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22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獨立科學家潘家華做了題爲“超越淨零碳”的主旨報告。他表示,“淨零碳”的本質就是碳中和,即人爲的排放跟人爲的移除達到一種平衡,實現溫室氣體“零”的淨增量。

“我們並不僅僅是爲了零碳而零碳,零碳是發展,零碳是機遇,零碳是我們的未來”。潘家華稱。

潘家華表示,恰如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是碾壓式的替代,“淨零碳”對“高碳”的替代也將是碾壓式的。對於中國來說,實現淨零碳最有效的方式不應是“彎道超車”,而是要“切換賽道”:從化石能源切換到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賽道。

在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關於如何看待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提問時,潘家華表示,碳交易市場最重要的效果在於釋放市場信號,告訴人們碳是有價格的,需要逐步做到碳減排。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建立至今已有17年,但從其發展情況來看,儘管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爲碳價格的波動跟隨政治政策管制:要求短期實現高減排,碳交易價格就會提高,而要增加企業競爭力,管理就寬鬆些,碳交易價格就會下降。

“碳交易市場與其他的資本市場不一樣,沒有造就一個億萬富翁,在碳市場中發財、做大做強的美夢還是別做了。”潘家華稱,歐盟碳交易市場在操作層面帶來的經驗是要抓大放小,要讓大型企業生產車間來參與交易,但這些操作在統計監測的技術層面就比較複雜,交易成本特別高。

綜合來看,我國的碳交易市場還是要明確傳遞出碳是有價的信號,而且面向零碳目標,碳最終要退出。從產業看,如果2060實現碳中和,那麼碳市場也將會壽終正寢。

近年來全球多地發生的能源短缺現象,令可再生能源能否挑起能源安全大梁備受質疑。對此,潘家華認爲,這說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力度還不夠,應該更積極地大力推動。

“像歐洲能源危機,這是因爲傳統的化石能源是點狀分佈,很容易受到控制和壟斷並形成一種地緣政治的工具,但風、光卻是無限的,是不受地緣政治壟斷和控制的。像今年西南地區的拉閘限電,水電不足的時候,我們最強的能源就是太陽輻射能熱,能將太陽輻射能高效轉爲電能的話,還會缺電嗎?”

發展綠色經濟,如何才能調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其中呢?

對此,潘家華表示,傳統的化石能源領域對資金要求比較高,一個項目動輒幾十億甚至數百億元,社會資本在其中很難施展拳腳。一方面,這些項目投資資金體量大,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存在制度或者技術門檻,但在可再生能源賽道里情況就不一樣了。可再生能源包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儲能等諸多領域,顯著的特點是空間大、多樣化,相比於傳統能源體系,來自社會的民間資本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投資發展的領域。

潘家華表示,在新能源發電技術上,中國企業已具備產能、規模及市場競爭力——全球十大動力電池生產商中國佔六家,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中國佔六家。未來,需要做的是在原創技術上進一步發力,更多地“走出去”,形成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國的標準和中國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