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22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聯合發佈了“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行動”2022年度報告《超越淨零碳》。

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獨立科學家潘家華擔綱首席科學家。報告指出,全球發展已從“高碳能源低碳化航道”全面轉向“能源零碳化航道”,更換賽道不僅帶來碳中和,經濟社會運行的“零碳化”還將帶來經濟增長、就業增加、能源安全、環境改善、福祉提升等多目標共贏,實現超越“淨零碳”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中國年均碳中和費用3萬億至5萬億元

報告對國際公認的三個溫控與減碳途徑進行逐個分析,指出相比最經濟、必要且相對容易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但應用潛力有限的碳捕集、碳封存、碳匯技術,只有徹底切換新賽道、發展可再生能源,最終實現化石能源消費需求清零,才能真正確保控溫目標達成。

在當前能源轉型過程中,因可再生能源天然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在全球總體仍以化石能源爲主的情況下,疊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兼顧能源安全並採取快速行動合理規劃部署可再生能源建設,是管理者和決策者必須直面的挑戰。各國應維護好多邊主義,暢通國際合作,爲零碳轉型提供必要發展空間。

報告同時指出,零碳能源轉型在前期需要鉅額資金投入,基於近年來零碳電力的投融資實踐來看,資金並沒有構成轉型的絕對阻力。零碳資金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與規模。數據顯示,中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按測算平均每年碳中和的資金需求是3萬億至5萬億元。“十三五”時期,能源固定資產投資每年即已超過3萬億元,因此轉型進程中資金並不存在嚴重短缺的問題。

經濟體正“超越”零碳單一目標

報告認爲,全球對未來社會的共識已經完成了從低碳向淨零碳的轉變,碳中和已成爲當下全球社會努力的焦點。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球已有136個國家、115個地區、235個主要城市和2000家頂尖企業中的682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標即淨零碳目標,覆蓋了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90%的世界經濟體量和85%的世界人口。

在加大減排幅度的同時,大部分APEC經濟體都作出淨零排放的目標年份承諾。以中國爲例,2017年至2021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13.6%提高到16.6%,年均提高0.7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從6.20億噸標煤提高到8.7億噸標煤,累計提高40%,年均增長8.8%。

對APEC經濟體和以歐盟等爲代表的亞國家主體的自主貢獻目標及行動方案,報告進行進一步分析,指出其普遍共性——以淨零目標爲導向的可持續發展行動同時納入了經濟增長、能源安全、技術創新、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國家安全、就業穩定等議題,正超越零碳單一目標,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中國推動全球光伏裝機成本11年降82%

報告指出,在當前能源革命中,水能發電的發展或即將觸頂,風能與太陽能光伏仍具有無限潛力,從2010年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增長近25倍,風能發電增長近4倍。這離不開中國在風能和太陽能光伏方面的技術突破以及產業鏈建設,爲全球太陽能和風能裝機成本和發電成本大幅下降起到關鍵作用。

在中國推動下,202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成本較2010年下降約82%,陸上風機與海上風電裝機成本分別下降約35%和41%,發電成本也大幅下降。

過去20年,中國在相關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2020年,中國以超8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成爲全球第二大能源研發支出國,主要聚焦化石燃燒以及可再生能源相關的低碳技術領域。

在研發成果方面,中國相關國際專利自2008年起大量湧現。截至2020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獲得的國際專利數量佔比已超75%。目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池、太陽能光伏與電動汽車和充電三個領域,專利總數全球佔比超過50%。

報告是2022“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行動”內容成果之一。2022“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行動”通過開展專項課題研究,挖掘綠色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產業案例,展現中國工商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態度與務實行動,提煉和分享可持續發展中國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