財經》雜誌更是通過對上述兩份文件發佈單位相關官員的採訪,指出公衆對這兩份文件中“建設食堂”的表述均有誤解,“迄今爲止,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均沒有發佈過任何要大規模興建國營食堂的政策或規劃”。

住建部的一位官員稱,住建部、民政部通知裏提到的包括食堂在內的許多設施,是根據住建部2018年發佈的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簡稱《標準》)所提出的。現在的政策與2018年時相比並無變化。同時,2018年發佈的上述標準主要也是考慮到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設施,並不是專門強調食堂的建設。

根據《標準》中的“五分鐘生活圈居住區配套設施規劃建設要求”,社區食堂是爲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助殘服務的,要求“宜結合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等設置”。

這名官員還提到,不是要在全國推一種模式,而是各地根據自身條件,採取合適的模式,“這次工作是爲了讓大家探索,通過試點,發現比較好的模式,既解決老年人的喫飯問題,又有好的經營模式,就可以去其他地方推廣”。

而河北省衛健委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向《財經》記者澄清:河北省衛健委、省教育廳等六部門通知的起源是爲落實國家衛健委的《營養健康餐廳建設指南》、《營養健康食堂建設指南》等文件。該通知裏的“建設”,不是指新建食堂和餐廳這些硬件,而是指建設合理膳食的理念。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小武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指出,各類食堂的出現是餐飲業在經營主體和名字上更加多元化的一種體現,更是對城市保障服務的一個補充,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這些年我們在對城市、地區老年服務設施的調研中發現,很多社區在這方面的硬件設施建設不達標,社區居民對規劃建設社區食堂提出明確內容。”胡小武說,社區食堂相對廉價、衛生,最重要的是它就建在居民身邊,很多老年人不捨得出去喫飯、更不習慣點外賣,這類食堂的出現可以讓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在喫飯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胡小武表示,近些年很多地方辦起了各種各樣的食堂,還出現了一些國營企業經營的食堂。“這說明我們在餐飲經營上更加多元化,‘國營食堂’只是一個名字而已,說明它的經營主體是國有企業,就和其他企業或者個人做餐飲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同場競技。誰辦得好就讓誰來辦,一切以消費者的滿意度爲衡量標準,這個大方向肯定是不變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賬號“俠客島”在其短評中寫道,開設社區食堂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服務社區裏的老人,當然也對公衆開放。在不少地方,社區食堂早已鋪開,價格便宜、菜品家常,對高齡老人還有優惠,是個很好的便民工程。至於誰來開食堂,這類政府工程都有嚴格的招投標程序,向各類市場主體開放,可以是國資或民資。有些地方打出“國營食堂”的牌子,無非是指出了投資方。

“有些人捕風捉影帶節奏,誰說社區建食堂就是要回‘大鍋飯’時代?學校、公司、單位都有食堂,也沒見大家過度聯想啊。聯想過多,想捕捉什麼風向,島叔還真奉勸一句:省點心,哪這麼多動向。”“俠客島”點評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