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高级商业领袖团访华后,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德国企业备受关注。朔尔茨在访华期间表示,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德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愿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这样的表态也和《环球时报》记者与多家参展德企高管交流中得到的信息一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愈发凸显,德国工商界希望与中国维持密切的经贸往来,分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有德国企业高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德紧密的经贸合作不仅对两国企业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全球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动能。

“中国是拜耳业务的一个战略性支柱”

“中国是拜耳处方药业务的最大市场,是健康消费品业务的第二大市场,是作物科学业务前十大市场。2021年,拜尔在中国的总销售额达39亿欧元。”拜耳中国公共与政府事务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高勇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中国是拜耳业务的一个战略性支柱。

对于很多德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公司收入与利润的重要来源。根据其发布的财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2021年面向大中华区客户的销售额约为120亿欧元,占其总销售额的15%,仅次于美国市场。

在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巴斯夫中国公司首席代表、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表示,尽管德国“有理由”减少在某些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但大规模的“脱钩”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德国应采取一种适合自身的方式,寻求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加深与中国的接触。比如在气候变化、推动国际标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等方面。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多元化的人才储备以及丰富的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球领先的发动机企业德国曼恩能源方案集团亚太区负责人Mikael Adler对《环球时报》说,2021年,集团新增订单额中的20%由中国业务贡献。“中国政府正在构建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格局,驱动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建筑、交通和工业领域也将纷纷踏上低碳减排的转型之路”。

德国工商总会主席万斯勒本近日在接受德媒采访时概括称,中国是德国企业最重要的销售市场之一、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创新市场之一,“这意味着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

“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不仅是看好中国,大量德企也在用手中的“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在进博会上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德企高管均提及,其企业近年来正在加大对华投资。

本届进博会上,拜耳作物科学与杭州钱塘区政府现场投资签约,宣布将在钱塘区临江高科园投资建设新的拜耳作物科学杭州供应中心,投资额超3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实现新供应中心投产。

专注于特种玻璃领域的德国肖特集团,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越来越被社会所熟知,其制造的药用玻管被广泛用于疫苗初包装等领域。肖特玻管中国区销售与市场总监蒋琼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肖特玻管在浙江缙云设有工厂,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向于2018年签订,2019年正式开始建设。2020年11月,肖特在华的首个药用玻管窑炉点火成功。

据蒋琼介绍,肖特的缙云工厂已经有2个窑炉,年产能达2万吨,相当于可以生产40亿支疫苗瓶。目前,缙云工厂的二期项目也正在建设中。蒋琼告诉记者,在规划缙云工厂项目的时候,主要是看好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以及“健康中国2030”美好愿景的提出,希望能够实现生产本地化,更加快速地满足中国客户供货需求。

同样在疫情期间坚持推动在华投资的还有威乐集团。该公司是一家以水泵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公司,德国威乐集团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副总裁涂利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0年,威乐决定在常州投资新建工厂及亚太区物流中心。该基地于2021年破土动工,目前建设顺利,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正式投产。

增长点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德国企业也在努力把准中国脉搏,抓住新的投资机遇。

作物科学是拜耳三大事业部之一,也是高勇眼中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一项业务。高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种业是拜耳的强项,尤其是在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领域。目前,中国已经提出“种业振兴”的目标,拜耳也希望未来能够在中国找到机会加大投资、扩大业务。

林德是德国知名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臻旻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林德一部分客户来自钢铁、石化、炼化等传统产业,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锂电池和新材料产业影响很大,这已经成为林德在中国业务布局非常重要的增长引擎和驱动力。

李臻旻还表示,中国也在发展电子领域一些技术,如芯片、存储等。中国电子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也将成为林德在华的重要增长点。

相关文章